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

素心流年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从而表现、加强和诗的抒情美。而孟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西山的夕阳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我散开头发独自纳凉,推开窗户,看着幽静而宽敞的厅堂。夜风吹来阵阵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本想取琴将心曲弹出,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想到此处,怎能不令我怀念故友,





素雅妞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这句话是清人沈德潜在他的作品《唐诗别裁集》中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这个评价可谓非常高。我记得自己读到这首诗时,也对这句记忆深刻。今天看见提出的这个问题,才知道原来包括古人在内有很多人推崇这俩句话。看来,名句真的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的。

这两句诗来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写得是夏天傍晚以后,诗人在这难得的清凉时刻,沉浸其中,怀想友人的心情。

首两句交代时间,却像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傍晚的日落月上图:太阳落山不久,西边的天空还泛着白色,月亮却从东边的池塘上方升起。夏日的白天天气应当是相当热的,太阳落山后,热气逐渐消散,天气变得凉爽起来。首两句的时间叙述和写景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下两句诗人描写了自己在傍晚,天气逐渐变得凉爽的时刻的放松身心的动作:把自己簪了一整天的头发散开,放松一下身体;把窗户推开,随意闲卧在窗边,呼吸一下傍晚清新的空气,放松心灵。这是一种多么闲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却不是常人能够拥有的境界。

下两句即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名句,窗外池塘里荷花盛开,晚上阵阵幽香随风飘散,躺在窗边的诗人自然能闻到。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此时的诗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几口,让这香气深入自己的心脾,诗人全部身心都陶醉在清香中。“竹露滴清响,”我认为这句并不是诗人真的能听到露水滴下的声音,而是诗人的想象。每逢读到这句,我的眼前立即就浮现出一滴硕大的、清透无比的露水顺着竹叶滴落下来,但是那“嘀嗒”的落地声耳朵却未必能听得见,在心底却依稀能听见,这一句总是给我透彻心灵的感觉。不知为什么,读到这句,总让我想起“大漠孤烟直”这句诗,在我看来,它们都能穿透心灵,在眼前形成一幅简洁明了的画。


在如此闲适幽静的夜晚,诗人不愿独享,希望与友人辛大鸣琴一曲,让“南亭琴音随香散,”,与荷香一起飘到友人面前,一起共赏这美好的夜晚。可惜,今晚友人注定是不能来的了。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取来鸣琴欲轻弹一曲,但是却没有知音欣赏,于是心底升起一阵淡淡的怅惘,直到睡下以后还在为友人没来而遗憾,这种遗憾竟然得以在梦中除却:诗人居然在梦中会见了好友。

孟浩然一生不仕,和王维并称“王孟”。他们都徜徉山水,留恋田园,诗歌风格相似。然而,读王维的诗总给人一种山宽水远的闲适,读孟浩然的诗却总有一层淡淡的遗憾与忧愁,也许是俩人的经历不同才造就了诗风的不同。


石径斜


因为“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画方式给了人清幽淡雅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及心理认同感,所以被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为“一时叹为清绝”。

一、欣赏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相较更为古老的诗文而言,唐诗最大的好处是易于吟诵和广为流传。孟浩然的这首诗也是这样的特点,从文字上看非常的通俗易懂,本诗的主旨也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捕捉很平常的场景,来进行诗文创作,从简简单单五十个字里面,体验到了诗人在夏夜乘凉的悠然自得,只是不自觉的生出了没有朋友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于在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情境之中带来的快感。荷花的香气轻轻渺渺,淡淡然然,随风而来,顺风而去;

竹露滴在池面的声音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更无其他烦心事。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没有视觉形象,却像是看了一段5d电影,这就是身临其境之感吧,这就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悦耳清心,可谓天籁。这让诗人想到音乐,想取琴弹奏一曲。古雅平和的乐器,只适合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想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好的事物与人分享的冲动也是心痒难耐,脑子里第一浮现的朋友“辛大”也许是善于操琴,也许是善于听琴,也许是善于作诗饮酒,总之是诗人此刻最想和自己共享夏夜乐趣的人。

恰似我们遇到了一篇好文章,一首好音乐,迫不及待地与人分享,最先想的人是谁呢?

在古人的理念中,伯牙子期的“知音”情节在这里自然是带着缺憾的意思的。也许,在梦里仍有余味和不甘。

二、关于清代诗人沈德潜和《唐诗别裁》

《唐诗别裁》这本书按诗体编排,选入了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270余人的作品,诗作共1928首,二十卷,并加了简要的评注。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一语,故名“别裁”。

该作品的作者沈德潜(1673—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诗人。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是清初诗论大家吴江叶燮的门生,崇奉盛唐诗,宣扬诗的“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的封建政治功能,在乾隆前期诗坛影响甚大。

其诗多为帝王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略有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

沈德潜67岁殿试中进士,因诗风与诗论倍受乾隆皇帝恩宠。据说曾为乾隆诗润色,所以后有乾隆帝“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之说。

77岁还乡时仍被赐封礼部侍郎,并赐诗曰:“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乾隆三十四年,97岁的沈德潜去世,乾隆御书匾额“九秩诗仙”,并御制悼诗:“平生德弗愧潜修,晚遇原承恩顾稠。寿纵未能臻百岁,诗当不朽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