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心”的文化底色】系列之三:跨越時空的商代王城

鄭州日報版面

悠悠三千六百年 承載古今多少事

跨越時空的商代王城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其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為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鄭州日報》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道。今天刊發《跨越時空的商代王城》。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春日裡的商都遺址公園美不勝收,滿天星、鳶尾、蝟實,各有各的美,健身的人們穿梭其中,老、中、青、少,或三五成群,或獨行不羈,三人舉鼎與青銅模範雕塑旁有人練起飛鏢,玄鳥廣場上楊氏太極與陳氏太極平分秋色,一旁姊妹花的健身操也毫無違和,《刻字先生呂文遠》的桌前,七歲半的王一佳,大聲讀著英語……

一年的等待,終於等到如約綻放,這是春風送來的一場豪華盛宴;千年的等待,從“天地之中”申遺成功到入列國家中心城市,這是時代的春風送給千萬鄭州人的一份文明大禮。

鄭州是一座不事張揚的城市,在當今中國2129座城市中,儘管鄭州建城史最悠久,但人們對其卻知之甚少,讓我們在無法割捨的地緣情緒中,尋找過去,鏈接歷史,創造現在。

商都遺址公園環境優美,歷史厚重

商都遺址公園一景

中心城區沿用3600年是世界城市發展史的孤例

作為商都遺址公園的一景,一組銅像一直被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瞻仰、合影。韓維周、安金槐、鄒衡,這是值得鄭州人世代銘記的三個名字。

1950年,鄭州南學街小學教師韓維週上完一週的課到城外踏秋,在二里崗,他被腳下踢出的陶片所吸引,俯身拾起仔細端詳,心中為之一震,連忙在周邊又搜尋了一些,隨後送往文物部門。

如果說,是韓維周的無意發現開啟了“二里崗文化”這一幕令中華文明史重寫的大戲,那用科學的考古手段把鄭州商城遺址發掘出來的安金槐先生,在搶救珍貴文物、再現3600年前中國社會的輝煌盛景上功不可沒。而最終,給商城遺址蓋棺論定的,則是鄒衡先生,他用縝密的考證方法揭示出其“商代早期150餘年首都”的性質。

“學術界對於鄭州是不是商城起初有爭論,兩種觀點相持不下,難分伯仲,進行了長達22年的論爭。後來,偃師商城的發現,使得贊同鄭州商城是商湯亳都的人越來越多,鄭州商城是商湯所建的第一個國都——亳都的觀點逐漸成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說,從仲丁隞都到成湯亳都,見證著3600多年榮耀和輝煌的鄭州商城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是鄭州入列全國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撐。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鄭州商城自建成便為人們代代沿用,三千六百餘載,人脈不息,城址不移,至今仍為繁華大都,這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中的孤例。

“若自宋都東京說開封,自南宋都說杭州,自元大都說北京,那是千年餘韻;周文王、武王在西安建豐、鎬二京,周平王公元770年遷都洛陽,孫權自鎮江移治南京,都城的時間也就2000多年;安陽為殷墟,建都時間則為3000多年。相較而言,3600歲高齡的鄭州,入道晚,歲數大,可謂‘少年老城’。”作家趙富海說。

後生可畏,意氣風發不懼“少年貧”,近年來鄭州一直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傳承保護好、開發利用好歷史文化遺存上下足功夫。尤其是不斷優化中的商代王城遺址城市設計方案,正在嘗試以多元文化為切入點,在時空轉換的體驗中,讓古都新生,真正鏈接起這個城市的社會與生活。

春日裡的商都遺址公園美不勝收

逆向思維“母體文化”,形成多色彩文化譜系

在鄭州百姓的心裡,鄭州之所以叫商城,就是有商代城牆的緣故,古漢語裡,“城”也特指“城牆”。

“城牆就是我的童年記憶,我10歲之前都是住在城牆附近,經常和小夥伴們跑到城牆上去玩,摘核桃,上躥下跳,城牆就是我們的遊樂場。”自媒體公眾號“鄭說”創始人鄭子蒙說,也許商代距離現在太過久遠,鄭州人對商城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城牆”上,以及在城牆裡面發掘出的重要歷史文物,比如標誌著鄭州作為都城而存在的杜嶺方鼎。

“城牆是鄭州這座城市的童年記憶,但由於太過古老,就如人們對童年記憶不深一樣,很多人對鄭州的古都定位,也同樣感受不深。許多人(包括本地人)對鄭州的歷史還存在偏見,認為鄭州就是個‘火車拉來的城市’,做省會前一直就是縣城,讓人不免唏噓。”作為關注城市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城市記錄者,鄭子蒙希望,商代王城遺址的建設能讓像夕陽樓這樣的歷史標誌性建築,都能一一復建復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能切身感受到鄭州的豐厚內涵,藉此重拾城市之根。

“豫遊紀”創始人高公璞認為,城市的千姿百態都與文化相關,不妨逆向思維“母體文化”,鄭州曾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基礎能量和基礎價值,現在到了迴歸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揮鄭州城市的獨特文化和個性取眾所長,讓鄭州成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會的中心,成為沒有邊界和限制的中國文化體驗場,並通過創意將其真正融入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中去。

兼收幷蓄讓古老文明再度花開

“鄭州商城是人類城市發展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是展示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的博物館,是剛剛打開尚未被完全認知的歷史寶庫。”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給出如是評價,其實,作為歷史文化學者,他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這裡。

“中華文明15000年前開始孕育,5000年前開始形成。由舊石器到新石器,由遊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農業形成到行業分工,由城邦國家到一統王朝,鄭州是完整經歷並參與創造這一進程的地區。”閻鐵成如數家珍,開創最早版築城池的西山古城開啟了中國城垣建築規制的先河,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北方年代最早的城池,成為中華文明發軔的座標;奠定宮殿建築格局的古城寨城池,是已知中國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城池,更為人們尋求黃帝部落帶來希冀;代表王朝時代的王城崗遺址禹都陽城,讓城邦時代的廝殺終以強者的勝出而結束,中國第一個一統王朝夏從這裡立國起步,更添鄭州之城中立天下的氣魄;還有揭示了商滅夏曆史更替的望京樓城址,對於探討夏滅商興的年代和中國早期城池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鄭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83處,數量位居全國城市三甲,鄭州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9處12項,是全國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談及如何讓眾多遺產相互聯動起來,更好地講好鄭州故事,閻鐵成認為,在由氏族社會向國家文明轉變的關鍵時刻,鄭州以包羅萬象的開放胸襟兼收幷蓄,從祖國大地多元文化發展的格局中脫穎而出,擎起“邦國共主”的大旗,奠定中華文明“一統天下”的基石。在現代中國,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像鄭州這樣不間斷地保存中華文明一萬年來各個時代的遺址。現在的鄭州依然可以通過建立從氏族部落時代到王國時代的系列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中華文明如何在鄭州奠基、如何從鄭州起步的恢宏歷史場景。

“大禹是治水英雄,婦孺皆知,大禹治水其中就有黃河,可以把我們幾千年的治黃連起來,商代都城是中國商業的發源地,可以與我們今天的商貿都市連起來。”

著名歷史學家嚴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論,形象地揭示出中原這個“花心”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並強調這是中華文化連續發展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正如“三重結構是一個整體,就像一朵花,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離的”那樣,千年之前,居中的地理位置,讓鄭州得以吸收各個地方文化的優點,也對各個文化產生影響,21世紀的今天,憑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大機遇,已經國際化的鄭州,歷經風雨滄桑依然生機勃勃的鄭州,必將再次以開放多元的城市態度,廣博深厚的文化母體意識,孕育成長出新的“花心”,甜蜜世人,持續展現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鄭報全媒體記者 孫新鋒 蘇瑜 文 馬健 圖

統籌:王海萍

編輯:李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