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懶散症越來越嚴重?父母不要著急,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有的孩子做事拖沓、待人冷淡、漫不經心、沒精打采,失去了應有的朝氣與活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與老師往往感到一籌莫展,擔心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是的,這樣的孩子的確生病,但不是生理上的疾患,而是心理上的毛病,我們稱這種病為“懶散症候群”。



懶散症候群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對懶散症候群的成因做一番剖析,以期能夠對症下藥。造成懶散症候群的原因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包辦一切,孩子依賴性強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苦著累著,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從穿衣疊被到洗衣掃地,一切家務都由父母承擔,孩子不需要動手。而習慣了“茶來伸手,飯來開口”生活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照料,他們的自理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久而久之,這種生活上的依賴會演化為心理上的依賴,在家依賴父母;在學校依賴老師、同學。強烈的依賴性使他們凡事只能跟在別人後面,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在別人眼中他們對於各種活動總顯得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



2.多人寵愛,孩子易缺乏責任感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往往處於霸主地位,所有大人全都圍著孩子轉,不求任何回報,而孩子也慢慢習慣多方受寵,認為家人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事,從沒意識到自己對家人也應承擔一些責任,從沒想到要回報長輩們的愛。一個對家人,甚至對自己,都缺乏責任感的人,怎麼可能對別人負責呢?那孩子在學校出現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3.要求不高,孩子易喪失進取心

有少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甚低,他們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吃得好穿得暖,養大孩子。至於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他們很少考慮,認為那是學校的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們對於孩子的學習、品德等方面要求都很低,甚至沒有任何要求。這樣孩子的成長就會失去明確的目標,進取心逐步消退,慢慢滋生出“混”的心理,像是反正爸媽不要求我得第一,考個及格分數就行了。以“混”的心態面對一切,自然就會變得鬆垮散漫了。



4.缺乏錘鍊,孩子容易滋生惰性

惰性是引發懶散症的重要原因。要想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要想在各個方面都力爭上游,就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動用意志的力量來戰勝自身的惰性,堅持努力,直到成功。而孩子的意志比較薄弱,做事缺乏持久性,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為此父母應該創造各種條件、尋找各種機會,磨鍊孩子的意志,使他們變得堅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怕讓孩子吃苦受累,過度保護他們,使孩子錯失了許多鍛鍊的機會,孩子的意志品格始終得不到提升,而惰性卻趁機日益滋長。內在的惰性必然外化成行為的懶散,我們可以斷言:一個惰性很強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必定會表現得十分懶散。



5.不良示範讓孩子易形成懶散症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模仿的首選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有的父母自身生活懶散,因而提供了最佳的不良示範,使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懶散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