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谡不死,三国后期会发展成怎样?

一样感性


不管咋说,就诸葛亮的治国、军事能力来说,不仅仅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之所以诸葛亮没有更大的成就,没有能够一统中原,实乃人力无法胜天。尽管诸葛亮能力非同一般,但最多是能够改变、影响历史的走向和进程,但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大势。

由此看来,即便马谡不死,他也不可能超出诸葛亮的作为,也不会对三国后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仅仅比诸葛亮(181年-234年)小九岁,这个年龄作为诸葛亮的助手,还是非常合适的。但如果让他在诸葛亮病逝后,完全继承诸葛亮的衣钵,担当起治理蜀汉的大任,恐怕还差的不少,起码是与诸葛亮本人来说是如此。

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个人经历及成就来看,马谡比诸葛亮逊色不少。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邀请刘备入川。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

214年,刘备攻占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刘备先后任命马谡为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223年,刘备病逝,至此,能够看到的马谡经历,就是如此。此时的马谡,已经三十四岁。这个经历与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二十六七岁出山,就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相比,无疑差的很远。经历也说明了其功绩,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力的具体体现。

第二,在能力上与诸葛亮无法相提并论。

刘备素以识人著称,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在世时,没有重用马谡,在他死的时候,还不忘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

218-219年的汉中之战,蜀汉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接着关羽就失去了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濒死的蜀汉挽救回来,足以证明诸葛亮非凡的治国才能。

诸葛亮是千年一出的宰相之才,不是马谡可以相比的。

第三,马谡深得诸葛亮器重,并不说明什么。

尽管一开始诸葛亮不认可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对他非常欣赏,经常与他交流,往往从白天讨论到黑夜,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听取马谡的意见,另一方面也看作是诸葛亮对马谡的重点培养,寄予厚望。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

诸葛亮说:“虽然我们谋划此事已经多年,现在再请你提出一个好的计划。”

马谡说:“南中地形险要、路途遥远,叛乱不服由来已久。今天击溃,明天反叛。叛匪清楚国家空虚,平叛之后,必定继续叛乱。如果把他们全部杀光,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事。用兵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希望您能使其真心归附。“

诸葛亮采纳了这一建议,斩杀雍闿,赦免孟获,使南中人心归服。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再也不敢反叛。

这足以看出马谡的智谋,但并不足以说明马谡超出诸葛亮多少。就如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等人屡有奇谋,但并不说明,他们就比曹操高明多少。

诸葛亮能够采纳马谡的建议,恰恰证明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第四,街亭之失,足以证明马谡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

不管诸葛亮安排马谡守街亭,是不是战略失误,但马谡失街亭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诸葛亮传》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失街亭之后被斩首。

从军事上说,既然没有把握按照自己的套路取胜,就不可以随便违背主帅的战略部署,否则,这仗还如何打;

从政治上讲,马谡缺乏政治智慧,率性而为,不懂得政治潜规则,对于可能的后果,认识不足。这可以看做是政治幼稚病,不懂韬光养晦。

由此看来,马谡出出主意还可以,但的确难当大任。

诸葛亮斩马谡,不仅仅是对战役的失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更可能通过街亭之战,信服了刘备的临终评价。诸葛亮也确信了马谡不可能承担起他之后的大事,留着他也没有很大的作为。

如果马谡在诸葛亮之后,能够拯救蜀汉的命运,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绝不会以军纪斩杀他。

诸葛亮死后,蜀汉之所以又维持了近三十年,得益于曹魏集团内部问题没有解决,无暇顾及蜀汉。否则,不会维持那么久。

因此,即便马谡不死,也不会有很大的作为,更不可能改变蜀汉的命运,这是毋庸置疑的。


豹眼看历史


首先从马谡的才能和性格来看,并不能左右三国的走势,蜀国最终还是被灭。虽然马谡的一些不错的建议,如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被诸葛亮采纳后七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离间计让魏国唯一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司马懿回家休息了一段日子。但街亭一战让世人知晓了马谡之能。当下谋士,也许能出点不错的计谋,但行动力为零,只是个纸上谈兵的读书人。

其次就是蜀的位置,易守难功对于防守来说是绝佳,但同样进攻也大大受限,特别是以前打仗最关键是补给,一个城池可能都要打几个月,没有强大的补给,那么只能自动撤兵回家。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道路需求补给相当困难。注定无法称霸中原。

最后就是蜀国成分复杂,内部派系复杂,因此内耗和分歧也不少,导致后期人才更替未接上。从五虎将一个个走了后,基本没有能征战的大将。

综上所述:先不说马谡自己的缺陷,蜀国的大环境也不能支撑蜀统一三国。因此马谡死无不死,最终蜀国的命运还是被灭。大家觉得是这样吗?欢迎下方留言。


历史追寻者


马谡即使不死,蜀国也不会在三国中崛起,一统天下。

一是马谡性格使然,三国演义中马谡能有街亭一败,与其恃才傲物、纸上谈兵有很大关系,因此即使不是在街亭,他也会再出现其他重大问题过失。

二是地理环境所致,蜀国随地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出蜀通道受制于人,古代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大多败于后勤受限。

三是蜀国人才短缺,缺乏危机意识,蜀国后期前期例如五虎上将等军事将领已先后离世,人才荒已成现实,因地理天险阻隔,君臣上下普遍缺乏危机感,偏安一隅的幻想。






察古议今


即使马谡不死,蜀国后期发展也会是被灭的结果

马谡是诸葛亮比较看重的人才,但马谡更多的是出谋化策,从来没有带过兵,并且由于诸葛亮看重,自认为自己能力没问题,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街亭之败

蜀国地理位置决定了只能是偏安一隅,并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后勤,从蜀地往出运粮就是难事。所以后勤决定了战果不会太大

蜀国人才缺乏,最后只能是廖化当先锋,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蜀国战胜不了魏国


发现生活点滴


村夫自比管仲,乐毅。可是管仲当政,将内乱不断的齐国治理得整整有条,路不失遗,齐国联合九个小国,连克强狄,终成盟约长(即霸主)!而乐毅统领弱燕军队,破强齐七十多城!

再看看村夫:治国理政将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府库充盈,人口有四五百万的益州治理得益州疲惫,民有菜色,擅杀大臣,人口下降到不到百万!行军作战,一伐不知用兵法度,生死存亡之地敢不预防。惨败!二伐不懂攻城拨寨,再惨败!三伐陈式能夺武都阴平,但村夫不识张郃戴凌之勇,与之硬抗,损兵折将,再败!四伐(应该是扺御魏伐蜀,先杀三伐功臣陈式,无功而返!五伐,在连胜的情况下,苛责运粮官句安,造成运粮官句安叛逃魏国,无粮退兵。六伐,渭水惨败后退守五丈原,无力回天!

再看看马谡:平益州黄元,高定,雍闿,朱褒反叛而入丞相府参军,显露极高军事才能。平南中孟获,献攻心为上计,彻底臣服蛮族。一伐前献离间计贬司马懿,曹休。街亭之战硬抗张郃大军一昼夜败(要知道魏延高翔和马谡同样二万兵,一个更次就垮了)。马谡向诸葛亮讲述兵法,经常通霄达旦,中国有句古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马谡将军事知识全部教给了诸葛村夫,当然到了他命尽之时了!


逍遥1906


说到马谡就不得不提起刘备,刘备先不说别的有点,他唯一一个潜能就是识人能力很强,,后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酷拽][酷拽][酷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