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还可以怎么解释?

舔龙血


《道德经》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中两句最具有吸引力和最让人遐想的12个字,可惜2600年来,老子自己把开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钥匙🔑带走了,大家只能在门外伸长脖子往里张望,终不得要领:

这个故事从孩提时代吹泡泡开始。

一、道恒等式

人类居住在一个大约930亿光年的泡泡(真空)里,所有泡泡都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

空洞由纯引力子填充,是宇宙的冷极,温度是-273.15C°,也叫狄拉克海(the Dirac Sea)。当光子运行到泡泡边缘时,就会掉入空洞,光子和引力子空穴相遇就会湮灭生成中微子: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这里,引力子带1份-h能量,光子带1份+h能量,中微子不带能量,其中h=6.62607015×10^(-34) J·s,为普朗克常数。

这个恒等式模糊将其命名叫

道恒等式

二、如来恒等式——宇宙公理

空+色≡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谓如来。如来恒等式解决第一因问题:空洞(引力子)和真空(光子)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引力子和光子所带能量相等,但性质相反?光子(☯)中一对电荷是什么?光子去掉一对电荷后就是引力子,那么,光子和引力子相同的壳是什么?这些是宇宙中最最基本的第一因问题,因为本来就在那儿,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所以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不需要回答。

三、上帝恒等式

这个恒等式是欧拉于1748年发现的,是数学上最美仑美奂的上帝制造的公式。将欧拉公式简化就是:-1+1≡0

以上三个恒等式从不同视角揭示道的“象、数、理” 特征。欧拉公式表达数的恒等关系,兼容道恒等式(象)和如来恒等式(理),最终三者无缝对接。

四、上善若水

OH-+H+≡HOH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这个恒等式形式与道恒等式相同,老子说水(无色、无味、透明)这种物质跟道相差无几了。

五、中微子长什么样?

中微子长什么样?上图示意中微子的精细结构:正负电荷绕两个引力子形成自耦合态。

六、宇宙只是中微子的幻象

中微子变换变换就可以进一步演化出暗能量、暗物质和黑洞:

暗能量就是中微子中锁闭的那个光子,暗物质是中微子在冷极(-273.15C°)中所有中微子的量子态趋同后凝结的中微子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中微子冰通过一个聚集过程当质量超过霍金质量后形成黑洞。

黑洞老子叫玄牝,就是那个先于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可以为天地母。

七、盘古开天辟地

光子→正中子+反中子

这是当黑洞自转线速度到达光速时的太极☯生两仪过程,将空间撕裂创生物质,谓盘古开天辟地。

河图的双螺旋结构演示了这个创生过程。

八、宇宙五极说

这里总结一下:宇宙是从五极(-1 1 0 1 1)起源和演化的,要理解宇宙中的万千奥秘一定要先了解宇宙的五极:

-1→引力子(冷极-273.15C°)

+1→光子(动极光速约为

299792458 m/s)

0→中微子(道或无极真空不带能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谓如来)

1→黑洞(阴太极玄牝为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超流体,黑洞也叫静极,先于天地生,是谓天地之母)

1→白洞(阳太极玄同是黑洞的临盆分娩态,也叫热极,温度约为T=1.416833(85)×10^34K,就是普朗克温度)

宇宙从五极起源,通过中微子就象一位高超的魔术师将宇宙中的一切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演化,变幻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模糊黄金红


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有自己的规律和价值,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事物的存在之道,而且每个事物的道,无时无刻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道”的前身是根源,“道”的结果是我们所看到的表象。从根源到表象的过程即为“道”。

一、论道

我们随口而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它来自于国学经典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之第一句。但是原著更能让我们明白这句话的涵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般的道,但它不是亘古不变的存在。

从认识一种“道”,并为其命名,和“道”的本身一样,这个名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特别之处。没有名字的事物,在天地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等待我们去了解和认识它的原本面貌。已经有了名字的事物,本来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的下一句是这样写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对于那些没有名字的“道”,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对于那些时常有所变化已经命名的“道”,人们带着疑惑的想法去领悟它存在的道理,希望从中发现它变化的端倪。《道德经》继续写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和“名”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根源相同只是称谓各异。但两者同样玄妙深奥,玄妙到什么程度呢,《道德经》上说,可以玄了又玄,妙了又妙,玄妙深邃,是通晓宇宙万物奥妙变化的玄妙之门。

小结:道非道,非常道。宇宙万物,道法自然,万物浩繁,难以数计。然而,一物一道,一道一名,各有各的奥妙。《道德经》一句话,世人但凡有说尽道法自然者,岂不是旷世奇人,铸就鸿篇巨制。

又鉴于篇幅有限,加上下笔之人的才疏学浅,后文就以“名”为引子给大家“说道”“说道“。

二、悟道

悟道的根本是从万物的本相到表象之间的变化过程,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个合乎科学逻辑的结果。有和无,真和假本身是矛盾对立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个整体,这是事物本身的玄妙之处,唐代王伟的诗句“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就是很好的佐证,洗心是为了什么?因为心底有悬而未解的疑惑。悟道又是为了什么?因为需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解释眼前的迷津。因此上道的涵义就是有和无,真和假,虚与实的循环论证,悟道就是参悟彼此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发现其中的玄妙。

(1)佛家之道与佛教参禅的目的。参禅即问禅,问佛教的禅意和根源以及世间的一切”道”。参禅的宗旨是生死的论证,肉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领悟生与死的关系以及自身的本来面目。佛家认为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前路。“明心”就是看透心底,“见性”乃是窥见自己的本性。唐宋以前的禅宗参悟,大多是三言两语就欣然悟道了。句式有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莫思,生死勿念”等。由于人惰性无常,经常讲了以后又往往做不到,自宋以后,得道高僧祖师们开始引导信众,效仿达摩祖师用坐禅的方式去参悟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摇动杯子里浑浊的水,不动杯子,杯子里的浑浊会沉淀到杯底,水则会清净无暇。坐禅的功用是能让坐禅的人,头脑清晰、思维有序、行动专一。

佛教讲,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禅有成就,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最要紧的,一要发愿坚持修炼,二要持戒---最基本的“不”一定要遵守。同时戒除一切。

在佛家享有崇高地位的“得道高僧”,就是指在参禅悟道方面,已经充分认识佛法宗门,达到了见道位的地步,被尊称为得道高僧。

(2)道教之道与道家的问道。老子创立的道教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通称,道教之道只是作为一个有了名称的一般的“道”,是所有已经被冠名了的其中一个。

问道是向有知识,有丰富阅历的人请教道理,向道家请教道术,问询世间一切自己不懂的道义根源。问道不是专指向道家问询,它是一个现代词语,意思很简单,就是问。类似于头条的悟空问答,知乎等都是问道的形式。

(3)儒家之道与仁者爱人。儒家道义的根源是一个“仁”字,它源于孔子的核心价值观“仁者爱人”,其中的”仁”代表天地人三者合一,混为一体,这是孔子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最好的理想塑造。

由孔子主导并演绎的儒家思想即是儒家的“道”。

儒家思想,是百家学说之一,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或,由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的主流意识。

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要分清。作为一种学说,作为一个阶层,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开来

儒家之道归根结底就是问道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儒教所体现的表象上看出来。儒家以做学问,著书立学为中心,教人开蒙,钻研学术,论辩真伪,从而促使社会进步,视野开阔,奠定了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中华文化的顶级代表。

三、知道。

“名”只是一个符号,可以人为地任意的给与某种事物冠名。“名”下的涵义或特定特征为有名的“道”。“道”一旦有了“名“就代表人类认识某种”道”,是为知道。比如由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观察天体后发现的彗星,经过他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彗星的运行规律,测定了运行轨道和数据,并因此命名为哈雷彗星。彗星被发现的有600多种,它们的形态又各自不同,按“道可道,非常道”的涵义来解释,所有的彗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道“。彗星的前身是我国劳动人民口中说的“扫帚星”,那么彗星的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又有谁会“知道”呢。

有名的“道”等于你“知道”。不妨细数一下你知道的“道”。

茶道:品茶者的生活艺术,享受美感之道。

花道:插花造型艺术,亲近自然之道。

棋道:专指围棋。艺,品,理,规,礼之道。

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武士道通通源于我国的习武之道。

家道:切身体会,应该知道。

人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道。

天道:天有天德,英雄替天行道。

世道:人间百态,兴衰变迁,处事之道。

道不尽的道,说的头头是道,不如《道德经》一句话概括。

总结。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道”,可以说简直道不尽,讲不完。我们从溯源到究根结底,其中的过程,仔细想想,真是千变万化,模糊又朦胧,即便细微到一粒尘土,尚有“尘归尘,土归土”的嬗变。这里只有由衷佩服《道德经》的博大宏伟,定义精准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文化课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道”所指向的是全部宇宙万物所从产生的“原始”,是本源性所在,是涵括一切万有的无限者。

对于如此深奥玄妙的“道”,我们是无法为他命名的,只能感受到他是“空无”的,空无不是虚无,而是“无名”,也是无穷无尽的变化。

一切万物正是在这“空无”的状态中滋生为“有”。

只有体悟到一切宛如本原于“道”而“有”,一切万物本原于“道”而“无”。

以万物之“有”的维度来观“道”之“无”,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