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慈禧不为人知的一面,珍妃为什么要死?

最近在看《宫女谈往录》,这本书极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如慈禧太后的习性?珍妃之死?宫廷生活是怎么样的.....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本书由慈禧太后贴身宫女“荣儿”口述,金易先生记录著作。

荣儿13岁进宫,分在储秀宫当差,专职给慈禧敬烟,也就是慈禧的身边人。所以,她口述的真实性,是各种野史不可比拟的,同时又是正史不会写的。

再加上,金易先生文学功底深厚,把繁杂的清宫生活,旗人习俗等,用通俗简单的文字呈现出来。不夸张,不煽情,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清宫和历史味。

要把一本30多万字《宫女谈往录》,通过一篇文章介绍清楚,真心做不到。所以,挑几处我比较感兴趣的分享出来,细节那个味,就留给大家自己去品尝吧!


☛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之前对慈禧太后的印象,一直留在杀伐果断、喜怒无常上。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她改观了,其实她也有慈祥和柔软的一面。

如书中这一段:

老大后舒适地靠在矮榻的倚枕上,细听着鸟叫,两只鸟,好像竞赛似的你一段我一段地唱着。整个屋子里很寂静,可这时风波正在酝酿着。一会儿,小娟子和小翠,双腿跪安对老太后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这是借题撒娇,老大后慈祥地笑了,知道这两个丫头在给李莲英出难题。

.........

老太后微笑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有赏。”娟子、小翠赶紧过来谢赏。太后随着又吩咐李莲英说:“总管,你传话叫寿膳房送些甜碗子来,赏给你们吃!”

如果把身份去掉,这不就是普通老太太的模样?

☛珍妃之死

珍妃生于1876年,姓他他拉氏,属于正红旗。貌美、聪慧、喜书画,深受光绪喜爱。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被慈禧幽禁在宫内东北三所。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出逃前一天,被慈禧赐死了。

为什么太后出逃前,要唯独赐死珍妃?

结合书中内容,珍妃并非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相反她玩弄权术,卖官爵。太后应该担心自己走后,她会脱离控制,如勾结洋人等。

所以在出逃前,赐死珍妃,是必然的。

☛光绪的深情

光绪在珍妃死后,眼睛便没了光。

后来要来了珍妃在东北三所挂过的一顶旧帐子,常常对着顶帐子出神。从此,再也没有接近过任何女人,直到宾天。

这份情,到底有多深,我想也只有光绪自己知道了。

☛宫中生活的无奈

在宫中,除了主子,其他人都是木偶人,不能有自己的情绪,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一切喜怒哀乐都以主子为准,日常行为中,处处是讨好,即使玩游戏时的大笑都是假的,是演给太后看的。

受了委屈只能偷偷的哭,哭完还不得让人看出哭过。

被老太后赐婚给太监,内心无限悲苦,还得表现得开心,否则前途不保。

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

☛有意思的习俗

书中记录了很多宫廷旗人的习俗。这也是本书中,唯一看的轻松点的内容了。

印象最深便是,慈禧逃难到晋北时,中秋节出现的四四席。

四个冷荤压桌,四个炒菜,四个小碗,四个中碗,四个大海,四个大盘,末后一大海碗汤,名叫四四到底。

不知道,现在网上查到的四四席,跟书中是否一样?

同时,书中对各种清宫习俗,如跳大神、食肉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详尽记录,也让我长了见识。

更深深佩服老宫女的记忆,和金易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让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宫廷氛围。

深觉自己文笔有限,表达不出这本书的精髓,有兴趣的还是自己去看吧。

-End-

作者简介:吴美丽Vase,5分钟目标管理术创始人,3个月减肥30斤;实习7个月,加薪3次;25岁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总监;坚持早睡早起的自由写作者,一起过一个更高效更有趣的人生。

#一起 唠唠嗑#

你喜欢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