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们掌心的朱砂痣,还是梦里的白月光?

01

一如往昔,本年度即将颁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又开始让我们骚动了起来。

各大媒体也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和跟进相关的人、事、物。一时之间,“残雪能否斩获本届文学奖”俨然成为了媒体热搜的头条。

不可否认,诺奖的影响力在当今之中国还是蔚为大观的,即使近些年来有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民间声音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看法,可作为一项世界性的文坛盛事,它的影响力短时间内在国内恐怕无法消弭。

一度以来,对于诺贝尔奖项的渴望,在我们举国上下,殷切至极。

在我们无人斩获该奖项的那些年,我们肯定是心有不甘的。于是乎,我们时常把那些虽然已是不同国籍,但却终归是华夏血统的华人获奖者引为骄傲,也不管人家认不认同。

在那个时候,诺贝尔奖项无疑是我们一直想要握在手中的朱砂痣。它美丽、妖娆,仿佛代表着世界标准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许。

在那个时候,我们是有些自卑的。或者可以这样说,这种自卑不是因为文化本身的自卑,而是在那个世界体制下,我们渴望获得认同,却总是不被接纳的文化惶然。

这种惶然陪伴了我们好多年。时至今日,那些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和尚念的经比中国好听的所谓精英人士,好像还在惶然之中,未曾醒来。

他们未曾想过,那颗朱砂痣在手中攥得久了,终究是会破败成一滩蚊子血的。

或许,也不能单纯说他们就是崇洋、就是媚外。只是因为在那些被西方封锁敌对的岁月里,我们忍气吞声太久,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出口罢了。

02

其实也不是没有绚烂过。

2012年,莫言老师斩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朱砂痣终于在我们的掌心热烈起来——这是诺奖在这片古老土地的第一次华丽盛开,零的突破。

只是,时代不同了。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在世界的舞台崭露头角。

所有文化的自信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国力的彰显。

所以,对于这次莫言的获奖,国人们并没有一如既往地进行追捧和欢呼,反而开始进行了反省和批判。

莫言老师无辜躺枪,经受了许多的审视和诘难。有人质疑他的作品内容是向西方展示我们的丑陋和落后,以此迎合西方,获取认同。更有甚者进行人身攻击,质疑作者品性。

这些批判公允与否我们在这里不做探究。但我觉得揭露丑恶从来都不是文学作品以及文字作者的多大罪过。纵观中国文学的整个脉络,自《诗经》的“硕鼠”,到明清的讽刺谴责小说,对于那些“恶”的描写和揭露,一脉相承。

所以,这真的不是莫言老师的错。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争议,根源其实在于我们国力彰显之后,读者们已经不再迷信西方的月亮,而是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具有自己的思考了。

我们已经不再去盲目追求西方的认同,那颗朱砂痣的妖娆热烈已经不足以魅惑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梦里,自己心灵独照的白月光已经破云裂雾,月影婆娑。

只是,月光虽好,我们举杯邀月之时,还是不要太过凌乱的好。

不崇洋媚外,挟洋自重是好的,但如果一味自诩天朝上国,闭关加锁,盲目自大,恐怕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任何时候,自信而不带愤懑,忧患而不带自卑,或许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03

今天它又来了,一如既往,还是会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各种态度纷繁驳杂。有人认为诺奖不足道,除了那些自然学科的奖项,其它奖项或多或少都会有其它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桎梏在作祟;有人认为诺奖意义重大,它是世界认同的重要象征……

可不管怎样,无论当它是手心的朱砂痣,还是当它作梦里的白月光,都要适度才好。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都不是偏颇于自己的内心,而是要放眼于全局——倚楼听风雨的同时,我们还要淡看这江湖路。朱砂痣也好,白月光也罢,那些都是很主观的东西,而理性与自信,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

或许,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对于诺奖可以看得云淡风轻,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自信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