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八步写成好故事:找故事-构思主题和方式-锁定吸引人的元素-计划并搜集资料-组织结构和资料-处理导语、引语和数据-遣词造句-修改。



这本290页的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告诉新闻记者们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第1步 怎么找到好故事

获得好故事的渠道:

1.1 靠阅读“窃取"思想:

1.1.1 广泛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出版物--包括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一级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

1.1.2 随时记录灵感:在阅读时,把想到的故事点迅速做成笔记,同时把重要资料做成剪报收集起来。

1.1.3 为选题做档案并定期整理:每个档案系统要包括一个”备忘录“,记录时效性强或热门的选题。

1.2 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中间人不在顶端决策层,却对政策十分了解;也不在基层,却对下面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保持与这些信息源的关系十分重要。记者应该利用那些消息灵通而又乐意合作的信息源--我们称之为“聪明人”--去帮助他构思创作这些故事。

从原材料中挖掘写作灵感的方法:推断法和综合法是取得先机的法宝。

2.1. 推断法:一个事件本身也许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特写故事,但通过这个故事向外辐射出去,也许能够推断出在某个具体事件背后,还有一个影响更广、意义更大的故事。

在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推断时,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

a. 造成这个具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b. 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否也能在其他地点对其他人或组织产生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原因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符合逻辑?在多数情况下,逻辑总能胜出。

2.2. 综合法:在几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联系,努力挖掘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从成堆的零部件中组装出具有希望的故事构想。

有时候,事情不同,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

有时候,事件不同,发生的地点也不同,但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有时候,事情发生的地点不同,产生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可能包括了一些有共性的人、机构或地方。

如何处理已被报道过的故事

3.1. 具体化:当现有的报道只注重故事的规模和重要程度,却无法带给读者切身的感受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个干巴巴的报道注入生命。事情本身不具备扩展的性质,但它可能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具备了优秀小说的一些价值特征。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让它更加贴切、真实。

3.2. 预测:这可能是故事创作中最有用的工具,忽略那些有关中心发展的细节报道,直接专注于故事的结果。

重点是,很多故事的展开是在一段时间内分阶段发生的,方式是:发展-- 影响--反作用,既可选取一个阶段写故事,也可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连续故事。

3.3. 改变角度:从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获取信息,再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听取行业高层和顾问的意见。

读者的喜好,按喜欢程度从高到低排列:

4.1. 狗,以及其他可爱的动物和行为端正的儿童

4.2. 人物/当事人:首先,他们是事件的参与者,要么促成了事件的发生,要么受到事件的直接影响;其次,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他们的言语中,必须有一些令人感兴趣、又与事件紧密相连的信息。

4.3. 事实,当它们与故事有关并能推动故事发展的时候

4.4. 人物/观察者-读者兴趣排列的底层元素,这些人与发生的一切没有直接联系。

4.5. 数字,尤其是大数字,以及连续的段落中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长串数字。这是杀死读者兴趣的剧毒氢化物。

以上原则在新闻采访和写作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构思阶段也应仔细考虑。选题时心里回避那些需要依靠数据和专家意见的故事。首先去寻找故事中的动态因素--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具体影响,是不是已经产生了反作用行为。故事是的动态因素是无可取代的,关注动态的想法更容易成功。

第二步 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范围:

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绘制因果关系图。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能够提前确定故事中潜在的动态元素,另一个是能够明确设置故事的范围。

在绘制和分析自己的因果关系图时,必须考虑三个因素: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一个元素离故事的发展中心距离越远,那么它还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它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逻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除非提前获得迹象表明这些元素确实存在,否则完全可以放弃追踪这些元素。

主题:

2.1 从已经画好的故事地图上选择最重要的一块,用几句简单紧凑的话表示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主要发展上, 这种发展导致的一、两种可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可能产生的反作用,其他元素都可以忽略。主题陈述中应该包括的内容取决于故事是在“幼年期”(中心事件就是新闻),还是“成熟期”(中心事件可能已被报道过,但报道可能还没有涉及经产生的所有影响和 些影响造成的反作用)。

2.2 特写--综述型和微缩型。在主题陈述中除了作用和反作用外,还要有写作对象的主要特征的准确描述,注意特征不能太多。

综述型的写作对象要有特殊性,在写作中让其与从不同的品质细节化、具体化。

微缩型的写作对象要有典型性,让其充当其他同类事物的代表,突出其共性。

报道方式的选择:把每种报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列举出来,选择最可能让你的选题获得成功的方法,而不是让你感觉比较舒服的方法。

3.1 微缩型特写的报道方式:

优点:a. 能使读者融入至故事中去。通过关注一个简单的对象,把复杂、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形象的例 子,让读者看得见、抓得着。

b. 故事的对象是完整全面的。

c. 结构上更容易组织。因为作为主线的故事报道对象能把分散的元素串在一起。

缺点:如果选择的报道对象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结果将是可怕的。微缩型特写的对象必须经过仔细的检 查,以确保它们不但不会让读者大类,而且,它们必须能够代表记者希望它们代表的。

3.2 综述型特写的报道方式:

优点:a. 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对象,不会因为对象选择错误而失败。

b. 让作者有最大的报道空间,挖出好故事的可能性也更大。

c. 让故事的节奏变快,有更多新闻的味道。

d. 可以在快速连续的段落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比微缩型特写更有活力。

缺点:a. 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之上,否则可能面临材料不够的情况。

b. 为了避免重复,综述中应该包括多种不同的影响和反应。

报道角度:要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样的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记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人。

在采访一个故事之前及整个报道过程中,都要考虑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记住你对它们的分析,这些感觉将可能把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

对于几乎是所有人都相当重视的人或机构,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这种立志在报道商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时,尤为重要。

第三步 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时间: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过去和未来,我们的故事内容就得到了延展,就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

在有些故事中,过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点。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主导记者在报道中态度,从而为整篇文章的语气定下基调。

与故事相关的历史数据,能让我们对于现在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

历史材料有时还能产生出优秀的导语。

未来能给故事带来延伸感和期望,只需简单地问问故事的当事人和观察者他们认为将会发生些什么,我们就能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有关未来的图画。

与其他材料相比,有关未来发展的材料往往是结尾的最佳选择。

范围:如何在之前选定的报道范围之内去处理故事的内容,让故事的内容得到全面可信的报道,一个记者在工作中必须接触至的信息,以及他必须考虑到的事项。这样的元素包括:

2.1 数量-- 这事到底有多大?

2.2 地点--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什么样的影响?

2.3 多样性--展示事件所呈现的不同方式。依靠主要当事人的经历体验,这些人正是整个故事结构中最底端、最基础的人物。

2.4 强度--被涉及的人、地方和机构参与得有多深,受到了什么程度的影响。来源与多样性相同。

变化:

3.1 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源。从事情的正反双方去寻找信息源,但是要考虑这些信息源的可信度。那些官员、政治家、行政人员、智囊团和其他在某个方面与故事有联系的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故事之中,要少用。如果能深入到双方的底层去挖掘信息,故事将拥有强烈的市井特质。

3.2 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据。权威言论、事实依据、专家观点都是支持记者论点的论据,但如果没有精心的搭配,读者可能会觉得整篇文章枯燥乏味,缺乏可信度。

正确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论据混合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部分,这样故事更具说服力,表达也更加明确。在做采访计划时,应该选择多个不同的角度,寻找一定数量的现象、引语和事例。

出于一些无法理解的原因,数字“三”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正好合适的力量,好的作家一般都会使用三个语气来说明观点。“三个正好”的规律值得记者们牢记在心,尤其是需要用证据来支持某个具体的重要观点时。

动感:最理想的动感是让故事的情节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但是,如果这样的发展顺序现实中并不存在,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动感,是记者可以自给自足的。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

记者要运用写作技巧,使读者的注意力时而在抽象信息上,时而在具体信息上;时而在综合信息上,时而在详细信息上;时而在宏观信息上,时而在微观信息上。

在写作中运用到的技巧源于最初的采访报道,因此这些技巧在采访报道阶段同样具有价值。

但是,如果故事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很强的动感,如果故事的主角已经采取了戏剧性的重要举动,那么对琐碎细节的描写和故弄玄虚的技巧只会削弱故事的魅力。

作为讲故事的人,记者身处故事行业之中,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公平,以事实为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成见。

公平报道,并不是让读者找不到记者,让记者远离故事。没有记者的直言不讳的故事是软弱无力的。

对记者自身的强调也不是所谓的“个性化新闻”。所谓的“个性化记者”用带有自己情感颜色的镜片去观察世界,描绘出在哈哈镜里才能看到的现实图画。

讲故事的记者是诚实的,他的感情是真诚流露,他的态度受到事实和结果的支配,他从来不会让自己的态度去支配事实和结果。

会讲故事的记者是聪明的向导,他知道读者的兴趣所在,他与他们亲密无间地交谈,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

第四步 计划与执行

优秀的记者都会在采访前为自己设置计划,在开始写作之前,再做一番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计划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你是有计划的,不管这计划是粗略的,还是详细的。

我的方法是提出6个方面的问题作为计划向导,这样制定的计划目标明确,并把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降到了最低。首先,深思熟虑的计划会执行得很好,即使有突发状况,只需对报道重点进行微调即可。其次,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材料在计划之后会变得简单可行。最后,良好的计划能把不太重要的因素省略掉,突出和强调最重要的元素。

Step1. 全面思考:提出6个问题,通常只有一两个方面需要在写作中完全展开,还有一两个方面需要街道办事处地关注一下,但在开始阶段,应把这6个方面全部考虑到。

非人物类特写:

历史:

a.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否牵扯到过去?如果有的话,牵扯到哪些东西?

b. 这个故事是否与过去不同?不同在哪里?

c. 这个故事是否是过去的继续,怎样继续?

d. 如果历史在我的故事中是潜在的相关部分,有没有读者觉得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供我使用?我能否简洁地使用?

范围:中心事件影响有多在,程度有多强,变数有多少?

A. 定量因素:

a. 我是否能够用数字或者其他定量的表达方式来为我的中心事件规划范围?如果可以的话,哪些数字是最具有意义的?

b. 是否可以用评论和观察来定义我的中心事件?

B. 地理因素:

a. 我的中心事件的地理范围是什么?国际的,国内的,区域性的,还是地方性的?

b. 哪些地方会是故事的热点?

C. 多样性/强度因素:

a. 我的中心事件大概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机构对事件的参与程度有多深?

b. 我的中心事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增强还是减弱,扩散还是集中?

D. 全面因素:

其他事件对我的中心事件产生影响吗?它们是突出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还是淡化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

原因:导致某事现在发生的因素

a. 经济因素:是不是有金钱的关系在里面?金钱的作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b. 社会因素:文化、习俗、道德或者家庭生活的变化,是否影响到了这个故事?怎样影响?

c. 政治/法律因素:法律、规则或者税收上的变化,是否影响到了这个故事?怎样影响?

d. 心理因素: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这项最容易被忽略,往往事件主角的心理和性格决定了事件的发展方向)

影响:事件导致的结果

a. 发生的事情会对何人何物带来好处,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种好处的范围有多大?

b. 何人何物会受到伤害?什么样的伤害?伤害的范围有多大?

c. 那些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些什么反应?(此项通常被忽视,可以通过询问当事人“对于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看法”来了解当事人的反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作用-反作用力的形成及其行动

a. 谁会对发生的一切抱怨最多?

b. 有哪些实际的努力在弥补、抗击、改变或者减弱事件的影响?这种努力的范围有多大?

c. 这种努力的结果如何?

反作用是故事中最后一个动态因素,只有成熟型的故事才具有的因素,记者应把重点放在“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上面。如果事件还在发展中,能找到的反作用因素就只有反对者的口头抱怨和文字资料,只能选取一、两个这样的信息,分散地放在故事里即可。总之,要“少说话,多行动;少观点,多事实”。

未来-如果我的中心事件不受干涉,继续发展下去,会发生什么?

a. 对于我的中心事件,是否有关于其未来发展的正式研究和预测?这些研究和预测是怎么说的?

b. 我的事件当事人和观察者对于这个事件有哪些非正式的看法?当事人对于他们的未来如何看待?

c. 我能展现未来的可能情况吗?(不下结论,只把可能成为预测未来的关键依据的材料呈现给读者)

人物类特写(强调行动与反作用)

历史:

我的写作对象的过去对于他的今天的现状有什么样的影响?

性质:

A. 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质值得报道,个性、职业,还是其他方面?(在综述中要强调)

a. 我的写作对象有哪些行为举动反映着这些性质?

b. 这些性质如何影响了写作对象的拿去和生活?

B. 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典型性?他与同类人有多少类似性?(在微观特写中要强调)

a. 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哪些共同特征?

b. 他们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哪些同样经历?

价值和标准

a. 我的写作对象最相信什么?他的这种信念在他实现目标的努力中有何影响?

b. 这些信念与同类人的信念是否相同?在哪些方面相同或不同?程度如何?

c. 这些价值观、标准和目标都是从哪里产生的?

影响

a. 写作对象对于周围人或同类人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b. 写作对象如何受到环境、周围人或同类人的影响?同样,这些影响哪些是正面,哪些是负面的?

反作用

a. 其他人对于我的写作对象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的话,用他们的行动来告诉我。

b. 写作对象是如何回应环境、周围人和同类人对他或她的影响的?同样,用行动说明。

未来

a. 写作对象认为他的未来会怎样?

b. 其他人对于这一点怎么看?

Step 2. 设置优先选项

如果事件还在发展中,要着重挖掘中心事件本身的细节,抓住最新信息。

如果事件已发展成熟,就要把重点放在影响和反作用上。

在报道之前就决定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是一件非常危险和主观的事情,必须对计划采取灵活态度,在工作中不断修改它。

Step3. 采访报道

如何进行有序的采访?如何在采访中突出优先项?如何通过采访把采访对象的价值在故事中体现出来?

在开始采访时,记者首先想接触“聪明人”。这些人能帮助记者完成整个故事的构思。他们不仅能引导记者把采访报道深入化,还能为报道的主题提供真知灼见,他们见多识广,能对记者的原始想法给予冷静的批评。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在最后的故事中,但他们常常能影响故事发展的方向。

记者还会遇到“论文人”。他们为研究机构工作,他们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推动论文的传播。聪明的做法是先读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真的觉得言之有理再去和他们或他们提供的专家交谈。

如果是写作特稿,上面两类人都没有帮助,真正需要的是“师傅”,即一位处在事件中心或者非常接近事件中心的人。他们知识渊博,能提供有用的背景信息,并找到其他能帮助记者的人,还能找到故事的主角。

当我们对故事有了广泛了解后,就该深入到故事的最底层,收集所有能给故事带来活力的细节、插曲和人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接触到底层,如果有机会能提前深入到底层收集材料的话,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有一类故事被称为“闲逛型”,这类故事如果没有关注焦点和中心人物,就无法完成。这种故事无法进行清单式采访,更多的是依靠在长时间的闲逛中偶然接触到的所见所闻来获得信息,通过与信息源的接触来打消他们的疑虑,从而表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这类故事的风险在于,有可能我们在闲逛中一无所获。

好的采访意味着获得事实,但好的故事有更多的要求。

在采访过程中,如果你认为被采访者的回答并不完整,或者对方的回答没有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就继续等待,让信息源来填补沉默,这时他说的话往往比开始说的话更有用。

第五步 组织材料和结构

在组织故事结构时经常忽略一些方面,包括突出故事的焦点、合理分配素材以及建立一条能够把所有内容以最佳方式串联在一起的叙述主线。

故事结构组织工作应该在一条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即“激进读者参与法则”(Laws of Progressive Reader Involvement)。作者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必须让读者对他的故事感兴趣。

写作前如何处理材料:

第一遍:泛读材料。总览全局,完成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主题陈述。

浏览所有采访资料和相关文件信息,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大体上的感觉,把不相干的材料或重复的材料放在一边。

对主题陈述进行最后的修改,使其尽量简单、清楚,突出故事的主要方面,强调动态元素,省略细节和说明。耐心打造主题陈述,让它成为你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并告诉读者你在干什么。好的主题陈述中往往蕴藏着好的导语。

在第一遍泛读的过程中,把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把引起你关注的结论记下来,为你的论点服务。

第一遍泛读也是为结尾寻找材料的好机会,新闻报道的结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可以随时被省略。它就象油画的外框一样,去掉了它,油画依然完整。所以,千万不要把好素材放在最后,应该放在故事的主体中。

第二遍:精读、标注索引。深入组织材料,按性质分类汇集成不同板块。

要缓慢、仔细地阅读所有材料,把被忽略的细节挖掘出来,给每个信息标注索引,按照不同性质给它们分类。这些类别与采访阶段使用的指南对应。

做法:准备几张白纸,把计划向导提出的六个部分分别列出来,每个部分留出足够的空白。然后,一边仔细阅读所有的采访记录和文件资料,一边用自己的方式在有用的内容旁边做上记号,同时把主要信息记录在白纸的相应位置上。

我是按照信息对于故事不同方面的强调作用进行分类,分别放在6个格子里。对故事作用最大的格子里条目最多,有的格子也可能是空的。如果一则信息包含两个格子的内容,就在两个格子里分别做好摘录。

作用:我不仅能够知道我掌握了哪些信息,而且在记号的帮助下,还能知道这些信息是什么性质的:是数字还是引语,是实际的观察,还是生活中的实例。

索引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但是它为我的故事元素勾勒了一幅有序的图画,避免我在写作过程中浪费时间和精力,让写作变得更加顺利。

另外,给细节做好记录还能帮助我有效地记忆它们,让我在写作过程中对我使用的数据、引语、事件了如指掌,如果我忘了,笔记也会提醒我。在我的初稿完成后,我会通过索引来检查我故事里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有的记录。

那些组织有序的文章形成的原因是:作者能够成功地对材料进行划分。在主题陈述之后的文章主体中,他们把材料分类汇集成不同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都反映了故事的某个特定方面。这些板块正好与我们的采访/写作计划向导给出的6大部分十分类似。他们做的实际上是组织文章结构的第一条重要原则:把一个故事中的所有相关材料聚焦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标注索引的作用。

这个方法能够让故事的表达更清楚,逻辑性更强,更有说服力,并赋予故事以力度。

把相关材料聚集在一起的作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材料,除了历史部分的材料。如果历史材料不十分重要,占用笔墨不多,我会把它们放在一个部分里。但更多时候,我把历史材料分散使用,用在那些能与现实形成对比,或者能加强故事真实性、帮助读者理解的地方。

叙述主线:故事是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它的方向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我用的叙述主线有三种,有时它们会同时出现在一篇故事中,但总会有一种是控制故事结构的主线。这三种方式分别是:

板块递进主线:适用于没有明显主角,需要强调多个元素(行动、影响、反击)的故事。

最好的线索在你的主题陈述中,在你对各个信息板块强调地轻重之中。在主题陈述中得到最多强调的那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你应该最先展开的内容。

a. 幼年型故事,即中心事件本身就极具新闻性,或者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就要从范围部分着手,让这一部分的内容紧跟主题陈述。

接下来,如果你感兴趣的是中心事件背后的推动力,故事就应深入到原因部分的材料里去。

然后,可以用影响部分和反作用部分里的材料。

最后,选取未来部分里的材料作结尾,如果有这类材料的话。

b. 成熟型故事,即中心事件已经被广泛报道,不再是新闻,主题陈述中强调的是事件的影响以及/或者反作用。作者完全可以把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给定事实,只需用少量笔墨介绍一下,让读者对整幅图画有大致了解就行了。

第一个要强调的重点,第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板块,应该是影响部分。

c. 有些故事过早地出现中心事件有可能与整个故事的逻辑不符。即使中心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作者还是会选择首先向读者介绍中心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来勾画中心事件的范围。

注意:一个故事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开头,至于后面的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摆放,并不是太重要。完美无缺的叙述顺序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叙述顺序对于一篇故事同样有效。只需精心设计一下最开始的一、两个细节段落,让故事自己告诉你下面该讲些什么。

文章结构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让你已经写出来的内容告诉你下面该写什么。你可以运用这个原则来组织同一个部分里的相关内容,当一个部分完整展现以后,让这个原则指导你进行下一部分的写作。

另一条组织文章结构的原则:尽量把同一信息源的材料放在一个地方。就是说把某人提供的所有证词,把与某个地方、人物或机构相关的所有事件,都集中在故事的同一个地方。这个原则能让你的表达更清楚,自动避免了重复现象,还能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加深读者对材料中的人物、地方或事件的印象。这个原则要灵活运用。

时间主线:多用于人物特写报道中。

a. 人物特写的主题陈述与非人物特写不同,它不为概括故事内容,而要突出主题的特性。一般会列出故事主角的两三个方面,说明主角的与众不同(综述型人物特写),或典型性(微缩型人物特写),它告诉读者这个主角为什么值得关注。

b. 如果故事中没有突出的动态元素存在,离题是一个改变故事节奏的好办法,实际的观察、解释说明、描述、指导或者分析,都是离题的不同方式。故事中最好的引语,实际上也是一种离题。但是这里有一条比其他原则更加严格的原则:你可以经常离题,但不能离开太久。离题能够带来变化和信息,但是要用最简洁的笔墨,省略重复的信息,选择最有价值的元素,并且把信息集中报道,而不是散落在故事里。大部分离题内容都在半个到一个半段落之间。

c. 时间主线的弊端:如果某个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如果这个元素是新闻的核心内容,作者很可能想把这个元素提前,对其进行强调。但是如果受到时间线的约束,他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这个元素是时间比较靠后的情况下。另外,如果一篇故事需要重点强调主题的两、三个方面,也不适合时间主线。

主题线:这种形式的叙事顺序关注的是具体信息。

主题陈述告诉了作者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可以把最具戏剧性的元素放在最前面,如果几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可以把它们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分别对待。

有的故事会用一种类型的叙述主线,还有许多故事会同时使用两条甚至所有的三条主线。以一条主线为主,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选择其他主线来写其中的一部分故事。

第六步 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一、导语的处理

任何的导语--尤其是第一段,如果导语不止一段--不仅仅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还要让他产生往下读的愿望。

只要是与故事有关的内容,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任何形式的导语都可以。导语可以是引人注目的,也可以是文笔优美的描写。

抛开这些吸引人的因素不谈,在我看到的优秀导语中,许多都含有一个共同特质--神秘。

第一段首先抛给读者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迫使他到后面的段落中去寻找答案。

一条使用引语的导语,同样也可以是神秘的。注意导语里没有细节,也没有与主题陈述相混淆的内容。省略细节的导语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可以让吸引读者的神秘感更加突出。

多数情况下,读者之所以会产生好奇,不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了些什么,而往往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省略了什么。省略的元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一个动机、一个证明、一个例证。

如果导语包括了好几段内容,作者可能会在第一段里制造神秘,在第二段里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到第三段才完全揭开谜底的面纱。

有的导语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却是精心设计的。

虽然神秘的导语能够吸引到读者,但千万记住过犹不及。尽量避免仅仅是故弄玄虚,毫无实质性内容,全部都是未解的谜语,或者全部都在为后面的内容做广告,即最常见的“公告牌型”或“吹嘘型”。

选择什么类型的导语,要取决于故事的性质。

如果故事含有硬实的新闻价值,作者应该让这种价值开门见山地表达出来。

多数特写故事都缺少硬新闻的那种中心新闻事件,所以作者在选择导语时,更倾向于趣闻式的或者举例式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容易操作,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这两种导语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比较简单安全,不用费太多力气。

举例式导语的使用标准包括:

简洁:导语中的例子必须清楚明了,能够被立刻理解。

最理想的举例式导语就像一个吸引鱼儿上钩的鱼饵,其长度最多 一、两行。如果鱼饵不能做到优美简洁,最好放弃,改用其他形式的导语。用更简单的信息代替复杂的例子,把复杂的例子留到后面再用。

与主题表达方向一致

有内在趣味: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断才能让导语光彩照人。

有焦点:被导语中的描述所吸引的读者,会期望导语中的内容与故事的主体有密切关系。

导语中选择的事例应该反映出故事主题的某个方面,因为导语实际上是为整个故事设定的基调。

如果导语中的事例选自故事的关键部分,而且很快就在后面得到了重点强调,读者会有一种导语中的承诺终于兑现的感觉。

如果故事的关键部分中选不出非常好的例子,而其他部分刚好有一个非常生动又能顺利引出主题陈述的小片断,当然要把它用在导语里。

如果一条导语遵守了所有的原则,但依然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它就犯了一个最致使的错误:对读者没有吸引力。

写好一条概括性的导语绝非易事。作者可以选择一种比主题陈述更加轻松、更具戏剧性的语气来撰写导语。导语中可以省略主题陈述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元素,为故事制造一种神秘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实际上是把主题陈述包装成一条概括性导语。

例:

360名亚瓦派印第安人生活在狭小的保护区里,他们的祖先曾经在亚利桑那州1000万英亩的土地上驰骋。如今,他们终于第一次打赢了与白人的官司。这个白人想往印第安人的口袋里送上3300万美元,但那些印第安人却叫他滚开。

例:

洛杉矶-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的时间,你可能要花上一些时间去听一位新出现的专家来告诉你该如何使用剩余的时间。不过,记得带钱。

二、数据的处理

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作者在处理数据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据。

在许多新闻故事中,数据为整个新闻定性,有时候数据本身就是新闻。

在进行特写报道时,必须改变对数据的态度,因为特写故事不仅仅局限在数字上。

我们应谨慎选择、仔细运用数据,重视那些能增强整个故事力量的数据;如果数据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简单、形象的大概数。

数据处理的窍门:

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而数字越大越抽象。

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如果某个数额巨大、难以记忆的数字对于故事十分重要,作者应该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这个数字的意义更清楚,更形象。

三、处理人物和引语

有太多的故事因为拥挤的人物而变得混乱不堪,这样的错误很可能会毁了一个调查性故事。

到底谁有资格出现在故事中?一位优秀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铁面无私。

我们进行广泛的采访,不是为了说服读者,而是为了说服自己。可能有大部分受访者都不会出现在最后的故事里,但我们通过对这些人的采访得出了更简单、更省力、更确切的表达。读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东西,而不是那些人滔滔不绝的讲话。

引用的每一句话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将有益于整个文章。因为去掉了无关紧要的人物,故事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楚。人物的行为成为故事的主导内容,故事的发展步伐更加明快。由于没有了其他废话的干扰,所选用的优秀引语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故事里的人物数量减少了,那些剩下的人物会在读者心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特征,作者可能希望对某个相对更重要的人物进行一些细节描述,用简短的词语勾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以确保读者能够记住这个人物。

在重点突出一两位主角的同时,作者往往还会淡化其他人物的形象,一方面反衬出主角的重要,一方面也不想让配角抢了主角的风采。

淡化配角的方法:不让他们说话,而是默默用行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匿名引用,不要多,否则像电话簿,且要用在不太重要的信息上,或那些主要用于支持其他证据的引语上,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选择引语的标准:一句合格的引语至少应符合下列一条或多条标准

可信度:信息源的陈述相当重要,或者他在某方面有相当的经验或研究,能够做出专家水准的解释。他的资历使他的言语比你说的话更有分量,但是如果没有与实质内容结合在一起, 资历就会变得一钱不值。

情感回应:在直接引语中注入情感。让一个人在讲话过程中能够真情流露,这才是好的引语。

鲜明有力:信息源的表达要尖锐有力度。偏激的、形象的、市井的话语更加真实可信。

多样性:引语有时是故事中的辅助工具,有时是陈述的最后那一记重拳。这取决于你选用引语的性质。但若引语中既无实质内容又缺乏情感或力度,最好舍弃,做辅助工具也不行。

有时信息源的身份显赫,但表达方式欠妥,作者应指明其名字和头衔,但对他的话进行解释和加工,成为间接引语。

有时得不到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只能多次引用同一个信息源,则尽量把最有力、最真实的陈述作为直接引语,其他话转为间接引语,造成一种多样化的假象。

在选择引语时,一定要选择简短、犀利的,不要冗长、枯燥的,且尽量裁减到只剩下核心部分,千万不要在一句话中多次引用不完整的句子。

四、处理结尾

在撰写新闻故事时,必须在结尾通过某种方式对故事的主题再次做出阐释,绝不能像小说一样有戏剧性的展现。

最好的结尾不出下面三种类型:

前后呼应型

提醒读者让他记住故事的中心思想或关键元素,但往往使用间接方式,通过非事实性证据--象征、情感回应、观察后的评论甚至还有诗歌的片断,有时只需一个简单的总结。

展望未来型

若收集的材料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好,可用于结尾。

在主体中没有用处的推测和展望,能成为结尾处发人深思的材料。

展开拓展型

介绍给读者一些值得深思的新东西,让他们的视野在瞬间扩大,这样会扩大故事的影响力,让整个故事更值得记忆和回味。

五、处理作者自己

为作者量身定做的角色:

概括者/总结者

注意事项:作者千万不要夸大其辞,他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上不要超过支持该结论的材料。

当报道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或关注度很高、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时,聪明的记者会放弃清楚的概括和结论,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意见穿插在整个故事或某个具体段落之中。

在其他情况下,记者完全应该把害怕犯错的恐惧抛到一边,清楚、直接地告诉读者他掌握的证据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每个部分做出的概括和结论将成为连接整个故事的骨骼,并影响到故事的中心思想。

裁判

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记者必须有能力控制一个故事或一个段落中互相争辩的双方,否则一场冲突若变成毫无意义的口水战,读者很快就会厌倦。

为避免这种情况,记者应该会在关键时候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对冲突的处理采取另一种方法。首先,把双方的批评和指责汇聚到一起;然后,把大部分无理中伤的话去掉(只留一两句来展示冲突双方的感情深度)。同时,把不能证实或毫无根据的话去掉,剩下的就是争论的核心内容。然后,他开始让双方轮流发言,每方每次只能发射一枚炮弹,而不是象乒乓球比赛那样,双方在一个问题上来回反复。这种方式让双方的论点、论据更加有力,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整篇文章也更紧凑有力。

观察者

在处理故事的中心章节时,记者要像向导一样,引导读者得出结论。

在中心以外的地方,他还是故事中的另一个信息源。

如果记者对自己掌握的一切非常满意,他可以对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

如果没有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出现,读者有时也会接受记者对某些重要问题的判断。

不过,作为观察者的记者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他的观点应来自故事和其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记者不应在故事中出现得太多,他的话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也会放慢故事的节奏。

第七步 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如果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拥有美丽的文字,它会就一个好故事。

而一个拥有精彩的构思、令人信服的事实、具有说服力的阐述及完好的故事结构的好故事,如果拥有了完美的文字表达,就将成为让读者回味无穷、久久难忘的故事。这应该成为每个记者最终的奋斗目标。

遣词造句的第一步是正确使用语法、句法及正确运用词语。

第二步是遣词造句的艺术,运用文字的力量让故事在特定位置产生特定效果。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具体:词语和句子要具体、明确,避免抽象、概括。如“问题、情况 、反应、利益”这些抽象概念。

选择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的同时要避免浮夸,选择恰如其分的词语,让词语的准确含义与描写的真实情况相一致。

苛刻:惜墨如金。在写作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具体的表达和具体段落的逻辑 关系,抛掉冗余的和没用的内容,从而得到更多的文字空间并找到故事的节奏。在文章收尾时,评判整篇文章的简洁程度和整体节奏及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或吸引力。简明扼要是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自我批评就是检查这条标准最好的老师。

描写:描写是文章中最能展示作者才华的部分,但往往也是文章的矛盾所在。训练有素的作者在向读者展示描写时,往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这些目的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推进故事发展。而有的描写段落,尽管文字优美、内容清晰,但对于整个故事的动态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打扰和离题的表现。

描写还能为故事的主题提供其他方面的证据,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故事的主题,给故事带来活力。

对处于次要地位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聪明的作者有可能从中选出一到两个能够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进行描写,因为 这些事物虽然与故事的主题没有紧密联系,但是能够满足作者的另一个目的--让读者参与进来。

有时,作者还会利用描写来制造戏剧性的对比效果。这种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在其他情况下不会关注的对象。

提高描写水平的方法:

精确想象:用准确清晰的词语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高清晰度的图画。

人物原则:与地方和事件相比,读者还是更喜欢人物,所以只要条件适宜,作者 就应该想方设法把反映人性特征的情节注入到他的描写中去。

动画处理:任何事物,读者都更倾向于动态的,所以即使故事中没有人物的元素,讲故事的人也会想尽办法让其他元素动起来,通过生动的描写赋予事物以生命。

打破常规:打破通常的语言规则而进行文学描写,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准确、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交谈感:让读者感觉作者在和他单独聊天。当作者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交谈而非讲座,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故事将不再是平淡乏味的,而他们的语言也不再是中规中矩的。只要心中有具体的读者,作者就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使用明白的语言,简洁明了。

在说话的时候,人们倾向更简单的词语,更短小精干的句子,把别人的原话进行意译而非直接引用。

善于提问的作者能够让读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通过提问来巩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善于交谈的人经常会使用流畅的口语来增加谈话的精彩度,甚至还会使用俚语,记者也一样,只要这是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连贯性:当一个故事拥有了连贯性,读者就像是坐在了冲浪滑梯上一样,沿着作者搭建好的通道直冲下去,等他们抵达通道的末端时,往往会露出兴奋而惊讶的表情。

要让自己的文章变得畅通无阻,作者必须提防三个潜在的障碍:

a. 过渡段落:擅长讲故事的人,总是首先试着不用任何过渡词语来完成内容和段落的转换。只要他的材料是事先整理好的,并且有清楚的提纲告诉他怎么写,他就能顺利完成故事,根本不需要在过渡段落上煞费苦心。

在任何段落或故事中,第一句话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后面的内容建好 了框架。如果第一句话是空洞的过渡句,而没有提到任何新的发展,故事的连贯性就被无故中断了。

根据故事中隐藏的细微线索来发展你的故事,是避免出现过渡障碍的最好办法。

b. 来历出处:

我们有时需要标明信息源的身份和来历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而没有必要的头衔称谓会淡化故事的力度。

决定保留哪些名称头衔时,作者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确定我对信息的表达是真实的吗?即使是真实的,读者读到这一信息时会感到吃惊吗?

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应把信息源的来历说明。

如果你的信息根本刺激不到读者,你就要完全依靠自己对信息的确定性做出判断了。来自权威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解释其具体来源;来自非权威信息源的存在分歧的表述,要说明具体来源,而得到受访群体广泛支持的观点则可作为事实,不需引出具体信息来源。

c. 解释说明

在所有故事中,作者都会不时地停下来,对一些细小的地方做出解释。这些解释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细枝末节,但不可一概忽略,任何可能产生疑惑的地方都要进行解释。但作者必须掌握分寸,只对读者必须了解的内容进行解释,并一定要简单明快。

一定要记住:如果读者问的是时间,你不用告诉他们钟表的制作原理。

精心设计的结构

a. 速度感

希望达到这种效果的作者,他采用的句子形式就像一辆有多节车厢的货运火车一样。句子的主语(或者一个主语+动词)是车头,带动后面的一串宾语和从句。这样的句子能用最小的空间传达最多的信息。简单的货运火车式句型能够清楚、快速地把读者引向结论。

例:他对野外生存用的各种物件不屑一顾,那些冷冻干燥的食物华而不实,上百美元一双的靴子他从来不穿。

这样的句子结构还能帮助作者制造一种动作的连贯感觉,让读者感到有很多动作同时发生或者在迅速连续地发生。

故事中有许多信息都是静态的、平淡的,把平淡的短句变成词组或从句,把它们和有运作的主句挂在一起,不但能节省文字空间,还能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吸引人。

例:在鲜血、灰尘和嚎叫中,这头牛 的牛角被锋利的去角器割掉;在皮肉烧焦的气味中,这头牛的身上被烙上标记;它的耳朵也被 牛仔用小刀划上了独特的记号;同时,它还被阉割了。

作者在写作时总会本能地使用“挂钩”的方式来避免那些平淡乏味的段落。他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把描写和行动连接在一起。

例:游客在冬天大量涌入麋鹿保护区,这时公牛的叫声就像军队的号角一样嘹亮。

可以用挂钩的方式,在句子中间插入解释性的文字,打破句子的平淡。

例:“流水床”-让两家、三家甚至四家人挤在一所公寓里面生活,轮流睡觉-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还会让学校变得更加拥挤。

我们还可以用“挂钩”把引语和动作连接起来,增添句子的活力。

例:"我们已经学会了和饥饿一起生活。“戈梅斯一边说着,一边打发一个儿子到附近的土豆田里看看,希望找到一些收割时剩下的东西。

b. 力量感:

如果希望得到强调的效果,可能选择的方式很多。如:

放慢故事的前进步伐,在需要强调的地方使用比必需更多的词语来表达意义。

把一个可以用长句表达的意思分成若干短句来表达,每个短句都往强调的重点上敲了一锤。

可以使用一连串独立的从句。

”重复“是作者在突出故事内容时最依赖的手段。

作者还可以通过恰当处理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给故事增添力量。关键词语要达到最大的影响力,就应该被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c. 变化感和节奏感

读者喜欢故事的内容和结构有变化--时而轻快活泼,时而细腻委婉,时而简洁明了。

变化的句子长度和结构能够帮助作者实现他的目的,他还可以把突出速度感的我代替突出力量感的段落交错在一起。

在揭示结论、进行总结时,我通常会使用简短的陈述句或简短的货运火车式句型。这种主动的表述和简单的结构使我的材料能够得到清晰肯定的表达。

如果我要处理的是不确定的内容、困难的处境、复杂的原因和动机或者某种相关的解释时,我倾向于选择更长、更复杂的句型,有时候还是被动语态的。这样的形式通常能够更好表达细致的内容,而且可以使用更少的词语。它们能给我带来一种非常难得的特质,叫“节奏”。

"重复”可以制造一种前进的节奏感。

还有一种能够带来节奏的重复形式叫做“平行结构”。用同样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不同的元素,而且每一个元素采用的是同样的语法结构,这就会形成一种平行结构。这种结构的句子长度都差不多,从而形成一种平衡的节奏。

例:蝗虫吞噬了犹他州的田地,洪流淹没了艾奥瓦州的乡村,炙热烤焦了亚利桑那州的棉花。

货运火车式的句型也可以形成平行结构。

一个由好几个相关句子组成的段落也可以形成平行结构。

即使是一个冗长、复杂的段落,我们也可以通过搁置在段落中心的一个简单的平行结构,来为整个段落带来节奏感。

以上讨论的是1200-2500字的稿件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报纸上刊登的特稿作品和许多杂志上的文章都属于这一范围。下面将通过一篇文章来学习如何把一篇长达万字,分上下两部分的文章处理得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第八步 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这篇故事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能够让编辑怦然心跳的题目,它讲的是一位富有的德克萨斯寡妇,获得了一位友好的传教士和一位实业家的帮助,她希望把大部分财产捐赠给一个帮助穷人的基金会。不料她的财产掀起了争夺风波,她的初衷受到阻碍。这个故事的主角中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人物,也不是个有时效性的故事,整个故事要追溯到25年前。

这个故事的导语是概括性的,因为包括太多的复杂内容,除了普通的概括,很难有其他方式能把所有事情说清楚。所以,我们只简单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充满欺诈、抢劫和无情的贪婪”的故事,“参与审理这一案件的德克萨斯州总检察长把整个事件称为德克萨斯州历史上'最有趣的丑闻‘。”

故事的第二段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矛盾非常复杂,但并没有讲述细节。作者选择按部就班地从头说起,首先按顺序介绍了三位故事的中心人物,整个事件的起因-传教士也是教会的筹款人带女主角去南美看到那些穷人的生活,促使女主角全面更改了遗嘱,把原来留给亲戚和本地教会的财产设立了帮助拉丁美洲穷人的基金会。结果是,做完这一切的第二年女主角就因病去世了,而那个传教士‘利奥兄弟’“因为他一心想要帮助她完成心愿,反而受到了来自教会的刁难”,在此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教会中一位实业家“因为压力而屈服,而‘利奥兄弟’则一直坚持到今天”。那笔3-5亿美元的庞大基金的一小部分“被分配给了德克萨斯当地的宗教和世俗机构,但是没有一分钱花到了拉丁美洲的穷人身上”。在这里作者有意忽略的是这些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是故事抛出的第二个谜团。

接下来,作者使用副标题暗示读者故事将发生转折,副标题在两个跳跃的信息之间起到过渡段落的作用。“德克萨斯VS纽约”暗示了事件演变成两个地区对基金会管理权的争夺,“两个寡妇”阐述了女主角和她小姑子间的矛盾,以及小姑子为夺取牧场管理权进行的反击,德克萨斯的相关人员联合起来发起诉讼要夺回原本应归其所有财产。

作者通过人物的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每次引入新角色时,我们都会暂停故事的前进步伐,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刚刚出场的新人物,以及导致他卷入故事中的原因。这样的介绍很重要。但是,这种阐释角色和动因的文字不能太多,它们要和故事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且整个故事必须 是在不断发展的。

在下面这一部分“邪恶的同盟”中,讲述了“企图撤销伊斯特太太的遗嘱的邪恶同盟”针对基金会管理权和遗嘱发起的若干诉讼。这些诉讼延续了二十年,在罗马教廷的压力下,那位实业家和德克萨斯人作了笔交易,退出了这场斗争。在德克萨斯法官的不公正判决下,一些原告得到了好处,而一些人到死也没捞到一分钱,而有此纠纷一直没得到解决,而基金会也因此长期处于瘫痪状态。

在讲述审判公正性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听取专家的意见,说明对此案的处理至少是不符合常规的,而且必须是来自可信度很高的信息源的观点。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试图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立场给故事中的人物分类。其中有“纽约人”和“德克萨斯人”的对立,有德克萨斯人内部的一个小集团“艾利斯银行小组”和“墨西哥后裔”。在一个充满了各种不同人物的故事中,这种分类的方法有助于读者形象地记忆这些人物,各类人物不同的名称就像商标一样,提醒着读者他们不同的动机。

在这一部分快结束时,作者告诉了读者在开头提到的女主角的遗产被用于纪念一群律师是如何实现的。前面的表达是给读者的允诺,这一部分最后的段落就兑现了这个诺言。

“主教的交易”通过提到新一任当地主教把读者的思绪从过去拉回到接近现在的时间点上。主教的特征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他手拿权杖的样子、清洗教区的行动、手下牧师的评语这些更加有趣、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勾画出主教的形象,这比直接的陈述要精彩得多。

这一部分的最后4段,在排版时用圆点和前面的段落间隔开,单独构成一个类似收场的部分。这4段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没有融入任何作者的感受,没有华而不实的点缀--而这正是这段文字的力量所在。完全客观的事实陈述-本地主教、“利奥兄弟”、拉丁美洲乡村的现状,让这些段落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力量,而这样一种情感正是基于读者对前面故事的了解。

结尾段落是对故事开头的呼应,我们又回到圣地亚哥的穷人中间,原本良好的动机却产生如此丑陋的结果,而这个良好的动机是导致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至此,整个事件已全部讲述完毕,而文章并没有结束。下面作者用另一个故事来讲述上述事件引发的罗马天主教教廷内部的冲突。“利奥兄弟”是这两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故事以“利奥兄弟”所属的天主教西多教会“特拉普教派”的信徒誓言开篇。“尊敬的神父,我保证一生崇善,直至死亡。”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信徒誓言”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条特拉普信徒誓言的不同解释让“利奥兄弟”和教会的上层人物发生了矛盾,同时也让传教士的内心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冲突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提出了故事的主题陈述:这个顽固的人为什么不能屈服,让自己得到解脱呢?接下来的故事都在解答这个问题。

和上一个故事一样,作者为了增强故事的悬念感而在开始的段落中设置了预示,“当伊斯特太太于1961年2月11 日病逝时,他开始了长达25年的辩护,历经磨难”。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在语言上突然变化,用口语化的表达反映了当事人的心态。用插入语表明出场人物的身份以显示其重要性。

在长篇、复杂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发生的事情给予一个简短的总结,来提醒读者他们的位置。

在这篇故事中,人物的直接引语用得很少,但是他的人物形象因为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变得丰满。

在故事快要结尾处,作者引用了那位实业家的信,他对自己的行为做了评价。这是整篇故事中最长的一处直接引语,也是最具启迪性的,它自身的价值和没有被其他无关紧要的引语埋没掉,使它的存在非常突出。

这个始于25年前的故事的结局是:“利奥兄弟”失败了。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引人注目的答案。我们被这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因为这种能够成功打开一个人心灵窗口的新闻报道,一个把善与恶、弱势与强势同时提取出来的新闻报道,是难得一见的优秀新闻作品。它没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人性的核心层面,不断地探求。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第九步 如何有效地修改

你的故事写完了,但它可能还是稍微长了一点,有些地方还是粗糙了一些,但是不要急于修改。一篇刚刚打印出来的文章,因为和作者的距离太近,无法和作者的感情隔离开,也就无法让作者看清楚,无法进行编辑和修改。当你终于冷静下来,开始以编辑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故事时,千万不要心急。

在故事的编辑和修改上,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和做法,对我自己有效的方法是-“三步修改法”:

内容的修改

快速阅读故事,首先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有没有忽略一些起支撑作用的信息,有没有地方需要解释得更清楚一些。这样做为了确定所有能够让故事变得清晰和可信的材料都已经包含进去了。

结论和连贯性的修改

注意结论和总结,包括主题陈述,是否表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否像支持它们 的论据材料一样强劲有力?

注意过渡段落、出处介绍和解释说明性材料。有任何啰嗦或模糊不清的地方,都要删繁就简、重新打造。

注意辅助角色是否必要,还是只会拖慢故事节奏,如为后者就要毫不留情地删掉或用其他元素取代。

节奏和细节的修改

整句、整段甚至整章节地删除故事内容带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我总是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删减来节省出10-15%的空间,但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

我寻找那些细小而多余的结构,比如“根据这样的事实”直接改成“因为”;

我把占用空间的被动结构变成节省空间、又增加力度的主动结构,如“他感到他被赋予了一种责任”改成“他感到有责任”;

我尽量使用货运火车式的句型和“挂钩”;

我把潜伏的冗余信息剔除出去;

把两句相连的话变成一句话……

我还会给导语“瘦身”,去掉所有多余元素。

慢慢地,一个更加出色、更加轻快的故事现形了。

如果故事还是太长了,我会删除一些不重要的内容。

首先要检查的是文章中非中心的部分,删除这里的内容不会让读者遗漏太多重要信息。可以用一句简单的陈述代替原来罗列的一长串证据。

如果这样的删减还是达不到版面要求的篇幅,就不得不从故事的中心部分删减材料了。

现在,你的最终作品已经拥有了好故事的品质,已经在最后的编辑加工中闪烁出了光泽,还可能已经拥有了另一种我们还未曾提及的品质--风格。这种风格可能就是你自己。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风格的定义--读者从作品中清晰感受到的作者本人的个人魅力与性格特征。但这只中一个纯粹的定义,在此之外的东西,需要每一个作者自己用心去探索、去体验。

曾经,我因为害怕读者无法接受自己的作品,或者说是接受我们自己,而抑制自己的个性。我考虑的不是那些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聪明读者,他们能够让我在文章中做我自己,我考虑的是一群由编辑们带领着的没有任何特征的读者。为了讨好他们,我不得不抛弃一些我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去揣测和采用他们的表达方式,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我从来没有见过。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多次强调作者在自己故事中出现的重要性。这本书想要强调的最关键内容,实际上是记者的态度,记者对自己、对读者、对那些打断他们谈话的陌生人的态度。如果他因为害怕冒犯他们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无法帮助他。他将永远无法在他的新闻作品中留下他个人的印记,在充满担忧的土地上,永远生长不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