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的“鹰派”,三国中没有存在感的鲁肃,为何是东吴大功臣?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位老实巴交,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中,夹在孙刘中间左右为难的“佛系”外交家,而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却是一位具有高远政治眼光的鹰派战略家,也是孙刘联盟的策划者,是一位对三国鼎立局面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鲁肃,字子敬

初投东吴,榻上论策

鲁肃出身大富之家,生性豁达,喜欢读书,而且骑马射箭无一不精,加上视钱财如粪土,深得乡民爱戴。话说有一次周瑜路过鲁肃家乡,听说有个富三代仗义疏财,周瑜一想,这种好机会不能错过,必须敲他一笔,马上登门拜访,还没客套几句,谁知鲁肃二话不说,手一指,一半家产拱手奉上,于是周瑜跟鲁肃成为了好朋友。

当时孙策新亡,周瑜正辅佐孙权,而孙权初掌大权,位子还不稳,急需培养几个心腹,于是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而求贤若渴的孙权非常喜爱鲁肃之才,邀他对饮谈人生,于是就有了堪比诸葛亮“隆中对”的“榻上策”。

鲁肃与周瑜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对话,从这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位具有野心和政治远见的人。对话的过程是这样的,孙权先虚头巴脑的假客气了一下,说自己的志向是想做齐桓公,晋文公,而鲁肃人狠话不多,说别做什么公了,要做就做刘邦,称帝才刺激,说的孙权心花怒放,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引为平生知己。

而鲁肃在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时,就已经为东吴规划了以后的发展方向。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鲁肃的终极目标是让孙权称帝,而不像诸葛亮与荀彧是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可谓有野心,而他为东吴设计的战略思想,也是很符合当时的格局的,可谓有眼光。

鲁肃与孙权

力排众议,联刘抗曹

之后曹操挥军南下,张昭等东吴旧臣纷纷劝孙权降曹,只有周瑜跟鲁肃反对,而这里鲁肃与孙权又进行了一次谈话,直接打消了孙权投降的念头。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三国志》

正是这一番话说的孙权心惊肉跳,直接把孙权的降意扼杀在摇篮里了,鲁肃说我们做臣子可以投降曹操,大不了回乡下可以重头再来,而主公你投降了可就惨不忍睹了,待遇可千差万别了,醒醒吧。孙权幡然醒悟。

所以说鲁肃不止有战略眼光,情商也极高,他一下就抓住了孙权的痛点,从而使孙权下定决心抵抗曹操。而正因为鲁肃给孙权先洗了脑,才使得诸葛亮出使东吴一帆风顺。由此也奠定了孙刘联盟共破曹操的基础。

鲁肃与诸葛亮

忍辱负重,永结同心

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因荆州的问题开始产生矛盾,俗话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周瑜打败曹仁,拿下江陵,刘备乘机拿下荆州南部和夏口,狠狠的发了一笔,周瑜怒了,劝孙权打刘备,但孙权表示再给刘备一次机会,所以没同意。而鲁肃也是支持孙权的决定的,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战略规划的,在他眼里虽然曹操新败,但实力还是凌驾于东吴之上的。东吴抗曹必须联刘,这也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

周瑜死后,鲁肃奉命接替其职务,与关羽相邻,双方小摩擦不断,而他总是以大局出发,百般隐忍,后来刘备取了巴蜀,还是无动于衷,鲁肃实在忍不了了,单刀赴会与关羽会面,怒骂刘备不守信用,虽然这次会面没有实质进展,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肃的隐忍和果敢。之后曹刘汉中之战爆发,孙刘议和,重分荆州。

之后鲁肃病逝,去世之前向孙权推荐吕蒙接任自己,而吕蒙之后的表现也证实了鲁肃眼光独到。后来孙权称帝时,还对鲁肃念念不忘,说了一句“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这也不难看出当年鲁肃与孙权的两番对话确实是让孙权醍醐灌顶,深受影响的。

东吴战略家鲁肃

而纵观鲁肃的一生,他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为东吴制定了据江东争天下的战略方针,且贯彻一生,他虽然没有周瑜,陆逊的辉煌战绩,但他的战略思想一直指引着东吴的发展,而他对于实施孙刘联盟的百般维护和容忍,也是他为东吴今后的发展着想,虽然他死后东吴偷袭荆州,也爆发了夷陵之战,但最终还是重归于好,也证明了联刘抗曹方针的正确性。鲁肃在江东四大都督中可能是存在感最低的,但他对东吴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这就是老实人鲁肃,大家对鲁肃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