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鵲華秋色圖,今有華山春光湖


濟南華山,又名“華不注”山。

山峰突兀,平地挺拔。四周湖水開闊,唐代舊稱“蓮子湖”,北宋更名“鵲華湖”。今拓寬複名鵲華湖。

《山東通志》釋“華不注”:“喻此山孤秀,如華柎之注於水者然。”華柎就是花骨朵的意思。

華山以其俊秀,為濟南“齊煙九點”之最。詩仙李白贊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單椒秀澤,虎牙桀立,孤峰特拔……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華山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若芙蓉,若椒尖,若虎牙……正應了“橫看成嶺側成

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元代趙孟頫在任濟南三年,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兼管本路諸軍奧魯。趙氏對濟南山水讚賞有加,其中著

名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便是他的詩句。

趙氏歸鄉後與好友周密吟詩作賦,說起濟南名勝滔滔不絕。周密祖籍濟南歷山,號稱華不注山人。但他

出生在江南,沒有到過濟南。趙孟頫憑著記憶,作水墨設色《鵲華秋色圖》相贈,以解周公瑾思念齊州

的思鄉之苦。只不過有個小瑕疵,鵲華二山的位置東西顛倒了。


此畫被譽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之先河,廣為名家收藏。收藏印章達168枚之多。

愛新覺羅·弘曆更是御筆“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於引首,載入《石渠寶笈》。

楊載題跋:“……誠羲之之蘭亭,摩詰之輞川也。”

董其昌題跋:“文敏一生得意筆,不減伯時《蓮社圖》”。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和皇后富察氏(即孝賢皇后)來到濟南,遊歷大明湖之際,登臨鵲華橋。北望

鵲華二山,即興賦鵲華橋詩一首:"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駕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

條。"


華山湖風景區最長的橋是二十一孔煙雨橋。東西橫臥,長約212米、寬14米,最高處約30米,連接東岸

山林文娛區和華山。向東過馬路,是臥牛山地址公園。

(臥牛山公園一文見: )

期待煙雨橋能像北京十七孔橋一樣,看到金光穿洞的奇妙景象。
另外華山風景區內還有鵲華橋、雨華橋、詠華橋、飛鷺橋等。湖光山色,走在橋上欣賞風景的你也成了風景。


從鵲華橋看,華山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三孔鵲華橋



從西南方向看,華山像虎牙。最突出華山之峻拔。


大美華山




從西邊看,華山像青椒尖





從北邊看,和南邊一樣,華山又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從東邊看,華山呈現出嶺的感覺


二十一孔煙雨橋



從東南方向看,華山像芙蓉


湖心島給景色加分



回到正南方向的鵲華橋,恰遇喜鵲登枝。


華山湖遊船



從此處進華陽宮


全景


華山風景區歡迎您


歡迎關注《鵲華煙雨明湖風》,美食旅遊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