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闻 不 如 一 读

4.23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想想自己已经有小半月,

没有摸过一本书了,

每天上班都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下班了之后就想找点轻松事情来做

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特别费脑筋的书籍都是留到节假日

有充足的时间再来拜读

工作日下班了之后

描写美食的书籍便成了首选

毕竟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呢

喜欢美食类的书籍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大家也是美食爱好者,比如宋代的苏轼,他就是一名资深的吃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了解当地的美食,并写下自己的“美食点评”。到岭南,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湖北黄州,他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小编今天要推荐的这4本书,内容也都是描写美食的,它们不但教你怎么吃,还教你怎么做,简直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读后让人口齿生津、跃跃欲试的感觉。

01 《随园食单》

推 荐 语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溧水、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随园老人”,著诗论赋,久享盛名。《随园食单》,除序外,共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杂牲单、羽族单、小菜单、点心单、茶酒单等十四单,系统论述了清代烹饪技术和南北菜品,不仅介绍了三百多种菜肴的制作方法,还谈及营养搭配、饮食卫生和注意事项,非常实用。

02 《雅舍谈吃》

小编接触到的第一本谈美食的书籍就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看得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与梁先生生于同一时代,照着他的菜单,一一品尝。

推 荐 语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馋的文雅,写的有趣,写吃就只是写吃,不扯其他,简简单单但是又特别动人。

摘录:《汤包》包子算得什么,何地无之?但是风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万馨、五芳斋所供应的早点汤包,是令人难忘的一种。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是每个都包得俏式,小蒸笼里垫着松针(可惜松针时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卖相。名为汤包,实际上包子里面并没有多少汤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汤,表面上浮着七条八条的蛋皮丝,有人把包子丢在汤里再吃,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包了。这种小汤包馅子固然不恶,妙处却在包子皮,半发半不发,薄厚适度,制作上颇有技巧。台北也有人仿制上海式的汤包,得其仿佛,已经很难得了。

03 《人间滋味》

推 荐 语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和没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

04 《快活馋》

徐 路

推 荐 语

这本书是由两位作者合作而成,前一部分侧重描写吃货们的神韵后一部分意在呈现吃货们关于吃的发明。

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正是《快活馋》里求味道的人生。

看到这里

是不是感觉饿了

有种要大快朵颐的想法

疫情期间大家外出就餐时

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

切不可掉以轻心!

文字/朱文文

审核/陈 明

黑 发 不 知 勤 学 早,白 首 方 悔 读 书 迟。

让 阅 读 成 为 一 种 习 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