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比起汤唯的美,更打动人心的是她的才华和少于世故

汤唯在《黄金时代》扮演的萧红让人惊艳。然而,真实的萧红,打动人的更多是她的才华。

萧红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令她成名于文坛驰誉于文坛的是三部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相对于小说来讲,散文并没有为萧红带来多大的荣誉。但我却认为正是散文成就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魅力。萧红是个极有思想的才女,她没有在文章中使用任何引导读者情绪的笔感来完成创作和交流。她只是很真实的反映生活,忠于自己的直觉感受,用很简单流畅的文字来到达语言不能尽诉的隐秘深处。

在她的散文中,生活的窘迫,思想的流动占了主题的大多数。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在流水般的记叙那个年代所有贫苦人失意人的生活,其实不然。什么是生活?轻车裘马,灯红酒绿?是“对着这一块木棒,又爱它,又可惜它,又恨它”的矛盾心理;是“到家把剩下的一点米煮成稀饭,暖一暖肚子”的无奈,是“这不是给爱人买瓜子的时候,是吃饭比瓜子更要紧;饿比爱人更要紧”的喟叹。真实的生活往往是残酷,让人不忍正视的。有位诗人曾经说“这个世界,用感情去面对是悲剧,用理智去面对是喜剧。”而作家的伟大就在于把这无情的悲剧揭露展示。萧红亦如此。她站在一个女人的立场,以女人独有的敏锐和直觉去感知片断,萧红的感知方式是感性和个性的统一,正是这种基于现实的感知,奠定了萧红散文的高度。《破落之街》的污秽和杂乱由此引发的“我们也是一条狗,和别的狗一样没有心肝。我们从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记自己,忘记别人”的唏嘘。《度日》中的“这一切给我一个印象,这不是孩子时候了是在过日子,开始过日子了”的生之不易;是《飞雪》中“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里,一排一排地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丢了”的体验,这些形象的细节不仅写出了萧红生活的困境更清晰的酝酿出了思想境界和感情线索。这些细微的感触是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每个读者阅读这些由生活连串的风景线时会蓦然发觉生活,这些微黄的用铅字横排的站在岁月那边写作的女子的笔下的生活,就在我们昨天作国的街道上,今天吃过的面包和白盐中,明天将要穿的新做起来的棉袍里,感同身受。文学究竟应该反映什么?抑或是什么样的东西才值得被文学青睐?“别人是吃着玩的,我是吃着充饥!所以一个跟着一个咽下他,毫没有留在舌头上尝一尝滋味的时间”(《牵牛房》)。这样真实的,每个人都在体验的细节是否也是文学应该反映的东西呢?我想,是的,“这些诸如饥饿,寒冷,寂寞,孤独,绝望等等,都具有极深的心理体验的内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季红真《叛逆者的不归路》)萧红这个出生在北国的女子用身体经历,用情感磨练。身体成就了思考,情感成就了萧红。

萧红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另一点是低于生活。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萧红的小说里。综观整个文学史萧红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她甘愿在生活之下,受情感的驱使,任意为问。我不认为这是萧红创作的败笔,相反正是因为这一点闪亮构筑了萧红独特的协作体系。在《搬家》中,开篇“搬家,什么叫搬家?移了一个窝就是罢!”这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自嘲,是游离在生活之内的呓语,然而在“我手写我心”的任意为文后,“尤其在蜡烛光里,假若有镜子让我照下,我一定惨败得比三十岁更老”,是萧索的心态,是对自身命运的无言挣扎,是“今年我的命运比那青杏酸”的潸然。罢了,罢了,只得在结尾用“完全是少女风度,长身材,细腰,闪出门去”的对少女时代自己曼妙身材的回想来追忆流离生活在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身上烙下的印记。也许萧红无意识这种独特的方式在文中流淌,但她深刻且明白地认识到这一点,懂得这一情感激流的力量,不知将思绪冲往何方,无法清晰直觉对手中笔的束缚。正是这一种不知将要到达哪里的激流中的小舟带着读者去领略生活读懂社会用萧红式的眼光审视过去将来。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在辗转流离中,深受磨难。萧红是勇敢的,在不断得到又失去中做最决然的挣扎。生活在不断地和她开玩笑捉迷藏,在绝望中希望,在希望中失望的萧红固执且尽力的追寻,注定了她对红尘的难以割舍,注定了她无法跳出是非圈以冷静的的字眼来描述,只能用饱含泪光的刺痛的琐碎诚实地展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以致往往被生活怜悯,被笔下的人物所可惜,油然而发出“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感叹,因为不可实现,所以只能是“永久”。于是,在她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时期内写下的散文,再次温馨回忆了童年,呼兰河镇,带给她噩梦的父亲,永远不能忘却但已逝去的爱情,在曾经的快乐痛苦中麻醉自己,纵容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忘记客死他乡的飘零而终魂归故里。

萧红的小说是建筑在散文上的。不管是《呼兰河传》还是《生死场》都是在散文化的风格上翻新变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有《马伯乐》是完全的小说。但萧红的前两部小说声名远扬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小说并没有在长篇形散神聚的散文化描述中失色,反而因为在这些烘托下渲染出民族的顽强在荒凉的传统尽情的燃烧,在黑沉沉的黎明前感受压抑期盼丝点的光明然后在掩卷沉思这个女子身上所承受的不能再承受的喜乐哀伤。那些在黑暗里跳过墙哭着喊着看跳神的愚昧的村民,那些在水坑旁用力拉马的淳朴的村民,那些胸藏刀的醒悟后的村民,那么真实在我们面前挥舞,只因为有了细致的描写所有一切才栩栩如生。萧红的前两部小说随便从哪里都可以截出独立成篇的文章,不需要借助上下文进行理解。

萧红是细致的女子,事无巨细地感受壁炉里跳起的第一簇火花,观察海船前进时溅起的第一朵浪花,体验孤身国外的沉郁孤独,最后扼腕怅然。萧红是真实的女子,写自己的人生诉自己的情感,字字都是夜里细胞澎湃的声音,从不失去淳朴,忠于思想,在文字中微许跳跃的调皮和幻想。

一枝荼蘼之于春天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作家之于整个文坛是渺小的。而正是有了萧红,现代文坛才有了一抹淡淡的哀愁和少于世故。我想散文正是萧红呕心沥血浑然天成的一枝荼蘼,微香,细小,过目难忘。

诗词文论,历史古风;青梅煮酒,围炉夜话......

我们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