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术家,从来不以格斗术为最高标准

武侠小说里有两个东西必不可少,一个是鱼龙混杂的水墨江湖,一个是美女帅哥组团出没的大侠。

所谓江湖是世情复杂,时代迭变,人心叵测,功名利禄,情爱物欲,世道人心和正义邪恶这些东西。

大侠是无数世俗人物中的精英和尖子,身怀绝技,霸气侧漏,匡扶正义,遭人嫉妒和排挤,又不屈不挠。

武侠小说基本上是精英主义,很少群众路线和人海战术。比如武功传授,一般是人传人的个体关系。但看电影和买书的,多是底层吃瓜群众,正如霍元甲和李小龙风靡世界,港台武侠小说走进课堂抽屉。

真实的武林和武侠小说不同,也和近代以来擂台排名榜不同。古代武林高手除了武艺高强之外,还拥有社会关系的优势,比如结交权贵,或受财团雇佣。

因此,古代的武林高手不一定最能打,放在擂台上也未必绝对厉害,他们依赖于权力和财力,和它们互相依存。

作为另类独苗,泰拳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它自始至终是为实战而生的,原因何在?在于泰国有擂台赛打野拳的土壤,学习泰拳是很多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通道,同样“人妖”也是社会底层求生方式。

而在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个人能力,你再会“降龙十八掌”,关你进大牢坐几年你再牛掰?你再会绝世武功,一个枪子儿让你跑让你飞?因此聪明人都知道,寻求权力荫庇,大树底下好乘凉,才是个人明智的选择。

既然如此,一旦找到“大树”,武功高低就退而求其次了,影响胜负标准太多,比如运气,冷招,暗器……法律社会打人赔钱,打死人赔命。

有裁判、规则的擂台赛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拳怕少壮,王八拳拢倒英雄汉比比皆是。而古代武术家,最少也得五六十岁吧,这个年龄根本不适合打擂。所以,古代真实武林世界,武侠小说,和擂台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武林”。

只是,作为人类本能,武术苗子永远存在,于是武术传承绵延不绝,武术传承依赖于社会关系,向以打为生的方向发展也是一种选择,现在那么多武馆,不就是少数武术精英靠培训加比赛养活自己吗?

只是“能打”这个权重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从能打到拥有一些头衔和官职才是大家心目中的人间正道。究其原因,还是中国文化导致的。《李小龙传奇》里叶问和李小龙的分歧,正是体现了这两种思路的碰撞和摩擦,孰是孰非,见仁见智。如果只凭打斗,现实世界活不过第三集,这是叶问亲眼所见。

(上世纪李小龙、大山倍达都是活生生的武术苗子,武林世界确实是个体性的精英世界,它的结构和存在方式值得好好研究,诸位有兴趣的可以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