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朽骨腐肉下的軀體,活下去不是悲哀而是緣法

今天我們重溫餘華創作的《活著》。

文中的人物交替出現,命運起伏反轉,顛沛流離,坎坷不堪,卻又強行生活下去。

人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短暫的美好和輕鬆後是再一次的命運摧殘,死亡的噩耗來來回回殘忍的剝削著富貴的感情,讓原來那顆無畏的心死寂,讓黑白分明的眼眸呆滯。

在那個風雲湧動的時代,富貴在回家的路上被抓去當大兵,鮮血、殘肢、死亡,一個個冰涼到沒有一絲氣息的詞彙出現在我們眼前,刺痛了雙眼也觸動了心靈。

當富貴再次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其實只有在痛苦可以忍受的時候,我們才會自怨自艾,當痛苦無法忍受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笑置之,畢竟還活著不是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出生在美國的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活了101歲,換了六顆心臟。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了自己。雖然洛克菲洛和富貴不是一個國籍,所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但他們的處境又何其相似。都看著自己的親人們慢慢離開了自己,卻還要堅持著活下去。

一如《活著》中所言: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假設:假如地球即將崩潰,諾亞方舟只能帶走十個人離開。在逃離地球的軌道上,因為燃料的減少需要不斷的有人離開,每前進一段路程都需要人離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選擇?誰最後留下才會最痛苦?

其實不難發現,最後留下自己是最痛苦的。因為所有選擇都是自己做的,不停的權衡利弊,親疏關係把自己留下,不是因為我害怕死恐懼,而是我是這個家的未來,是這裡所有人的希望,所以我必須努力活下去,不然前面所有人所做的犧牲都變得毫無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屬於迴歸的狀態,把看不透的東西,看透,把不明白的事情想明白,把放不下的人和是放下,一切就會變得返璞歸真了許多。

任白雲蒼狗,風雲變幻,沉溺在孤獨的人生環境,救贖自我墮落的靈魂。

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