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半吊子、二百五是骂人的话?

一、解释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中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各地的口语中都有出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二百五用于口语调侃,并非粗口或者骂人的话。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该熟语的意思是指: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3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其实说人半吊子、二百五并不是骂人,与“不靠谱”类似,大多数是因为某人在做事,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而做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另外可能的是,“半吊子”类似半瓶子。民谚有“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哐当”之说。

二、起源

(二百五)

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于是,大家都把这样的人称作“二百五”

据某古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半吊子)

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

另有,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直至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扮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道光时就已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历史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PS: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