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加强大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完全统治

牧野之战后,朝歌沦陷,纣王自焚,殷商正式灭亡。周武王姬发登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建立了延续八百年之久的大周王朝。

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

约公元前1045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参考),周武王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施分封诸侯制度,大封王室子弟及开国功臣来对加强中原地区的统治。 周武王是听取周公旦的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在朝歌,利用他来统治殷商遗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朝歌附近建立邶、鄘、卫三个封国来监视武庚,协同管理,史称“三监”

灭商建周只是霸权转移,跟改朝换代不完全一样。因为周朝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保留了王畿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实际上仍是殷商的延续。虽牧野之战后,周朝联军兵分四路,征讨残余的商人及其一些忠于殷商的方国势力,但东南仍然还有殷商的残余势力没有彻底消灭,保留在了东夷的地界上。

周公经营成周,讨伐叛乱

武王灭商两年后病逝,当时周王朝刚建立不久,统治还不稳固。周武王之子——姬诵继位时尚且年幼,主少国疑。于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摄政,代理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周公行天子之事,自然引起了同室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在朝歌散布谣言,说周公有野心,想要谋权篡位。武庚并非等闲之辈,于是借此机会赶紧拉拢三人,再联合殷商旧奴隶主贵族,东夷残余殷商力量和一些部族方国,发动反周叛乱,以便东山再起,复辟商朝。武庚及“三监”的举动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东征平叛,安抚殷商遗民

周朝面临如此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周公想到了召公,召公是周王室的宗亲,德高望重。周公积极说服召公,坦诚自己尽心尽力辅佐成王,对周朝王室忠一不二,赢得了召公的信任和支持。在召公的支持下,周公积极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的精锐力量,挥师东进平叛。周朝军队沿当初武王伐纣时东进的路线,顺利抵达孟津。然后继续东进,直取朝歌,武庚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是军心不稳,失道者寡助。周军迅速击溃叛乱势力,武庚被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继续向周边攻占管叔、蔡叔的封地,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是后来的事了。

周公东征是武王伐纣的继续

随后周公按照原定计划,借此机会继续东进,彻底消灭殷商的残余力量和东夷部族,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东征的战果。《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这次东征前前后后持续了三年。东南伐夷,在周军强大的攻势下,东夷部族节节败退,最终臣服于周王朝。后来又挥师北上,肃清了殷商一些方国残余势力。尤其是翦灭奄国无疑对殷商残余势力的沉重打击。周公东征之后,为了加强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周公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今洛阳),作为周王朝的东都。同时分封投降周王朝的殷商旧贵族和周王室的子弟,来治理殷商遗民。

东征后建都洛邑,封建亲戚

引用《毛诗正义》:“武庚与淮夷叛而作乱,将危周室。周公东征而灭之,以救周室之乱也”。周公东征,是继牧野之战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花费了三年时间,连续作战如此艰苦可想而知。但无疑巩固了周王朝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使周朝王室成为“天下共主”。彻底肃清了殷商残余反叛势力,征服了东南夷族,使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东南一带,为后世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