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人到女人,从修道院嬷嬷到贵族女王,蕾丝到底俘虏过多少人?

据史料记载,14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手工蕾丝,当时佛兰德斯地区(比利时与法国交界处)的贵族女性因为闲来无事,就发明了这种手工织造蕾丝的消遣活动,并把它们装饰在手帕、领口、帽子上。




当时教会倡导的朴素大长袍扼杀了多少女性本身的美丽,这种蕾丝花边的出现可以小小地装饰衣物,即使这种小面积的美丽,也足以让她们多开心一点点,可见爱美之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




后来这种技艺被修道院的嬷嬷们学了去,并得到改良和提升。到了15世纪末,蕾丝主要被用来装饰教会的相关物品,比如建筑、祭坛等。

宗教的使用间接推动了蕾丝手工艺向民间的传播。尤其是宫廷贵族们对这种繁复精美的饰品更是宠爱有加,蕾丝饰品开始被大量使用在贵族衣物上。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的布拉诺(Burano)开始生产精美的蕾丝饰品,并因此声名远播,慢慢的,这座小岛就被称为“蕾丝岛”。




当时的蕾丝制作工艺繁复,要同时运用数十乃至上百个特制的小棒槌用手工编织而成。高昂的成本决定了手工蕾丝只能是贵族阶级才能穿戴的奢侈品。




当时欧洲各国之间开始频繁的政治联姻,文化、饮食、审美也开始互相交融,作为贵族象征的蕾丝元素也不例外。当时的时尚ICON伊丽莎白一世成为将蕾丝带入欧洲宫廷社会的第一人。




她的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亦称为“黄金时代”,英格兰在那时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莎士比亚、培根、爱德蒙·史宾赛等众多名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活跃,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向外输出的还有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尚审美,蕾丝、荷叶边、高腰、蝴蝶结等多种元素更是对后世时尚潮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蕾丝元素的追捧传入法国后,17世纪的时尚ICON“太阳王”—路易十四也对其喜爱有加,这位“太阳王”开创了法国宫廷奢华之风的先河,高跟鞋、丝袜、舞会、名贵香水都被这位皇帝带入时尚潮流,西餐繁琐耗时的礼仪也是拜他所赐,这种奢靡之风影响了整个欧洲贵族,同时路易十四对蕾丝的狂热追逐也影响了整个法国审美。




直到18世纪,欧洲的贵族男性依然会在袖口、领襟和袜沿处使用蕾丝来作装饰。到18世纪中期,欧洲开始流行精致繁复的洛可可风,蕾丝元素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相信看过《绝代艳后》的观众们一定会对其中甜美华丽的建筑和服饰印象深刻。

历史上玛丽王后喜欢在华托服袖口上装饰华美的蕾丝,既增加了服装的层次感也会体现穿着者的优雅气质。




18世纪60年代之前,蕾丝几乎都是用手工编织的,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编织逐渐兴起,并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产业。

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期,贵族女性开始大量使用蕾丝、荷叶边、缎带、蝴蝶结等时尚元素。当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还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在此之前,新娘们的婚纱并没有统一的颜色和形制,而女王结婚当天身穿白色缎面婚纱配以精美的白色蕾丝花边,这一庄重典雅的形象影响了后来的婚纱配置,从那之后我们看到的新娘装扮多是身穿白色婚纱,有隆重的裙摆,既神圣庄严又纯洁端庄。




英国王室向来注重发展本国品牌,女王婚纱上的蕾丝来自英国纺织小城霍尼顿,因此被称为“霍尼顿蕾丝”。女王的婚礼不仅拉动了刚刚兴起的纺织业,也让霍尼顿蕾丝名声大噪,甚至带动了整个蕾丝制造行业的发展。

王室不遗余力的宣传为英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做出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甚至今天王室成员的吃穿用度依然会首先考虑扶持本国品牌。




20世纪初,蕾丝元素开始传入世界各地,被大量用作服装饰品。

1945年世界二战结束,当时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两年后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婚礼,想借此机会振奋民心也为了带动国内制造业发展,于是伊丽莎白女王为自己准备了华丽大气的拥有1米长的蕾丝拖尾裙摆 并镶上了1万颗进口珍珠和水晶,这一壮观场景大大促进了英国蕾丝制造业的发展。




带货女王凯特王妃结婚时,选择了端庄优雅的深V领蕾丝婚纱,蕾丝依然是英国本土的霍尼顿蕾丝。




现代社会,蕾丝元素早已普及,它的材质、颜色、图案千变万化,时而妖艳魅惑、时而清纯可人,蕾丝就像女人本身一样,有无数种美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