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虚构的,为何能够流传千古?

哉避zJC47336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视为正统思想,在众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其中“三纲五常”规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为基本的人伦关系建立了上下有别的等级秩序。然而到了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纲纪废驰,新的伦理关系也开始形成。在这一时期,兄弟结义的情况开始出现。与“三纲”不同的是,结义兄弟之间有着一定的平等性,而且是一种互助的双向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通常意味着拥有共同的志向和兴趣,共同实现目标,等等。如《三国》 中的刘、关、张三人。刘备与关羽、张飞二人既是君臣关系,拥有君臣之义;也是结义兄弟,还有手足之情。这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而他们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一事,表明他们不仅要互相履行兄弟之间的义务,更要以国家大业为重,兴复汉室,匡扶社稷。

结义传统中的核心就是信义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遗产。而结义的行为突破了古代封建社会血缘和宗族的限制,扩大了人际关系,弥补了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缺陷,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点启发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史书上是没有的,能见到的史料一般是刘备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喜欢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刘备。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资助刘备召集义士,讨伐黄巾军。后来关羽,张飞就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来。一生追随刘备,闯荡江湖。

至于是否有“桃园结义”,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本着一般读史的原则,我们既不去说它有,也不去说它无。

在这里,也不去论证哥仨的关系。

就事论事,说一下题主这个问题,说一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吧。

01

故事梗概

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幽州太守刘焉接受校尉邹靖的建议,出榜招募义兵灭贼。

榜文到了涿郡,于是就引出来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好汉来啦。

兄弟三人就在张飞的后花园对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年龄最长就成了大哥,关羽次之为二哥,张飞为三弟,结义为异姓兄弟。

小时候听三国的故事,记忆里最深的就是这句感天动地的话以及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时不时地把哥仨结义的这句话,拿出来跟小伙伴们说一说。尽管大多就是戏言,但也不是随便说说地,往往是对意气相投的哥们说的话。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刘备哥仨这句话说得多有气势,更多的还是这哥仨的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特别是他们的故事,罗贯中又妙笔生花,极大的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这句话也就成为了千年来游侠少年们的口头禅。

自然也成为许多帮会入会仪式或者异姓兄弟拜把子时,必须的一个环节。

02

义薄云天

且不去管结义的故事是真还是假,看看以后的故事,就知道了哥仨的感情义气还真不含糊。特别是关羽关云长的故事,更是千百年来令人崇敬和向往。

200年,刘备趁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之际反叛,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丢下老婆孩子逃走,兄弟三人失散。关羽看护刘备的妻小,因而投降曹操。

男人嘛,为了做大事,丢下老婆孩子的事常有,不足为奇。但为了别人的老婆孩子能够坚持的还真不多。这可不是曹操“请君放心而去,你的老婆我会好好关照”的那个情况哦!

曹操用“上马金,下马银”来收买关羽,可谓对其不薄,但关羽不为所动。

在得知了刘备下落之后,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两位嫂子,千里走单骑,最终与刘备,张飞汇合。

关羽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又义释曹操,以此回报其情义,成就了关羽“义薄云天”的美誉。

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杀之后,刘备倾蜀汉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与孙吴大战夷陵,战败逃亡白帝城,最后病死白帝。

张飞得知二哥被杀,日夜啼哭,一心只想报仇。性情愈加暴躁,临行前被部将所杀。

哥仨真正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03

万世敬仰

“桃园三结义”如此受人推崇,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关羽的“义薄云天”。

关羽死后被封神,尊为“财神”,成为千万为名利而来来往往的商人的庇护神。

许多地方也称为“关公大帝”,到处都有“关公庙”,保佑一方平安。

在汉末时期,跳槽是一种常态。为了利益或者性命,朝秦暮楚的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始终如一,不忘初心,能够“同甘苦,共患难”的确不易。这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从结义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到“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壮举,留下了千古称颂的英雄故事。

这是一股正能量,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信仰。

这是难得的好故事,理该好好阅读,仔细品味。


豹眼看历史


东汉末年,汉桓、灵二帝信任宦官,造成朝廷腐败,再加上连年灾害使民不聊生,引起天下大乱(主要是黄巾起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在涿州巧遇集市卖肉的屠户张飞和因为杀人潜逃的关羽。

三人一见如故,都有一腔报国之心,只恨报国无门。这时,朝廷贴出招贤榜文,三人决定共同为国出力。于是就在张飞后院桃园内结拜为兄弟,共同发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三人结拜以后,三兄弟共同上阵杀敌,一心报效国家。相互扶持,群策群力,才引出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取西蜀、定汉中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

后来,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刘备为给二弟报仇尽起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不料三弟张飞因报酬心切侮辱士兵被部下所杀。刘备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托孤,撒手西去。

自此,三国鼎立局面便不再牢固,终于都归于西晋。

桃园三结义被视为中国忠、义的经典,虽是虚构却能代代相传。到了后世,常被当作联合他人增强自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