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原创见报稿: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如何唱红全国的?


该文发表于《湖北广播电视报》2010年10月21日新闻专刊第4版每周文娱手册版。 10月17日,记者应邀在汉参加“楚剧《大别山人》暨李道国音乐作品研讨会,见到了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作曲家83岁的老人时白林。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中脍炙人口的唱段,广为传唱,唱遍了长城内外,响遍了大江南北。那优美动听的唱腔,如一泓清泉,牵动了亿万人的情思。

戏曲音乐改革之路;1954年9月,华东首届戏曲观摩大会在上海举行。安徽黄梅戏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获得了表演、编剧等多项一等奖。但音乐作曲未能获奖。回到安徽省之后,省委书记表态:必须音乐改革,要调人。我当时在省文化厅工作,整理了两本书,一是鲁剧音乐,另一本是泗州戏音乐。还在《安徽日报》上发表撰写了《戏曲音乐改革之路》。文中对黄梅戏音乐改革的见解,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不久,安徽省文化厅决定把我和王少舫调到省黄梅剧团搞音乐创作,从此,我真正成了黄梅戏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最初尝试的是移植朝鲜歌剧《春香传》,让我和王文治.方绍墀密切合作作曲。省里要求很明确,移植外国歌剧,可以大胆改革,春节前上演。不久,黄梅戏《春香传》以其崭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演出连续爆满四十场。 1955年,我和王文治、葛炎作曲,把黄梅戏《天仙配》搬上银幕。导演石挥要求,把黄梅戏拍成歌舞故事片,不能拍成舞台艺术片。进行全面音乐革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现在流行国内外的脍炙人口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对唱。传统曲子里没有。便将前2句保留传统样式,后2句改为男女声二重唱。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伴奏是上海交响乐团。 黄梅戏是中国中部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用当地语言歌唱、念白,唱腔纯朴流畅。讲述感人至深爱情故事的《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代表剧目,剧中脍炙人口的唱段,在中国流传很广,而这些唱段就是由戏曲音乐家时白林半个世纪前与另一位艺术家共同编创的。从那时起,时白林的名字就与黄梅戏紧紧联在一起。时白林在艺术创作上喜欢创新,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55年,他与别人合作,把黄梅戏《天仙配》搬上银幕。对原有的唱腔进行改革,首次将歌剧的男女声二重唱应用于黄梅戏,也就是现在流行国内外的脍炙人口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对唱。当时轰动了整个社会,创造了电影观众的最高纪录,在中国掀起了一阵黄梅戏热。近年,中国戏曲音乐家学会授予时白林“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戏曲作曲家。1954年9月,华东首届戏曲观摩大会在上海举行。安徽黄梅戏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获得了表演、编剧等多项一等奖。但音乐作曲未能获奖。恰巧在这时《安徽日报》发表了时白林撰写的《对改革地方戏音乐的意见》,文中对黄梅戏音乐改革的见解,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55年初,安徽省文化部门决定把时白林调到省黄梅剧团搞音乐创作,从此,时白林真正成了黄梅戏的专业音乐工作者。

神曲问世:时白林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调动,听从了省文化局领导的安排,说干就干,坚决走音乐改革的路。他最初尝试的是《春香传》,这是一部从朝鲜移植过来的戏,如果沿用老式曲调和伴奏方法,势必不伦不类。时白林与民间老艺人王文治以及专业音乐工作者方绍墀密切合作,对全部唱腔进行了以挥写心境和反悔感情为重点的重新设计。同时,在乐器伴奏配置上,加了大、中、小提琴和单、双簧管,以及琵琶、杨琴等。从而使传统黄梅戏的伴奏方法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把在音乐学院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用于戏剧音乐的实践,伴奏及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混合编制的乐队。唱腔除了旋律上的创新外,还借鉴运用了齐唱、合唱等形式,首次运用了西洋和民族的“珠联璧合”,从而取得了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一石投下水波荡漾,黄梅戏《春香传》以其崭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在庆祝江淮大戏院落成典礼上,演出连续爆满四十场,迈开了艰难而又值得庆贺的戏剧音乐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时白林在戏剧音乐创新上取得初步成效的第一步。

艺贵出新:时白林在艺术上富于革新进取,许多黄梅戏艺术工作者都赞美时白林的“新套路”。时白林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55年,他和王文治、葛炎合作,把黄梅戏《天仙配》搬上银幕。对原有的唱腔进行改革,首次将歌剧的男女声二重唱应用于黄梅戏。也就是现在流行国内外的脍炙人口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段对唱。当时轰动了整个社会,创造了电影观众的最高纪录。灌制唱片发行量居全国第一,唱腔选段的发行突破万册。一个地方剧种,能有如此影响,在我国戏剧史上是少有的。时白林以科学的态度处理传统音乐,对黄梅戏艺术既能钻进去,也能出得来,既继承传统又融入现代技术。他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大胆取消了戏曲音乐伴奏必不可少的板鼓,这是一个新尝试。 注:图一为作者与时白林老师在一起,图二为时白林老师墨宝,图三为会议现场、图四为楚剧“大别山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