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在中國山水繪畫史上,有一件繪畫作品雖然稱不上國寶級的作品,但其亦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地位。這件作品就是《鵲華秋色》。其畫面內容主題是描繪了鵲山和華不注山(今濟南華山,又叫小華山)的秋天的景色。


創造這幅作品的作者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時任濟南路總管府事的趙孟頫。作為皇室後裔,在南宋王朝被元滅亡後,大部分南宋的遺臣和士林之人是拒絕為元朝服務的,而作為皇室後裔能夠為元朝服務,趙孟頫內心承受的壓力和心情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能夠理解和達到的。正因為如此,在公元1295年秋,職任期滿後,趙孟頫奉旨進京述職,又稱病辭職,要求還鄉,獲准。


公元1295年秋,回到家鄉吳興的趙孟頫,由於受到南宋遺臣的不斷詬病,心情異常苦悶,準備雲隱山林,而此時,自曾祖父時因躲避北宋和金國的戰爭,主要是靖康之難後,隨康王趙構南渡,偏安江南一隅後,再也沒有回到家鄉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聽說趙孟頫回到了家鄉吳興後,聽人說趙孟頫時常講起自己生活工作過的濟南風景是如何如何的優美,這對於從來沒回去,沒見過家鄉山水的周密來說,是何等的思鄉之情。於是,在1295年冬的某一天,周密找到了趙孟頫,向其詢問家鄉濟南的情況,作為在濟南工作生活多年的趙孟頫是很樂意和周密分享自己在濟南的所見所聞,後來越說越投機,一時興起,說的總不與見過的印象深刻,於是拿出筆墨紙硯,構思片刻,一幅鵲華秋色圖,躍然紙上。周密看後,大加讚賞,趙孟頫感其思鄉心情,於是就把《鵲華秋色》贈與了周密,也為後人留下了獨一無二的七百多年前的鵲山、華不注山的風景。在中國山水繪畫史上,能夠以當地的山川景物為實景,進行山水畫創作,且年代久遠的畫作,《鵲華秋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況且其作者趙孟頫乃中國繪畫、書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時人有“元人冠冕”的評價。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後來不斷得到收藏家的追捧,包括乾隆皇帝、錢溥、楊載、範杼、董其昌等人題跋。足見眾人對《鵲華秋色》的喜愛。此後,《鵲華秋色》輾轉流傳,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在秋天和煦溫暖的陽光下,遠處山頭尖尖的華不注山,雖稱不上雄偉壯觀,但在周圍一片開闊的平坦之地,水蕩遍佈的地方,還是顯得險峻挺拔,獨立成峰。與之對應的是不高,扁扁的,形如麵包形狀的鵲山,穩如磐石一般矗立在畫面的左側。近處的水蕩,蘆葦叢生,隨風搖曳,發出輕微的刷刷之聲;有些樹木已經落光了樹葉,枝丫次長;有的依然枝盛葉茂;還有的樹葉已經變紅。水蕩裡有人在划著小船,來往於河湖之間,也有漁夫在撒網捕魚,垂柳依依,還有人在檢查昨日下的圍網,看看收穫了多少魚蝦。樹林錯落間,幾間茅舍掩映期間,雞犬相聞;一老者執杖前行,不遠處,一群牛正悠然吃草。一派祥和安閒,安居樂業的秋日時光。作為元宋(南宋)之間戰爭的經歷者,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底層的老百姓是最苦的 。恐怕這也是趙孟頫能夠出任元朝官職的原因吧,就是不計個人名譽得失,胸懷家國,積極參與政事,避免戰爭,生靈塗炭,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作為《鵲華秋色》裡面最著名的兩座山,鵲山和華不注山,歷經風雨,滄海桑田,如今依然矗立在濟南,而且作為平地之上,一拔而起的華不注山,現在叫華山,或小華山(主要是山太小了,而且只有一座),在經歷了修葺,人工挖了環山湖後,名聲越來越大,現在已成為華山風景區。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鵲華秋色   獨領風騷

還是那片地方,看看七百多年前趙孟頫筆下的華不注山和今日的華不注山(華山)有多大的不同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