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历史缘来有此


直接决定西晋王朝,一统天下的,其实有两派人,一派是灭亡蜀汉的人,代表人物是邓艾、钟会。一派是灭亡东吴的人,代表人物是羊祜、王濬以及张华。

所以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只要看看这两派人马能否在曹魏得到重用,那么就能够得知,曹魏能够一统江山了。

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钟会家族深受曹魏大恩。

邓艾是司马懿的铁粉。

的确是司马家族的铁杆粉丝,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司马懿提拔上来的。过去邓艾只是一个屯田的军官,压根就没什么权力。

他比较好学,尤其是对地理知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就算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的话,一切也都没有任何价值。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三国志》

邓艾是遇到了伯乐,他的伯乐就是司马懿。此前邓艾还在搞屯田的事务,完全看不出有发家致富的可能。

可是他向司马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后,得到了司马懿的信任。首先就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其次则是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军屯。

司马懿对此非常满意,从此开始重用邓艾,所以说如果司马懿不掌权的话,那么邓艾也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么他日后也就无法从阴平小道杀过去,灭亡蜀汉王朝。

钟会家族世代都是曹魏臣子。

在讨伐蜀汉的大军之中,主帅并不是邓艾,而是钟会。作为曹魏重臣钟繇的儿子,钟会在曹魏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因为非常聪明,20岁的钟会就出道做官了。等到司马家族夺取了曹魏权力以后,钟会主动投效到了司马昭帐下,成为了他的心腹。

钟会成功帮助司马昭,粉碎了曹髦妄图夺权的计划。由此可见,钟会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此后入蜀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的话,钟会依旧可以得到提升,以他钻营的表现,加上丰厚的家底,爬上来是早晚的事情。

钟会带着20万大军入蜀,成为了牵制姜维8万人马的重要力量,为邓艾偷袭蜀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即使司马家没有造反,钟会依旧可以这么做。

小结:由此可见,一比一打平手,未必能灭蜀。

司马家不夺权,虽然钟会依旧能够成为领军统帅,可是邓艾就没办法被提拔上来了。邓艾要是不从阴平小道偷袭的话,那么灭蜀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未必能够灭亡蜀汉。

羊祜是曹魏嫡系,王濬和张华都深受司马炎厚恩。

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

在灭吴的战役之中,前期所有的工作,都是羊祜一个人在做。他作为荆州都督,对东吴观察研究了十多年时间,为晋武帝灭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夏侯家族和曹家一直以来是不分家,因为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家的孩子,只是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所以说曹操既是曹家人,也是夏侯家的人。

夏侯渊是曹操的兄弟,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羊祜。所以说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也就是夏侯渊的孙女婿。

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策曰:“皇帝使谒者杜宏告故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祜:昔吴为不恭,负险称号,郊境不辟,多历年所。祜受任南夏,思静其难,外扬王化,内经庙略,著德推诚,江汉归心,举有成资,谋有全策。昊天不吊,所志不卒,朕用悼恨于厥心。”---《晋书》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么我们就能知道羊祜对司马家族最初是什么态度了。当司马懿和曹爽争权的时候,羊祜是两不相帮,不愿出山。

司马昭掌权以后,羊祜也是拒绝了他的提拔,在家留守了十多年时间。一直等到司马炎上台以后,羊祜才是真正开始发力了。

他被司马炎任命为荆州都督,总领荆州地区的军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羊祜开始研究起了灭吴的计划。

以羊祜和夏侯家族的关系,再加上他本人的才华。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其实他也是有机会成为荆州都督的,曹魏灭吴也是有希望的。

王濬和张华,没有司马家的提携,可上不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所讲的就是王濬带着大军顺着长江攻打东吴的场景,由此可见,攻打东吴的主力,其实就是王濬从益州带来的这支水军。

在曹魏政权还在的时候,王濬的地位并不高,一直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可是司马家取代曹魏以后,王濬逐渐开始发力。

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后来又被提拔为广汉太守,晋武帝时期,王濬平叛有功,被封为有实权的益州刺史,那可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了。

在晋武帝的支持下,王濬在益州拼命建造大船,以此作为灭亡东吴最好的工具。此后王濬成为了攻打东吴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所以司马家不篡曹魏,王濬估计也没什么希望被提拔上来。

张华是支持晋武帝伐吴的重要大臣,也为晋武帝伐吴提供了很多建议。在伐吴的过程中,张华主要负责后勤粮草的供应。

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晋书》

张华本身是没有做官的,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才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担任了中书郎的职位。司马炎称帝以后,张华的春天总算来了。

他被司马炎封为了黄门侍郎,关内侯。因为他超强的记忆力,成为了晋武帝的得力帮手。此后甚至被封为中书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晋丞相。

如果没有司马昭的话,可能就没有张华的未来。张华要是没上台,那么支持晋武帝伐吴的就会再少一个人,伐吴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小结:羊祜对王濬和张华,一比二的关系。

这三个人对伐吴的成败,同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所以司马家如果不篡曹魏的话,那伐吴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总结:司马家一统天下,是有优势的。

司马懿提拔了邓艾,司马昭提拔了王濬和张华,这三个人在一统天下的大业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所以如果司马家不掌权,我们很难得知,是否会有相应的其他人才,被挖掘出来,来帮助曹魏一统天下。或许江山一统的时间,会再往后拖延吧。

《晋书》

《三国志》


江湖小晓生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司马家族动了谋朝篡位的“小九九”,才导致三国统一的进程滞后了不少。倘若不是“四马分曹”打乱了曹魏王朝的发展轨迹,光凭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势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并存半个世纪之久。

曹魏国力远胜蜀吴,天下归魏实乃大势所趋;

我们常说,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其实这就太抬举蜀汉和东吴了。因为,与坐拥中原的曹魏相比,仅得益州一隅的蜀汉和控制东南的东吴,充其量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已,两者即便凑在一块,其国力也还是逊色于曹魏。

从疆域上来看,

在东汉三十州中,仅曹魏一家便独占了九个(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雍州)。而实力次于曹魏的东吴,才大致控制扬、梁、荆三州,其中扬、荆两州北部,有部分州郡还是控制在曹魏手中。至于蜀汉则混得更差,仅控制益州一隅之地。从人口规模上来看,曹魏拥有440余万人,东吴拥有250万人,而最弱的蜀汉其人口还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蜀吴两国人口相加,也还是比曹魏人口少了100万左右。

由此可见,曹魏的综合国力对比于蜀吴两国,可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三国时期的格局并非“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应该是“蜀吴联合,以抗强魏”才对。所以,天下归魏其实是必然结果,跟“司马家族反不反”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司马家族虽并没有改变曹魏统一天下的结果,但却很大程度上延后了其统一天下的进程。

因为,曹魏皇族本身并不昏暗,开国的魏文帝曹丕及之后的魏明帝曹睿,都是文韬武略的明君。即便是被司马家族架空后,曹魏皇族也有一位满腔热血的高贵乡公曹髦,他不甘沦为傀儡,有冒死“拨乱反正”的决心和勇气。

倘若司马家族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着谋夺曹魏江山的算盘,而是尽心辅助曹魏幼主,尽力报效朝廷,曹魏王朝便不必被内部斗争和杀戮所耽误,可以加快消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

可惜,司马懿不光狼子野心,而且还心狠手辣。他不顾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夺权专政,架空宗室,欺压曹魏幼主。

当初,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服软投降,则只免去他的官职,宽恕其一族及党羽。结果,司马懿事后却背信弃义,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全族诛杀殆尽,还将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众臣僚,全部斩尽杀绝。

而通过血腥政变夺权的司马懿,之后更加疯狂,开始对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疯狂的镇压和杀戮。王凌、令狐愚因不满司马懿专权独断而起兵,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事败,服毒而死。然而,司马懿并不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居然还挖开王凌和令狐愚的坟墓,将两人剖棺暴尸三天。一系列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司马家族在曹魏内部掀起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致使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陷内耗漩涡之中,无法将精力和重心放在对蜀吴的攻势上。这无疑使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被动延后,从而导致三国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延长!


这些历史要读


先直接说答案,无论司马家族反与不反,最终三国都必将走向统一,司马家族篡魏后,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已。

下面,掌心先从宏观层面,说说为什么三国必将走向统一,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证明王朝正统性的需要。

在封建社会,一个政权能否长期稳定地存在,证明政权合法正统是最重要的。

曹魏王朝虽然是献帝禅让得来的,程序到位,手续完备,但如果不能真一实现华夏大一统,那个也只是自嗨而已。毕竟还有蜀汉,东吴两个自称为帝的政权存在。

这一点非常像战国时期,虽然七个诸侯国都自称为王,但如果不能统一,那就只能算作诸侯国,所以七国都时刻想着兼并统一,以到达周天子的地位,这才算是真正的王朝。

正如 《三国演义》第一回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所以无论是曹魏政权,或者是后来的司马政权,甚至蜀汉、东吴,无不是以实现最终统一为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的皇权的合法正统性,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另一方面是华夏文化的向心力。

周代建立了以周王为天子代表政权主权,各诸侯分封建国的王朝体系,封土建国制,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和交流,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共同认识,这一共同认识就是以后几千来,必然走向统一的核心纽带。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秦王朝,统一了文字、道路、度量衡,统一实现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

大一统的华夏文明是分久必合的内因。

上面是从宏观层面讲了,为了必然会走向统一的内因,下面再具体分析三国最终的必然性。

一是力量对比。

曹魏政权代汉后,由于占据中原,得经济、政治、文化,和统治面积、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又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国力已经非常强盛。

据《三国志》记载,在晋统一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魏国103万户,总兵力约50万;蜀国28万户,兵力10万;吴国52万户,兵力23万。

东吴虽然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蜀汉长期坚持北伐,造成国力严重衰退,三足鼎立的政治平衡格局被打破,这为三国最终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人口和军队数永远是一个国家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最终司马政权依靠人口和军队的压倒性优势,取得最后胜利。

二是人心向背。

三国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至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分裂了60年,这期间三国之间征连连,用兵无数。

甚至上溯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曹操曾在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民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统一稳定的王朝已经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三国最终也会走向统一,统一三国的也许是曹魏,也许是东吴,也许是蜀汉,只不过是时间长一点而已。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继承了曹魏的政治, 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以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为代表的新势力,其政治统治力显然强于已经走向没落的曹家王朝,更加壮大了统一三国的实力,从而加速了三国的统一进程。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