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伐纣”究竟何时?19种考证结果,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商朝末年,殷纣王昏庸暴虐、荒淫无道,天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此情此景,西方诸侯国国主周武王毅然举起推翻暴政的大旗,广招人才,东进伐纣。于是,各路神魔纷纷登场,斗法斗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情节,有太多虚构的成分。

不过,小说所依托的“武王伐纣”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真实的事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这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那么, “时甲子昧爽”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得到。由于上古史料的缺乏,史学家们推算的“武王伐纣“年代简直令人无所适从。

其中,史学家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种说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1027年,唐兰提出的前1075年,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年,共16种,使“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些说法中,以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说最有代表性。城新藏据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在《东洋天文史研究·周初之年代》中提出。

后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齐思和的《中外历史年表》等也采前1122年说源于西汉学者刘歆的《世经》和《三统历》 ,此说曾影响了后是肆意缩短夏、商年数而妄增周朝年数主观因素太多。前1027年说自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后,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皆主张此说,特别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采用此说后,在国内外史学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

此说原本于《史记·周本纪》裴驱《集解》引“《汲冢纪年》中所言: "自武王灭股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即从周幽王最后一年(前771年)上溯257年,便是前1027年。近年来,人们又对“武王伐纣”的年代进行了推算,提出了新的说法。有学者对前1027年说“稍事推进“后,提出了前1029年说。

他们依据《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和《史记·天官书》 "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等记载,认定“武王伐纣”在“酉年” ,但用干支推算,从周幽王亡上溯257年的结果却并非“酉年” ,其最接近的酉年是前1032年。

那么,是否可据此断定前1032年就是“武王伐纣“之年呢?有学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其理论依据是,史书上所用的岁星纪年法并不准确,每隔86年要误差一年, 257年间正好误差3年,所以减去误差数得出前1029年才应该是“武王伐纣”的正确年代。

另外, 《淮南子·兵略训》中曾写道: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慧星出,而授股人其柄。”其显示的天象是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同时还有彗星出现,头向着东方。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摄动而求得的这3000多年中的运动轨道,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 "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前1056年“ 因为根据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年3月7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南子》记载相同。那时,木星运行在张宿中,正当“鸿火之次“ ,与《国语·周语下》所说的“武王伐股,岁在鹑火”相合。

有历史学家据此认为,天象是客观存在而又有规律可循的,用电子计算机来算4000年前的天象,并与史料相结合,推算出来的年代是可信的。此外,著名学者何幼琦先生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推算文物、文献中有关的纪时,也考证了“武王伐纣“的年代。

在推算方法上,以1980年为起点,推算尺度用现代天文常数,回归年为365.2422日,朔望月为29.530588日。何幼琦先生先通过《小盂鼎》 《庚赢鼎》的铭文间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1013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年),然后依据《史记·周本纪》 "既克殷后二年……武王病 …有廖而后崩。…周公乃行政当国…。

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克殷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七年又二年” ,即前1039年,并最终算出大战就发生在这年的元旦。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一次利用节日,出敌不意,远途奔袭的成功战例。

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19种考证结果,这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上述诸说结论迥异,但各有所据。难道“武王伐纣”的年代真是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正确的年代只能是一个,但究竟是哪一年,还有待于史学界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