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韵,心清意净

绘画创作是画家性情的表露,从作品中可以透视出画家的个性心理。画家心绪的渗入,使画家的一笔一画,一山一水都是画家的自我表现。画家心胸是否清净洒脱,可从其画境中得以体验。王微在《叙画》中谈到:

“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本来形和神是融为一体的,它所以能生动变化,是画家主观感情作用于客观山水的结果。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黄宾虹先生说:“山水事乃写自然人性,亦写吾人之心。”


此意是人尽量使心灵虚寂,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也就是它的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画家怎样才能静观万物皆自得,创造出自感而感人的作品呢?必须怀有天地万物度量。人若没有量,就没有广博的胸怀,也不可能有融万物于一体的气魄。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就是指人的本性度量大。量生,就能聚收容纳万事万物。若万事万物于人之身心时,身心则达到一切皆空,身心达到一种纯净,就能达到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的真境,

就能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化境。



画家怎样才能使心性清净,创作时达到“无人无我”的画境呢?性清净,就是净化心灵。“净”是净心,净心的“心”字,不是指主血脉滋养全身肉体之心,而是指主宰大脑思维活动,支配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慧心”,它无形无象。“欲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对象的心,一是画家的心。



历代画家都是在不断地唤发本性“真”的灵根,放下一切世俗的妄念,纯净集心,在艺术上,才能达到静观皆自得的灵气。



石涛的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年在宣城敬亭山度过。

学石涛的艺术,

首先应学习他面对大自然的精神。

面对大自然,

怎样开悟自己的心性,

达到天地相通相和。

一净,一定、一观、一真,

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净,

“净”与“静”相通而相并,

“静”字通常理解为静止,

安静心意,为短暂的表象。

“净”则为彻底的心象。



定,

是沟通天地万物自然生命信息的桥梁,

定能生慧,定中有慧光,

回光返照,照定自心,

激活本性,人天初应。


智为后天知识,

慧无天本能,

由慧眼遥观,

方可明彻天地万物化生的规律,

在“静定”基础上才能反观。



观,

是观心,

心眼通明,谓之观,

心上观能产生智慧,

有形有观,可观察到大自然,发展变化。

无形的观,可开通大脑智慧,

心通、意通大自然的奥妙。

从本性的化变之观,

能使“眼、耳、鼻、舌、身”调整

为和谐的一体和大自然相通相和。



真,

由观而,内照外,

心大自然时刻化的规律,

使之完善自身,不可身外去求天。

真,由返真,真为人的潜能。

返真合性,性命归根。



本性灵动,聚化体内能量,

奔流不息何慧心外聚集生化,

返现,

人是有智慧的,

一旦先天潜能发掘出来,

就会智慧通达,

心神畅快,

身体轻盈空荡,通天贯地,

返璞归真,

与天地精神往来,

形成和谐的人天信息场。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意境之所以那么雄浑,独特,新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它赋予山水画的哲理的智慧,胸藏宇宙,用哲学的思维重新构成世界的真、善、美的意境。


绘画的创作,就是心灵的创作。

创作水平的高低,全取决于悟性的高低。

自体的情绪与意会就达到和天地万物相融合,

展现的妙境就会接连先天,贯通后天,智慧通达,构思的创作,

就能达到“似与非则为真似”,写其形,比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