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富論》,談股市是什麼

國慶長假,閱讀巴菲特珍愛的四本書之一《國富論》(其他三本為《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證券分析》手稿)。

《國富論》發表於1776年。1602年荷蘭誕生第一家股票交易所;1773年,英國誕生早期的證券交易組織,1802年英國政府批准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成立;1792年美國誕生最早的證券交易組織,1863年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即為紐交所前身。

雖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並沒有對股票市場進行詳細的論述,但是其論述的從分工、到交換、再到財富積累的過程。而投資、資本利潤,正是股市的核心邏輯。也正是國家的財富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後,才有多餘的財富用來投資,也才有發展資本市場的必要性。

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因為更加專注培養更專業的能力,更專業的能力單位時間的產出更大。所以,才會有勞動剩餘用來交換其他勞動者的產出。我們現在之所以每個人只需要做一種工作,而獲得很好的生活,正是因為其他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單個勞動者的勞動產出較大時,就會有財富剩餘。這時候就有了資本,資本可以購置土地,產生地租,也可以僱傭其他勞動者,將自己的技能傳授給對方,即生產組織,後來發展成企業。

而作為企業擁有者的人,即投入資本、組織生產的勞動者。第一因為其投入自己過往積累的財富,所負擔的風險,會產生投資收益。同時,他在管理組織的時候,會產生付出管理勞動的工資收益。如果他所使用的土地、房產是自己原來的財富購置的,還有隱藏的地租收益。以上三種收益,即是亞當斯密強調的財富創造的三種來源。

隨著分工的發展,出現個人、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勞動組織。單個領域的專注,使其生產力持續提高,即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即剩餘的財富。這些剩餘財富,通過工資、地租、資本利得分配給勞動者、土地出租者和投資者。生產力的提高,會使相關人有財富剩餘。

財富剩餘的積累,可以形成新的資本利得。比如專業的勞動者,如高級建築師,比如現在的程序員,可以用勞動利得去買房子,多餘的房子可以獲得房租,這時候除了有勞動工資收入,還可以有房租收入。

有些公司高管和核心員工,還會持有公司的股份。這時候,工資是勞動產出,股份實際上是把自己勞動的一部分,或者說工資的一部分拿出來直接做企業的投資,最終獲得企業未來產生利潤的一部分。其實自主創業,和合夥創業,只是在投入資源上有差異,但本質上都是賺取工資加投資收益。

如果工資、房租、企業分配的股權還有很多剩餘,這時候已經把在外兼職或顧問、海外房產或者多套房產都考慮在內了。那就只有資本利得了。能有資本利得的前提,一定是有剩餘的財富。

資本利得最常見的即貸款,把錢以某個利息借給銀行,由銀行借出。或者把錢自己借出去,但需要自己承擔風險。或者購買國債,或者信用非常好的企業債。

資本市場市場是什麼?就是讓資本可以投資向他認為可能產生較大資本利得的地方。股市,其實就是實體經營企業的公眾化,讓每個人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持有一家認為未來資本利得可能會比較高的企業。

股市的誕生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企業需要的資本,靠少數的自然人,無法提供。這時候需要大量的人一起湊錢,所以需要形成一個標準。另外一方面是較多的人擁有剩餘財富。如果每個人將日常消費性、房貸房租等消費開之後沒有剩餘,那就不會有投資,也不會有資本市場。

客觀講,資本市場的發展,是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會誕生的。另外一方面,股市的發展,又重新讓財富分配變得更加靈活化。如果財富分配的門檻很高,比如500萬起步,那會有一些人群永遠無法參與分配。但股市恰恰又將世界上最大的最好的公司,重新打散,允許更多的人以更低的門檻去參與利益分配。

在眾多的小的個人財富參與到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社會中勞動力水平極高的企業,又得到了在股市誕生前很難獲得的發展所需的資本。所以,自股市1602年誕生以來,在全球都得到了發展。而股市能快速發展的地區,都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

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重新將剩餘財富進行了更有效率的分配,這樣整個社會就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更多的財富創造,即可以投入到更多的技術研發,比如互聯網、生物醫藥,同時,社會可以負擔更多的基本民生需求,比如醫療和教育。也會有更多的捐贈基金。一方面持續提升社會的生產力,另外一方面提升生活的基礎品質,保障社會的穩定性。

最後,回到個人和股市的關係。即是個人將剩餘的財富,通過持有自己認為未來能創造更多財富的企業的股份,來實現長期的資本利得。股市給每個人提供的機會是一樣的,差異是對股市和企業的認知。

作者博實,歡迎交流合作iching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