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全过程,事件始末究竟如何?

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全过程,事件始末究竟如何?

张大千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其创建的大千画派,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综合性画派之一。张大千绘画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敦煌绘画的临摹与创作上,取得了世界性成就。


张大千不满足于此,他要进一步上溯,所以当敦煌被发现的时候,引起了他极大兴趣。石窟上的文物有写经,雕塑,还有壁画,早期主要研究者是文物工作者,很少有艺术家前来临摹。民国时期,也没有任何文物保护条例,这也为文物的破坏埋下伏笔。



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埋首艺术。在此之前,他对老友熊佛西说:“去敦煌,要安营扎寨住下来。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此期间,张大千一共临摹了270幅壁画,由于很多洞窟当中有重层壁画,于是张大千就将表层剥离,进行临摹,同时张大千还在洞窟内进行“涂鸦”创作。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这一切,均是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其绘画风格的变化,就是从敦煌之行后开始的。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画展,反响极大。年底回到成都,又于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被誉为艺术盛事。此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感叹。



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如果有毁画之举,那他为何要干如此之事呢?


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敦煌石窟的墙壁,是由戈壁滩的石子堆砌成的,在壁上画画,先要在石墙表面涂上泥巴、石灰,铺成墙壁。敦煌壁画,由北魏到宋,历代前来求神祝福者甚多,前人在墙壁表层画满了,后人在墙上再铺一层泥巴、石灰,继续画,经历若干朝代,而今敦煌的墙厚厚的,形成了好几层壁画。


1981年《旅游天府》第2期发表了石湍的《张大千并未破坏敦煌壁画》一文,作者自称在敦煌莫高窟工作10多年,据他亲眼所见,张大千不仅没破坏过敦煌壁画,相反对恢复和整理敦煌壁画艺术作了不容否认的贡献。

张大千并不避讳此事,在《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中也曾叙述此事:莫高窟重遭兵火,宋壁残缺,甬道两旁壁画几不可辨认。剥落处,见内层隐约尚有画,因破败壁,遂复旧观,画虽已残损,而敷彩行笔,精英未失,因知为盛唐名手也。东壁左,宋画残缺处,内层有唐咸通七载(公元866年)题字,尤是第二层壁画,兼可知自唐咸通至宋,已两次重修矣。

显然,张大千果断地“破壁”,不仅不是对敦煌壁画的损坏,更是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史的断代问题有所贡献。


小编寄语:请您在阅读文章时,点击一下文中小程序,您的一次点击就是我继续发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