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写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讨建3家学校,被尊称为“千古奇丐”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只要愿意坚持、愿意努力,就能创造奇迹。比如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他原本不过是一个乞丐,最后却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第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人,被人们尊称为“千古奇丐”,他是谁?又是如何做到的?

武训,1838年出生于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武家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实“武训”并非他的原名,这是后来朝廷赐给他的名字,在此之前,大家都叫他武七或阿七,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七。

由于家里实在贫困,武七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他是多么羡慕那些可以去私塾的孩子,7岁那年,武七的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武七便沦落为小乞丐,勉强能够活下去。好不容易熬到了14岁,武七身子骨比较壮实了,便跑去给人当小工。

打工期间,武七每天早起晚睡,十分卖力,只盼着雇主早点给他发工钱,他还要拿回家去给母亲,就这样3年过去了。狡猾的雇主知道武七是个文盲,不识字,便偷偷在账面上做了手脚,谎称前段时间已经一次性给武七发了3年的工钱,一个子儿都没拿到的武七自然不服,不断争辩,结果反而被雇主诬陷为“讹赖”,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昏迷了3天。

醒来以后,武七一边流泪一边想,若是自己识字,就绝对不会被雇主如此对待,于是他下定决定,一定要开一家大私塾,帮助像他这样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样大家才不会吃没文化的亏,于是武七离开了这里,成为一名“职业乞丐”。

从此以后,武七四处乞讨,从山东乞讨到了河南,从河南乞讨到河北,他永远穿着那身破衣服,吃别人的剩饭剩菜,而乞讨得来的钱,统统被他收在衣服的夹层深处,他一定要攒出开私塾的钱。

与此同时,武七还到处给人干活,什么脏活累活,只要给钱,他都做;若是找不到活儿干,武七就在街上卖艺表演,也得到了一些额外收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七兜里的钱越来越多,他太开心了。

29岁那年,武七终于攒够了钱,回家乡买了45亩最便宜的低洼盐碱地,靠着这些地,武七又赚了一些钱,后来,他陆陆续续买下了300余亩田地,然而此时武七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他还要攒更多的钱。

1888年,武七倾尽所有,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没错,武七不但成功办起了私塾,而且是免费上学的义塾,当地无数贫苦子弟都来上学,武七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30多年的苦总算没有白吃。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武七仍然省吃俭用,因为他还要给老师们开工钱,以及再办几所义塾,2年后,武七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塾,帮助更多的贫困子弟,接下来又开了第三所……

眼看着武七一心致力于办学,50多岁了还没有娶妻生子,于是大家都劝他快点找个媳妇儿,武七拒绝;后来一些远方亲戚上门找武七“借钱”,武七拒绝。对此,他是这样说的:“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这样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后来,武七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就连山东巡抚张曜都听说了他的故事,当即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且以朝廷的名义赐予他“武训”一名,光绪帝更是赐予他“乐善好施”的匾额,赏他黄马褂,从此,武训名扬四海。

公元1896年,武训生病了,然而他依旧强撑病体每天看看认真读书的孩子们,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59岁。《清史稿》写道:“(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各县的百姓们自发参加葬礼,葬礼现场人山人海,总数超过万人,那些被武训资助的孩子们更是涕泪横流,哭声震天,武训乃当之无愧的“千古奇丐”!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