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涨 星星和旅人 躲在岩石上”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历史上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俳句,是他一生行旅的映照,也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旅愁。用田原在《松尾芭蕉俳句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的译者后记里说,在一千数百年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松尾芭蕉是一个闪亮的定律,他超越文学范畴,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一段清晰可辨的历史和时代记忆。在文学和艺术史中,像芭蕉这样里程碑式的时代人物都是寥若星辰的存在。


《松尾芭蕉俳句选》

[日]松尾芭蕉著 田原 董泓每译

上海文艺出版2019年版



松尾芭蕉的俳句虽文字浅显,但意境丰富。譬如这首:“明月做道标,引路向这边,去旅馆。”再如这首:“夕颜花开,醉酒探头,窗口看。”再如这首:“眼前星,枝垂樱,许愿向繁花。”还有这首:“冷雨阵阵,无奈青松不变色,只盼白雪。”


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松尾芭蕉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农民家庭。芭蕉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一位哥哥和姐姐,下有三位妹妹。1661年,18岁的芭蕉开始在当时名声远播的俳人北村季吟(1625—1705)的门下学习俳句。1682年,他在出版的俳句集里初次使用“芭蕉”这一俳号,“芭蕉”取自芭蕉隅田川畔的居所“芭蕉庵”。


俳句虽起源于日本,却是间接受中国古诗影响的产物。芭蕉俳句里的引经据典多源自唐诗,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贾岛、寒山等诗人的诗句和典故常常出现在芭蕉的诗文中。例如:“春天去了,鸟悲啼,鱼目噙满泪。”“独酌,不成眠,夜雪纷纷下。”



俳句在日本文学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松尾芭蕉在日本被称为“俳圣”。在田原看来,“俳圣”芭蕉似乎对应了唐朝的“诗圣”杜甫。“其实芭蕉的俳句既有诗仙李白诗歌中的浪漫情怀,又不乏诗圣杜甫诗歌中的现实精神。他们三人的共同点则为一生都在旅途和漂泊中度过……而且生命的结局最终都是在旅途中客死他乡。”芭蕉与李白为后世留下的作品量也较为接近,《李白全集》收入了1010首诗,《芭蕉俳句集》收入了982首。李白与芭蕉的生命长度相差了10年,结婚的李白逝于61岁,独身的芭蕉则在世51载。


1680年,37岁的芭蕉在弟子们的资助下,修建了深川草庵。深川草庵建在隅田川畔,属于现在的东京江东区常盘一带,那时应该是相对荒凉和安静的郊外。草庵取名“泊船堂”,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得名。翌年春,弟子赠送的芭蕉树在门前繁茂茁长,“泊船堂”因此改叫为“芭蕉庵”。芭蕉的俳号“芭蕉”也始于此时,这一年芭蕉38岁,已开始渐渐确立芭蕉俳句风格的“蕉风”。



1682年,39岁的芭蕉遭遇一场灭顶之灾,“芭蕉庵”因附近大寺火灾的蔓延被烧毁殆尽。似乎这场出乎预料的火灾唤醒了芭蕉“漂泊”的使命感,为他形同隐士的生活方式画上句号。他开始像其仰慕和向往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一样踏遍天下,云游四方。之后,直到芭蕉离世的前两年,他几乎都是行走在旅途中。漂泊行旅期间,芭蕉创作了大量的短小精致游记(日语里称俳文),《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日记》《奥州小道》《嵯峨日记》等。他的几首家喻户晓的俳句均写于漂泊期间的旅途中。
1694年10月8日深夜,芭蕉留下生前最后一首俳句《病中吟》:“病倒旅途中,梦里荒野狂奔走。”10日,写下遗书。12日下午4时,芭蕉辞世,享年51岁。


对于芭蕉俳句的中文翻译,田原用了芭蕉的一首俳句的不同中文译文来做对比:“古池旁,青蛙一跃遁水音。”43岁时,松尾芭蕉写下这首俳句,也是确立“蕉风”俳句风格的最重要的一首。田原说,他没有考察过这首名句被翻译成了多少种语言,但至少不会少于50种外语,单是这首俳句的汉译随手就能找出几十种。这首俳句,周作人如此翻译:“古池——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田原说,周作人翻译这首俳句没有在形式上刻舟求剑地译成押韵唯美的五七五,或许在于他比谁都更懂得短歌俳句的奥秘和本质,以及汉语和日语的两种语言性格与表记的差异吧。

田原解读芭蕉创作的俳句,就是明显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芭蕉主张的“贯道之物”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异曲同工,“道”都是广义上的宇宙万物。在“古池”这首俳句里,芭蕉将中国古诗中虚实搭配的表现法做了绝妙的隐形处理,时间和空间在此清晰可辨,暗自涌动。在只有一个动词“一跃”或“跳入”的这17个音节里,芭蕉想要揭示的实际上是动与静并存的矛盾共同体,或动与静的哲学关系,禅味十足。青蛙和青蛙一跃而起的行为本身掀起的水声为动的一方,它象征着鲜活的生命,可归类为发生和正在发生以及刚刚发生过的行进状态;古池则代表着幽境与闲寂,既是作为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参照物,也象征着永恒不变的时间和历史,为被动的接受方。
“或许由于俳句在文字中的严格限制,诗人并没有在青蛙聒噪的蛙鸣甚或青蛙眨动的眼睛这些环节上着墨,青蛙是单数的一只还是复数的两只、是绿色还是泥土色甚至其大小都未在俳句里点明,而是把它省略在文字之外,但仍让读者强烈感受到青蛙的动感存在。阅读俳句,需要读者想象力的配合……”


本文作者:薛原,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著有《闲话文人》《画家物语》《文人谈》《南海路7号》等。编有《带一本书去未来》《如此书房》《独立书店,你好!》等

本篇为市南区图书馆原创,微信公众号 : shinanqvtushuguan

新浪微博:@青岛市市南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