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养生的第一原则是什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恬惔虚无"的说法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及《阴阳应象大论》两篇。它的意思为恬静朴素、少私寡欲,对于各种物质享受漠然无所动于中(张介宾:《类经.摄生类》注)。并且"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从上面几句话可知能做到恬惔虚无的人,其心境宁静,没有情绪的激扰,没有过多的欲望,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不会有过度的谋虑行为,精神常常处于愉悦状态。所以能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并且"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行为上不会搞特殊化,饮食不管精粗都觉得有味,衣服美丑不在意("任其服")。由于这样的人能在生活享受上不超出一般水平("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又不搞特殊化,不损人利已,所以始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以上引文见《素问.上古天真论》),他们的心情自然常常是愉快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了(《素问.阴阻应象大论》)。这样来看,《素问》所述的恬惔虚无之说虽源出于老庄,却充实、积极得多,而且更为具体与符合实际。

《内经》认为,为要保健延年,尽终天年,达期颐之寿,必须"形与神俱",做到身心协调。而形神统一的关键,在于"精神内守",所谓"只有神守于中而后能形全于外"。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脂之大主",神内守则"主"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长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生命气机升降之道闭塞而不通,形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以此养生则有害。唯其能守神才能达到"气从以顺"效果,气定则形体安康,而后能延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上古天真论》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守神则神不外驰,神不外驰即守静。《内经》十分强调精神宁静在保健上的作用。它认为,神能守静则气充形固,可使人体具备强大的免疫力,足以抵御各种外来致病因子的入侵。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如果神不守、气内虚、形不固,就会导致外部的有害因素得以趁虚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因为《内经》认为精神因素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它一再强调治病必先"治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在《内经》作者的心目中,守神不仅在养生方面,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广义的预防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医学中,守神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到精神内守,必须"恬淡虚无",所以《上古天真论》说:"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