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左手“古典主义”,右手“浪漫主义”

引言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无疑,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跨进了文学殿堂的“窄门”。他以代表作《窄门》《背德者》《田园交响曲》于1947年 “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纪德的作品传承了前辈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在他之后的文学家萨特、加缪等人,则将他视为精神导师。

1891年,纪德用作品《凡尔德手记》叩开巴黎文学界的大门,并得到当时著名作家莫理斯·巴雷斯的赏识。然而,最初的《凡尔德诗抄》《纪航》等作品并未受到关注。

在失望沮丧中,纪德接连创作了具有成熟个人风格作品:《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等三部重要作品,得到文学界的肯定,奠定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纪德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他将个人真实经历和亲身体验融入作品中,打破19世纪传统的小说模式。

纪德在“三部曲”中,将个人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融入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以个人独特性作为突破口,在强烈的悲剧色彩之下,寻找独特的个人象征之下及社会秩序下普遍的、具有共性的综合价值取向。

《窄门》将作家童年生活及爱情婚姻经历融入其中,讲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爱情故事。主人公杰罗姆和阿莉莎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恋至深,在往来的书信交流中,心灵彼此相通,精神交融和谐愉悦,亲朋好友皆看好,一对天成佳偶。然而在追逐和躲避中,杰罗姆和阿莉莎的爱情在矛盾中扭曲,变成难合难离的的痛苦。最终,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阿莉莎郁郁而终,杰罗姆则永远怀着这份“完美爱情”独自怅惘于尘世中。

《背德者》中的米歇尔在死里逃生后,挣脱世俗和家庭的束缚,转而追求感受享受和欲望。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家对传统道德束缚的反抗。同样的,人们在《田园交响曲》中的牧师身上,可以看到作家的身影。

纪德以真诚、直率的写作态度,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纪德的作品较早传入中国,引起了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读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不断被人们发掘。究其根源,是纪德真诚、直率的写作态度,用手中的笔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01 纪德自身性格的矛盾衍生为作品的二元性对立和冲突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与矛盾的作家之一。

在创作主题上,他深刻阐释了信仰、爱情、道德和欲望等人生核心问题;在艺术风格上,他吸收接纳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甚至开创了早期存在主义;在人物塑造上,他的许多作品人物都深陷自我的矛盾与扭曲中,在精神困境中苦苦挣扎。

《窄门》中的女主人公阿莉莎,就是纪德塑造的一个“深陷自我的矛盾与扭曲”的典型人物。

阿莉莎是家中长女,她亲眼目睹形骸放浪的母亲在家中与年轻中尉偷情,亲历母亲私奔,早熟的她担起支持和宽慰父亲的责任,心中埋下对爱情的不信任。

杰罗姆在舅舅家中和表姐妹们长大。阿莉莎的妹妹朱莉叶特也倾慕于阿莉莎。阿莉莎充满了负罪感,她认为是自己“抢走”妹妹的爱情,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的爱情“让”给妹妹。

纪德的矛盾在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中展露无遗。

阿莉莎牢牢地压抑自己的感情,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把杰罗姆一次次推向远方,让他感受到距离和无法靠近。她并不是真正的清心寡欲,而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感情。

事实上,杰罗姆对阿莉莎的爱情看似忠诚而热烈,但实际上,他一直处在被动之中,他只是跟随着阿莉莎,内心虽然痛苦煎熬,却始终选择妥协与等待,而不是主动寻求两人关系的突破。他求学、从军、旅行,一次次远离阿莉莎,终于导致最后与阿莉莎的天人永隔。

阿莉莎热烈地爱着杰罗姆,她渴望爱与被爱,但同时,她又说服自己人生的幸福来源于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她既爱又怕,既怯懦又勇敢,内心无限憧憬无法割舍又始终战战兢不敢靠近。最终,在这种矛盾中,阿莉莎和杰罗姆错失了爱情。

在纪德矛盾的笔下,个体的人性与社会普遍道德常常发生激烈的碰撞,在冲突中不断激发读者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

同样的,在矛盾的纪德笔下,《背德者》的主人公米歇尔人格发生了分裂和扭曲,他在死里逃生后,摆脱道德伦理的束缚,分裂出虚伪的心理。

显而易见,玛丝琳嫁的人和爱的人,并不是我的“新形体”。这一点我常常在心中念叨,以便时刻惕厉,着意掩饰,只给她一个表象;而这表象为了显得始终一贯,忠贞不渝,变得日益虚假了。

米歇尔受到家庭伦理道德的束缚,极度渴望像梅纳尔那样四处漂泊、了无牵挂。在米歇尔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冲突下,造成妻子玛丝琳凄惨地病死他乡的悲剧,发人深省。

纪德在这种矛盾中塑造出主人公性格的对立与冲突,他身在作品之中,又游离作品之外,既是对自己的批判也是对自我的审视。在这种矛盾中,纪德成功塑造了个体在社会境遇中,痛苦挣扎,艰难抉择,启发读者对人类精神的不懈探索。

02 在自传性和自我探索中,真诚、坦率地书写

纪德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具有自传性。他将个人亲身经历和个人真实体验融合进文学作品中,与作品中主人公一起探索。自传性让纪德作品的主人公看起来真实,而勇敢地将个人经历写进作品中的作家纪德,展示了他作为写作者的真诚和坦率。

A.自传性是纪德小说的重要特征,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烙印

有人说,读懂《窄门》,就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小说中阿莉莎与杰罗姆的爱情故事,带着纪德和夫人玛德莱娜的感情故事的影子。阿莉莎和杰罗姆是表兄妹,纪德和夫人玛德莱娜也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表兄妹。

阿莉莎和杰罗姆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纪德和玛德莱娜的真实爱情写照。甚至,在小说《窄门》中,纪德将他和玛德莱娜童年时代在诺曼底时的生活,包括他们之间的谈话和往来信件都写进了小说里。

从《背德者》开始,到后来的《窄门》《田园交响曲》,作品烙上了深深的纪德个人烙印。读者总能一眼就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作家本人,他是《背德者》中的米歇尔,是《窄门》中的杰罗姆,是《田园交响曲》中的牧师。

纪德将个体生活的独特性,融合在作品中,通过个人经历和体验,思考个体的特殊性在社会秩序下共性要求的综合价值取向。纪德勇敢地剖析自我,在作品中融入生命的体验,使其作品具有厚重的真实感,从而获得读者的追捧。

B.在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勇敢探索,在独特性中挖掘普遍意义

纪德作品的自传性常常导致受到评论家的攻击。

然而,纪德和他的小说创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家和作品一起成长,在不断探索中日益成熟。正如他反驳的那样:“我不晓得他是谁,他总是在转变,转变成某个人。”

作品的自传性并没有让纪德的作品显得单调、一成不变。相反,他将个人的探索融合在作品中,他的思想与他的作品一样多变、复杂,作品常常展现出惊人的变化。

纪德从小生活母亲的严厉苛刻教育之下,父母与母亲终日是无休止的争吵与冲突。

纪德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愿望在小说《背德者》中展露无遗。他认为:

人是有原始欲望的人,可以无限制地追求一切欲望的满足,而不必顾及对社会的危害和对他人的伤害。

纪德的思想反应在《背德者》的主人公米歇尔身上,背叛道德,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释放人的天然本性。

然而,六年之后,《窄门》问世,打破读者在《背德者》中对纪德的印象,塑造了完全对立的角色和故事,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窄门》中的杰罗姆和阿莉莎在世俗的爱情面前,显得无比克制,演绎了一段完美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终生都在追求“至善”“至美”。

正如纪德自己所说那样“总是在转变”,这种转变正是纪德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03 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中积极探索,寻找普遍意义

在“纪德三部曲”中,体现了纪德对纠缠19世纪作家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的态度。

浪漫主义是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理论。从18世纪强调结构化、知识性、推理方法的“理性时代”转变为以情感和想象力著称的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认为,个人比社会更重要,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人、自然 的产品。浪漫主义强调奇特、原始的主题以及无限的渴望和理想。

浪漫派崇尚自由,关注个体,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个人在他们眼里是无条件存在的。

与浪漫派追求个体独特性不同,古典主义寻求普遍性,古典主义作家常常通过塑造某些生活在确定社会的人来反映人的共同本质,凸显本质的必然性。

纪德在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中巧妙地找到了调和的方法。

他以个人的探索作为探索社会的方式,在个人的经历和思考中寻找真理,他的作品反映他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他的作品包含着个人生活的独特性,但这独特性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他把个人的经历看作某种真正的象征,从个人的象征中挖掘出普遍的意义。


纪德不像浪漫主义作家那样,以强烈的个人性感突出鲜明的个性;也不像古典主义作家那样在文学中宣扬社会道德和秩序。

当然,这种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难免偏激。如在《背德者》中,纪德对自由的崇尚和追求狂热程度达到了违背道德,放任自流的程度。他意识自己的过火和偏激,在接下来的《窄门》中,纪德将自己拉回来,塑造充满理性光辉的阿莉莎,寻找平衡点。

纪德的探索还体现在他作品的风格多变上。《背德者》中的米歇尔冷静客观,《窄门》中的阿莉莎却充满柔情,而《田园交响曲》中则毫不留情地讽刺。

与传统的古典主义小说创作不同,纪德文风朴素,不加雕琢和伪饰。

结语:

海德格尔说:

一个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织中体验爱的期待的人,是处于蒙蔽的价值意义中不敢直面人的存在的真实深渊的人 ,是不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正如一个时代,如果缺少对痛苦 、死亡和爱的本质的揭示,则是一个贫乏的时代一样。

纪德将自己的真诚探索真实地反应在作品中,这种真实也许看起来有些丑陋,但他勇敢地将自我的探寻和斗争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者可以在米歇尔身上看到纪德的放纵,亦可以在阿莉莎身上看到他的克制和追求。

米歇尔是纪德,你我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