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明继承和发扬的关键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句被误解的古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这上面的解释是百度百科的资料上所解释的。

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解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事物如果没有开始,开端,就少有结果,结局。不去开始,就不会有结果。

其实有很多古代的文章,句子的翻译,都是错误的。

这种现象明显的阻碍了我们中国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让古代的文明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我读高中时的一本论语的翻译书。我就发现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都是错误的,是违背古人原意的。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网上的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而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在生活中向各方面的任何事物值得学习的学习,难道不是很愉快么?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是很快乐么?人不知道,不懂,但是却却不怒,不傲骄,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么?”

又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百度上的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而这句话的本来意思是:看别人的脸色而说好听的顺从的话,这样仁德就很少了。

其实除了古文的翻译有很多不对之处,外文的翻译也有很多地方有错误。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翻译这一块,我们国家的水平不足,或者是有其他原因,还是怎么样。

我希望我们努力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也为了我们的文明得到很好的继承。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