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根据元末明初什么写的?如何看?

用户4461175041130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根据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周瑜草船借箭”改写的,而“周瑜草船借箭”是依据《三国志》的“孙权受箭”改写的。本人脚跨文、史两界,正好可以说得清楚。

一、晋代《三国志》的裴松之注里,写到“孙权受箭”。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征孙权,大战濡须口,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解中,提到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曹操称赞孙权,即后世有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二件事,就是“孙权受箭”。

孙权乘着船,晃晃悠悠进入曹魏弓箭的射程之内,顿时间,箭弩齐射,万箭齐发,射中船身,导致小船有些失衡,于是,孙权命令调传船头,让船的另一面也中箭,最后,两侧中箭重量平衡了,小船才保持平衡,孙权才晃悠着回去了。

这个情节,我总结为“孙权受箭”。《三国志》之“裴注”记载如下:“(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孙)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史书中的这一情节,只是写“孙权受箭”,并不是“借箭”。

二、宋、元时代“说三分”的话本小说中,挪作“周瑜草船借箭”。

宋、元时代,尤其是宋朝,流行说书,“说三分(即三国)”、“说太行梁山(即后来的水泊梁山)”、“说五代(即李存孝、铁枪王彦章等)”

。此时产生了大量的“话本小说”,应该是读书人撰写的,作为说书艺人的底本,故称之为“话本小说”。

明、清时代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三部书,都不是“独立构思、独立完成”的,而是在宋、元时代的一些话本小说的

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再创作,并吸纳了宋、元话本小说中大量的经典故事或情节。这三部书中,有许多经典故事或情节,是有出处的,不是独立构思的。

目前发现的宋、元时代“说三分说三国”话本小说,只有《全相平话三国志》,该小说中,有大量的情节,被后来的《三国演义》借用了,包括“三英战吕布”、“曹操献刀”、“夏侯惇吞睛”、“吕布戏貂蝉”、“张飞大战马超”、“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

在该小说中,还没全力拔高诸葛亮、赵云等人。其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写的是“周瑜草船借箭”。原文如下:

“却说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谢箭!”曹公听的大怒,传令:“明日再战。依周瑜船只,却索将箭来!”。

三、到明初的《三国演义》,变成“诸葛亮”了。

这个就不多说。

1、在史书中,没有“借箭”,只有“孙权受箭”。

2、宋、元话本小说中,是“周瑜草船借箭”。

3、明初《三国演义》中,全力拔高诸葛亮,拼命黑死周公瑜,就变成“孔明草船借箭”了。






神兜兜三国


草船借箭,并非出自正史《三国志》而是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历史上跟诸葛亮也没关系。

草船借箭作者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故事剧情来源于中国历史两次大的水战!

1.故事线《1》:曹操周瑜赤壁之战,周瑜大雨天巡查江面,被被曹军射了一船的箭!主角转为诸葛亮,过渡夸大!

2.故事线《2》:作者经历了元末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船坚炮利,采取铁链锁住大船,转战跟强,但不利于机动!朱元璋船小机动,结果陈友谅被朱元璋火攻失败,战斗中也存在借箭情景!所以诞生了《三国演义》两个故事,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同样主角变为诸葛亮,过渡夸大!








跨界心视野


《草船借箭》是根据晋人陈寿编写的《三国志》,罗贯中加以改编的。

《草船借箭》人人皆知,其实不是诸葛亮干的,而是孙权的杰作。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犯,却不谙水性,东吴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孙权命人造一艘大木船,趁着夜雾,直逼曹军营地。孙权坐镇木船指挥,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贸然出击。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许出兵。一个时辰后,士兵禀报:“左侧开始倾斜。″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右侧继续受箭。拂晓前,木船返回东吴港口。

曹操得知消息后,感叹道:“生子当生孙仲谋,莫如刘璟升。”

《草船借箭》出现在诸葛亮身上,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是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早有定论。罗贯中移花接木,使读者对诸葛亮的为人敬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