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

周名湖


明清二代虽然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政,但在具体原因上,还是有所差别的。

我们首先来看明代。

外戚专指古代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们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有的时候不但干政,还改朝篡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西汉王莽和隋朝的杨坚。而历史上,专政最严重的两汉时期,出现了卫青、霍光、梁冀这著名的后族。

但自两汉之后,外戚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逐渐走向衰弱。 但元代因为和中原风俗的不同,后族势力空前强大。因而在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为了避免出现外戚专政的情况,他听从了底下谋士的建议,定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而这套规矩,一直严格执行到明末。 明代后宫的嫔妃几乎都是出身卑微的民间女子,而明代公主所嫁的也只是普通的良家子弟。

这些人出身低,无家族成员在朝内为官,影响力自然也弱。例如,末代皇帝崇祯帝的皇后周皇后,他的父亲周奎在之前就在前门大街闹事以算命谋生。 这样的人,即使得势,也很难有能力和人脉去干涉朝政。而且明代士大夫阶层很强大,他们限制皇帝手中的权力,对于外戚干政这些事尤为警惕。


在皇帝本身和士大夫阶层的双向干涉下,明代才没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

而清代,和明代完全不一样。

清代皇帝订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一切臣子百姓都看成自己的奴才,皇权在雍正时期更是达到历史上的巅峰。可以说,一言决人生死,而且具有绝对的权力。底下人不能,也不敢挑衅他的权威。 这样的结果是中央集权严重,皇帝对整个朝廷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而像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也算英明。他们虽然依赖外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同时也有能力限制他们手中的权力。所以,在他们统治期间,不可能出现外戚专政。

而后来,像慈禧太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掌权。虽然也算是后族,但她基本上是以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掌皇帝的权,这不能算是外戚专政。 而且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是成年之后,才继承皇位,没有给后族太多的机会。因为皇权足够强大,才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政。

还有一个原因是女真与蒙古结盟,大部分妃子都是从蒙古或者女真本部挑选。蒙古远在塞外,对满清统治没有直接的影响。而女真本部,皇帝可以分配利益给他们,但却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简单而言,明代没有外戚干政是因为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以及皇权弱化。而清代之所以没有外戚干政是因为皇权太强,没有给外戚专政的机会。


知了瞭望


封建社会的一条主线就是君主集权,这是一个历史进程的问题,与皇权对立的就是相权,分化甚至解除相权,做到皇权一家独大,这就是封建社会权力游戏的主线。而关于权力的支线问题,那就涉及到另外两大势力,即皇帝与行政中枢之外的“第三方”平衡体系。


这个体系中主要有两大集团,一是宦官,二是外戚,这个体系就是皇帝对付中枢的工具,但若无法有效驾驭,则会形成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的重大问题。所以皇权在解决行政中枢的问题后,必然会对“第三方”势力进行节制,封建皇权的顶峰就是明清时期,所以也是宦官、外戚问题解决的终极阶段。历史上明朝算是彻底解决了外戚问题,但宦官问题没能解决,清朝则将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

(汉献帝剧照)

说到君主集权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并非只是权力架构的问题,还涉及诸多方面,比如统治思想的选择,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塑造一个不可挑战的君王权威。如商鞅变法时,商鞅不顾君王颜面,将太子老师、秦孝公亲哥哥公子虔的鼻子割了,而秦孝公作为君主,未享有“特赦”之权,这就是法家思想对君主权力的挑战。待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后,皇室成员的司法刑狱权也由皇家特立机构独断,如宋朝设立的审刑院,皇族犯法必须由该机构“复核”,发展至清朝则有了内务府慎刑司,皇家案件完全绕过国家的司法机构。

(公子虔剧照)

正如统治思想主导的司法变革,权力架构的变革也是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转变的。主线上的权力架构变迁体现为相权的分化和“铲除”,这个过程大家定不陌生。从宰相独掌中枢,到三省六部分化权力;再到宋朝参知政事分化三省权力;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以级别较低的内阁主导中枢行政,皇帝的权力得到史无前例的增强;清朝更是在中前期逐步废除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诸如康熙之南书房,雍正之军机处的内庭秘书班子,使军国要事进一步避开六部以及内阁,政出内庭,使皇权到达难以复加的顶峰。



权力主线的发展清晰明了,也能体现一个历史规律,即皇权对抗相权的进程中,皇帝总是需要外戚或者宦官“搭把手”,因而皇权越弱,外戚和宦官受到的宠信越深,皇权越强,则外戚和宦官的利用价值越小,故而明清两朝的君主集权顶峰期,外戚与宦官逐步从权力的核心圈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总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宦官和外戚是封建社会两大毒瘤,所以乱政、专政被无限放大,甚至将朝代更迭、国家沦丧都归结到这两个权力集团身上。其实历史上发生宦官乱政、外戚专政的原因并不在此集团本身,而是王朝军政架构的崩塌,内外因素很多,他们只是王朝走向衰败的缩影。

(魏忠贤剧照)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后汉书·皇后纪》

反而历史上诸多政治平衡还都是宦官、外戚集团维持住的,比如东汉王朝,朝廷的权力中枢掌握在士大夫集团手中,他们是门阀政治时期最庞大的利益集团。整个东汉王朝,除了生辰不可考的婴帝刘懿,剩下的皇帝中有10个是未成年,最小的皇帝即位时刚刚满月,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东汉王朝硬是撑了195年。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宦官和外戚的存在,才保证了东汉皇帝衰微时,江山依然姓刘。



自古皇族是有继承皇位“合法性”的,所以在权力体系中,皇帝自始自终都要打压皇室宗族,比如西汉的推恩令。东汉明帝时,刘庄屡兴大狱,杜绝了皇族宗室参与政权的可能,所以皇帝只能寻找新的力量对抗外廷中枢。门阀政治的背景下,想要对抗士大夫集团,皇帝就必须从豪门大族中寻求帮助,那么同样出自豪门大族的外戚集团就是最好的选择。

光武帝刘秀将汉武帝的内庭秘书机构尚书更改为尚书台,俗称的台阁,扩大其规模,充实其职权,以六曹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直接听命于皇帝,以此架空“三公”。这个设定就是要削弱外朝的公卿士大夫的权力,但由于东汉小皇帝居多,母强子弱的格局下,就需要外戚帮忙掌控台阁,所以东汉常是外戚控制尚书台,掌握国家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外戚专权。外戚之所以掌握台阁,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该集团的权力上限,因为他们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另一方面是他们毕竟是皇帝的亲戚,至少比士大夫集团的“危险指数”低一些。

但当皇帝长大以后是要亲政的,皇帝收回权力的过程中势必要收回尚书台的控制。而外戚集团已经形成,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时候能够帮助皇帝的就是那些最贴心近侍宦官,所以宦官参与政治都是皇帝向内庭收权的行为。东汉的内庭政治就是外戚、宦官轮流“坐庄”,小皇帝时,外戚凭借太后形成专权,皇帝长大后,又通过宦官打压母族掌权者。

而外戚和宦官都是皇帝控制内庭,并与外朝形成对抗的工具,这两个集团对权利平衡做出过巨大贡献。

(明朝锦衣卫)

由上文就能理解为何明朝没有外戚专政了,首先是皇权加强后,皇权与相劝的矛盾化解了,这就无需内庭过多扶持集团势力与之对抗。其次是豪族门阀主导的政治体系被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彻底推倒,加之科举取士的发展,官僚集团中寒门子弟比重逐渐增多,这也衍生出明朝特色的皇帝选妃制度,朱元璋彻底打开了由民间选择后妃的通道,而非豪门官僚之间的政治联姻。马皇后的先例为后世树立了楷模,明朝历代皇后不再出自豪门,外戚也就没了专政的资本。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皇明祖训》

除此之外,朱元璋将后宫不得干政写进了《皇明祖训》,与之配合的则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皇位传承不以嫡庶为标准,而以年长者居之。朱元璋创立的继承制度下,长子长孙虽为嫡系,但突出的是个长字。如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长房,而朱常洛只有一嫡女,且七岁夭折,而无嫡子,在朱常洛驾崩后,庶出的长房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绝后,所以驾崩后以兄终弟及的规则,由在世年龄最大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也是朱常洛另外一个庶子,也就是崇祯皇帝。所以这就摆脱了皇子“夺嫡”的政治风险,也解决了冲龄即位、子弱母壮,外戚专权的千年难题。



(崇祯帝剧照)

清朝的继承制度虽然混乱,但也有约束外戚势力形成的手段,比如皇子不予生母养育,而是寄养于宫外,加上立储变数大,皇子母族难以提前准备。而且清朝八旗制度的相互制约很是明显,虽有上三下五之分,但皇子母族仅出于其中一旗,很难形成约束皇权的存在(慈禧太后是个例外)。且很多皇后属于下五旗抬进的上三旗,本身根基不稳,家族势力难以先期形成,再加之宗人府的制约,干预政治的风险很大。

综上所述,外戚专政的消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皇权的无限加强,使外戚集团在权力的游戏中失去了利用价值。皇帝可以利用后妃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立储制度等,铲除外戚势力形成的基础。其实早在宋仁宗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皇帝对权利掌控的自信了,一切用来平衡内外权力的工具都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棍哥观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清两代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发现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从民间选妃。

朱元璋很聪明,他认为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就是因为后宫妃子娘家势力庞大。所以,他规定,明朝的皇帝都要从民间选妃子。明朝皇妃大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这样一来,就算是后宫妃子很受宠,他的家人因为出身寻常人家,不懂国政,就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的问题。

清朝大体也采取了这种策略。

第二是特务监督统治。

明朝有锦衣卫、东厂、西厂,清朝有粘杆处、还有密奏制度以及无孔不入的暗探间谍。时时刻刻监督着文武百官和王公贵族。他们的任何异动,都逃不出皇帝的眼睛。所以历史课本上才说,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的巅峰。这话一点不假!

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什么外戚都得服服帖帖的,哪儿还敢干政?那不是作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