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在中国书画史上似曾相识!

前几日巴黎圣母院的熊熊大火触动了全世界人们的神经,之后各种捐款修缮的通告不断发出,无疑它又是幸运的。

这次的巴黎圣母院大火,让人想起我国的文化遗迹,也不乏曾经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劫难,也曾有几次书画劫难,堪称中华文化的悲痛血泪史!



第一次劫难,发生在南北朝时期。

梁元帝萧绎在位时期,喜好读书作画,他的文章、书法、绘画称三绝,其绘画对隋唐影响很大。他珍藏许多古代书籍、字画。

天成元年,梁国遭遇西魏的进攻,京城失陷,梁军大败,梁元帝萧绎逃往江陵。

他担心自己的珍藏的宝物落入敌人手里,于是他令舍人高善宝“将聚集数十年……古画、法帖、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尽焚于一炬。”典型的“我得不到谁也别想得到”。

幸运的是,有一部分还没有完全烧毁,西魏将领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归于长安。”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第二次劫难,发生在隋朝。

隋文帝喜欢收藏书画作品,他对汉文化的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

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杨广到扬州巡游,同行有一只船,装载着珍稀书画作品,不料,这只船中途莫名其妙沉没了,诸多书画全部葬身大运河。




第三次劫难,发生在大唐武德五年。

《隋书》记载:唐军“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李世民派遣宋遵贵,用船装载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珍藏的书画宝物,打算运往长安。

即将到岸之时,船底撞石,船身开始倾覆,书画宝物悉数落入水中,虽抢救出一些,大多数书画永远留在了水中,所剩只有十分之一二。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第四次大劫难,发生在唐朝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京城长安皇宫珍藏的大部分书画等宝物被洗劫一空,有的被劫掠,有的毁于战火。

有书籍记载:此次被毁书画,其中仅王羲之的真迹就有四百六十五件。王羲之真迹从此全部消失,现存的所谓王羲之墨宝,大多均为后世的临摹作品。




第五次大劫难,发生在清朝灭亡之际。

末代皇帝溥仪曾将故宫书画装进七八十口木箱之中,运抵天津,变卖了数十件。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人将这些书画运往长春。伪满洲国灭亡后,溥仪出逃,这些书画作品大多被遗弃,或被偷窃,或被低价卖掉。

据记载:其中包括三国时期钟繇的书法真迹、晋代王羲之的《曹娥碑》拓片、王献之的《二谢帖》、唐代高僧怀素的真迹、宋代徽宗皇帝的花鸟画等稀世珍宝。




中华文化遗迹遭受数次重创,是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如今,诸多至正珍品字画瑰宝,或消失于世,或九死一生,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