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猫记》:挖掘历史的真相,更要倾听草根的声音,民间的声音!

序言

新文化史是对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当代西方史学领域中的文化转向的一个概括,它取代了传统史学中的"经济一社会史模式"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所以新文化史被看作是对既成的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批判。以新文化史兴起为标志的历史学领域的文化转向,是一次全面的史学风气的转变。

具体而言,在社会史研究领域,出现了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而在文化史学科内部,发生了从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新文化史学运动声势浩大,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几乎涉及欧美的主要国家,各种文化史的著作也层出不穷。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林恩·亨特(Lynn Hunt)、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 Davis);法国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勒华拉杜里等等。

作为一种具有文化视野和取向的独立的历史研究,新文化史学的兴起的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是反思传统文化史学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其它学科和理论的冲击和推动下兴起的。在众多新文化史作品之中,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别具特色,堪为新文化史经典之作。

罗伯特·达恩顿:欧洲文化史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

一、 跨学科研究的经典

在研究方法上,新文化史学的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屠猫记》为例,该书可以看作是作者达恩顿从人类学角度对异域文化的探索。在该书中,作者运用"深度描述"的方法对历史文本层层剥析,深入解读,力图回到历史现场。由于达恩顿与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茨是同事,因此他也深受格尔茨的"深描"理论影响,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解读历史文本。达恩顿通过对《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穿靴子的猫》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不同国家发展衍变的历史进行考证,比较了各个版本的不同,归结出法国故事的特性:机智幽默,并且处处充满了狡猾与欺骗,这些特性则体现出当时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策略。"法国故事闻起来有泥土味……而德国故事则偏向神秘、超自然与暴力。"作者试图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解读,重构18世纪法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体系。

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达恩顿将这些民间故事当作了可以供他进一步解读的民族志,剖析了其背后的时代特点与社会文化,是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人类学强调通过"深度描述",实现"文化转译",即人类学家要在充分理解当地人的文化基础上,用自己的学术思维和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实现对异己文化的理解与融合。

达恩顿认为,人类学看待异己文化的视角有利于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是历史学研究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因此《屠猫记》一书成为了他所进行的大胆尝试。

在书中,达恩顿讲述了发生在圣塞佛伦街的一场工人暴动一大屠猫。缘由是印刷工人们不满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他们累死累活的工作,而老板跟夫人却能坐享其成,他们可怜兮兮的伙食甚至不如老板娘的猫食,这引发了印刷工人们强烈的愤慨。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法出口恶气一一屠猫。他们半夜学猫叫,吵得老板无法休息,终于得到了屠猫的指令,附近的流浪猫无一幸免于难,包括老板娘的宠物猫。工人们仍不解气,还要反复提及,模仿当时的场景,每次的模拟都如同刚发生那样,引起印刷工们的捧腹大笑。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引起了达恩顿的思考:

印刷工人为何选择屠猫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选择的对象又为何是猫?普通读者可能只会看出这一举动反映的是下层手工业劳动者对作坊主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反抗:"师父们爱猫,于是工人们就恨猫"。但是达恩顿看到了更多,他以深描的方法深入解读了这一暴动及其独特的象征含义。

为何印刷工人会选择猫来作为发泄对象?

其中固然有拿老板娘宠物猫泄愤的缘由,但从人类学的角度上来看,猫在法国文化中象征着不好的意义。正是将对文化史的研究与人类学的民族志解读相结合,达恩顿最终认为,印刷工人们的屠猫既是表达自己强烈不满的结果,也深受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法国近代社会文化的间接反映。

焚猫狂欢

二、 微观视角、以人为本

在新史学的视角中,个人几乎完全被淹没在历史结构的书写之中,丧失了活力。在新史学研究者们看来,政治制度、历史规律等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因素。即便偶有涉及到"人",也只是作为群体中抽象的人,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新文化史学者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人",而且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体。而自兰克以来的传统史学虽然也一直将人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但通常仅限于具有丰功伟绩的重要人物,如王侯将相、伟人,或一些事件的领袖人物和重要参与者,这些也是新文化史所反对的。新文化史学视野内的"人"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妇女、儿童、小贩等,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新文化史家们试图通过描写那些渺小的人物来洞察他们在所处时代中是如何去反应的,以及当社会变故来临之时这些渺小人物又是如何努力去生存的。正是对小人物的书写赋予了新文化史极大的生活色彩,让我们始终觉得它描写的就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以及我们常常做的事情

达恩顿在书中所描写的印刷工人与猫正是微观视角、以渺小个人为本的体现。

印刷工人在16世纪本应该是不起眼的个体,但是为何能够成为值得书写的对象?

首先因为他们接触印刷机器,往往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这就使得他们能够留下来一定的史料供今天的史学家解读。达恩顿所研究的史料一一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信件档案一一恰好满足了进行解读的这一客观条件。

其次,由于聚焦点是启蒙运动时期,作为印刷出版物的第一接触者,印刷工人自然会受到一些作品的影响,对他们思想的解读恰好可以成为启蒙运动在民间传播的证据。

最后,对于印刷工人的描写也如前所述,反映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状态与客观。因此,达恩顿选择印刷工人这一

"渺小群体"恰恰反映了许多透过常规史料看不到的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文化形态。

荐书

三、 观念的社会史

传统的思想史关注的是重大、系统的思想。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已经越来越相信,是现象决定观念(客观决定主观),传统思想史逐渐被人们冷落。思想史"净研究那些玄乎乎的民族精神之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社会史的人趁虚而入,

他们不是要力挽狂澜,而是要对旧史学落井下石;不是要重建一个新体系,而是要开拓出无数新方向"。一时间,各种研究方向纷纷涌现。

除了研究方向广泛外,它还把人们的感情、经验以及一些散乱的想法等传统史学不涉及或不屑于涉及的领域都作为历史考察的一部分。与传统史学热衷于大人物、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新文化史学研究更倾向于"市井小民"的生活感受、心绪情感,更注重人们"心态"的变化,并且透过这些不同的小人物们的心态来捕捉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

新文化史的研究者坚定地认为,无论是在哪一国家或哪一时代,历史都不只是大人物、大思想家这些英雄、伟人的历史,而是包括所有底层民众在内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以及大众的、整体的历史。研究者们从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的小人物的心态和视角,使当时的情景重新出现在读者眼前。

所谓"观念的社会史",正是指某一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传播蔓延的。当然,在达恩顿的另外两本作品《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以及《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中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更为明显。但是同样在《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达恩顿先生想要研究的是启蒙思想如何在印刷工人中传播。

透过这一研究,就可以看到启蒙运动这一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思想文化运动一步步渗透到了普通民众之中,最终成为了推动旧制度终结的思想因素之一。

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正是他与传统文化史家的不同之处,透过他的解读,达恩顿试图向读者描绘一场与我们所熟知的不一样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那些大思想家们亲历传播,他们作为思想的制造者们,也仅仅限于对思想的制造,而真正的将这些思想传播给大众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商人、落魄文人甚至印刷工人们。也许他们并不是出于真正为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目的而传播,但是经由他们各种方式的努力,启蒙思想真正成为了遍及整个社会的启蒙思想。

结语

总而言之,《屠猫记》一书是作者以一种全新的笔法书写的历史。达恩顿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说本书是写法国人民心理史,属于文化史的一部分。完全不同于传统史家笔法,书中不是以经典文本作为写作的依托,而是以《小红帽》的一个原始版本、大屠杀猫的一则记载、一名警察所保存的令人称奇的档案、一个城市的一段奇闻,作为写作的蓝本,这让这本书兼具了可读性与研究性

。而达恩顿先生所倡导的文本分析、深描以及还原历史现场,都非常值得今天的史家同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