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草船借箭"事件吗?

椰子味的西红柿


历史原型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发生地点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所以是真实的,但是不是小说里说的那样


檐影水漄


诸葛亮是真的,草船“借”箭也是真的,但把这二者放在一起,我江东孙十万就不开心了!

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篇章被罗贯中写成了周瑜给诸葛亮出的难题,并有意致诸葛亮于死地,可惜孔明扇子一挥微微一笑借着大雾就借的了十万之箭。你看这一段老罗在吹孔明的同时有无形中黑了公瑾一把。

但回归历史,草船借箭并非是诸葛亮的杰作,也不是主人公有意而为之。据《魏略》记载:话说大约在建安十八年,曹操在濡须攻打孙权,孙十万这次很勇敢就乘着大船来观察曹操的阵形,曹操倒是很直接命不下万箭齐发。只见乱箭密密麻麻射满了孙十万船的一面,船因为箭的数量偏重就要翻船,这时候孙十万让船掉转过来用没箭的那一面继续挡箭,等到箭射的差不多两边平衡后,孙十万就回去了: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到了元代,剧作家们可能觉得孙权的这次遭遇很有意思,但又觉得放在孙权身上没有炒作的点,于是主人公又变成了周瑜。大致内容是曹操和周瑜在江上对射,周瑜“用帐幕船只”,之后的剧情就是左边射满后又转方向射右边,最后得到了百万只箭,临别还不忘感谢曹操。曹操大怒约定次日再战,第二天周瑜用炮石攻击曹军,曹操大败而回,之后就是蒋干去游说周瑜的事情了。

所以说这“借”箭一事本来就是东吴家的事情,没想到老罗洗文倒是很不客气,直接把这出好戏判给了诸葛亮,还入选了课本当中,不知道孙十万泉下有知会是如何的感想~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的万能的,你也别问我为什么当时不用火箭了…


逻辑文史游


说到"草船借箭"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是讲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那么草船借箭在历史是否存在呢?答案是存在的,有两个版本,不过主人公都是孙权,不是诸葛亮。

一种版本,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另一个版本,《魏略》中说法是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

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写的非常精彩,后来影视剧表演的也十分精彩,可谓是艺术作品中的精品。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对待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小说是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塑造典型,甚至可以脱离生活与历史;而历史必须要求记录者具备历史责任感,实事就是的记录每件事情,给后人以真相。


漫谈上下五千年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草船借箭当然是“真事儿”了。只不过当时发生的故事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其实这事儿也挺意外的,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借箭”我是认真的

话说这建安十八年214年,曹操大军来攻打濡须,攻打一个来月,这孙权很顽强,没能攻打下来,曹操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有一天他正在闹心,思索着如何才能攻打下来濡须,正苦无头绪的时候,来了一个小兵报告,说孙权来了。

曹操一听,赶紧出去看看,原来是孙权的船来了,这天雾气蒙蒙的,远远看到了孙权的大船若隐若现,曹操心底烦,看到孙权更烦,于是调集了弓箭手,下令给我猛射。

孙权就是想坐船来看看虚实,瞧瞧曹操有没有什么动作,突然一支箭擦着他的脸颊飞过,钉在了船身上,孙权吓一跳,大喊一声“我靠”,转身跑进船舱里去,曹操的箭又密又急,很快射到船身上的箭就将大船压的开始倾斜了,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将船的另一侧受箭,很快,船身平衡了,孙权下令撤军。

曹操看着孙权的船跑了,这才消气。但是曹操对孙权还是挺佩服的,否则也不会说出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来。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根本不是什么计谋,也不是什么“借箭”。

诸葛亮借箭其实也不容易

以上的内容是史实,下面我再给大家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传说。

当时诸葛亮在东吴立了军令状,要制作十万支箭,鲁肃为此都急坏了,哪知道诸葛亮还悠哉悠哉的呢,一问制作了多少箭,诸葛亮说还没做,鲁肃急的快死了。

最后一天夜里,诸葛亮找来鲁肃,他们一起上船了,穿上扎着草人。一行十艘船,借着大雾出发了,鲁肃和诸葛亮在船舱里喝酒,诸葛亮还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但是鲁肃却心不在焉。

诸葛亮笑着问鲁肃,为啥心不在焉。鲁肃说,明天你就要人头落地了,你真的不着急吗?你约我来是不是想让我带你连夜逃走?可以的,你快逃命吧,我帮你通过关卡。

诸葛亮一听,哈哈大笑,对鲁肃说,老哥,你看看外面咱们这是到哪了?

鲁肃一听,很是纳闷,掀开帘子一看,吓得浑身一哆嗦,原来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来到了曹操的阵前了,隐约之间,似乎都可以看到曹操的卫兵了。

诸葛亮这时候吩咐道,所有士兵都准备好吸水的管子,先将船身浇湿。然后隐蔽好,拿好事先准备的防护木盾。很快大家都按照指令做好了。鲁肃不明所以,问孔明,你这是干啥呢?孔明故意卖了一个关子,笑而不语。

曹操那边的哨兵发现了敌情,吹起了示警的号角,顿时,曹操阵营灯火通明,曹操知道有敌船来袭,下令让弓箭手万箭齐发。

很快,诸葛亮的船队一侧钉满了箭,此时鲁肃才明白诸葛亮的意图,顿时哈哈大笑,坐下来继续和诸葛亮喝酒,同时不忘了揶揄诸葛亮几句。

这时候曹操发现了不对劲儿,命令停止射击。诸葛亮刚将船身转过来,结果箭停了,诸葛亮心里咯噔一下,我这船往一边倾斜,这咋回家啊?正在思索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亮点,这亮点越来越近,一下钉在了他的船舷上,仔细一看,哪是什么亮点,这分明是一支火箭啊。

鲁肃一看火箭,心下大乱,溽热过上的蚂蚁一般。再抬头看时,天空的火箭如流星一般密集的射来,眼看就要葬身火海。原来曹操发现了这个问题,失去很多箭矢,于是他下令用火箭进攻,将计就计。

结果这火箭射了出去,本该火光冲天,但是却如泥牛入海,火光到船上就消失不见,曹操命令加大数量,继续进攻。还是没能奏效,期望中的火烧贼船没能出现,曹操很疑惑,苦思不得解。

原来,诸葛了早就弄湿了船和稻草人,而且准备了一种能吸水的管子,有士兵专门负责灭火箭,鲁肃一看,觉得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名不虚传,等到他们天亮回到东吴的时候,船只上的箭矢早就超过了十万之数了。

诸葛亮哈哈一笑,交了差事。鲁肃去和周瑜报喜,周瑜却越发的觉得这个诸葛亮留不得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记得关注我哟,您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了!


野史日记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小军观历史


历史上草船借箭有原型,但是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罗贯中根据曹操伐吴的事迹加以加工而成,这次,孙权才是主角。

证据有二:

1、《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可见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或许《三国演义》据此虚构了故事,将主角换人。《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诸葛亮,而历史的原型其实是孙权。





骁骑历史观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智斗精彩绝伦。不过,有点儿可惜的是,这只是罗贯中结合史实极尽想像之后虚构出来了一个故事。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凡事讲求稳扎稳打,像草船借箭这种事,对他来说,多少有点儿孟浪!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草人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后,投靠安禄山的令狐潮领兵四万将唐将张巡围困在雍丘城中,城中仅余士卒一千余人。

张巡被困城中,兵马困顿,箭支耗尽,上下人心浮动。所谓疾风知劲草,这是彰显主将帅的真正智谋的时候了。

张巡先令士兵束扎了1000多个草人,给草人套上黑色的衣服,夜间将草人用绳子绑了垂到城外。令狐潮以为张巡要越城突围,便万箭齐发,待令狐潮的士兵把箭射得差不多了,张巡再令士兵把草人拉上来,这一次,张巡便从草人获箭几十万支。

草船借箭的灵感来自孙权查看曹军虚实时的意外船体中箭,故事的创意来自唐代张巡的草人借箭,罗贯中将两个人的故事加以整合,重新加工创作,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乐优梦然


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但出其谋者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平衡船体。

《三国志·吴主传》有记载,建安十七年,曹操起军四十万欲报赤壁之仇,孙权提兵迎战,双方在濡须对峙。《三国志》原文对此记载非常简略: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引述“吴历”“魏略”,对此作了大量注解: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此处吴国和魏国的记载有差异,吴略记载孙权是乘轻船,而魏略则记载孙川乘的是大船,裴松之难以考证,便将两者的说法都记录下来了。特别是在“魏略”中说到,孙权坐大船在江上观看魏军军情。曹操直接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接着孙权也就回去了。当天有没有雾不太清楚,当时曹操刚刚被孙权水军击败,坚守不出,孙权才乘船抵近刺探,曹操也不出战,只是射箭。孙权也没想着借曹操的箭。此事被后世移花接木,应该就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作家桑妮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轩颜说史


历史上没有草船借箭,真正留名的是安史之乱时候发生过草人借箭。

作战双方是大唐最牛县令张巡和安禄山叛兵。

地点是在雍丘和睢阳。

在被叛军大军围城的情况下,张巡又当指挥员又当政委。

把城里区区数千人打造成一支铁军。而且在守城过程中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让叛兵徒有人数优势就是屡战屡败,拿张巡没办法。

在战争过程中,张巡体现出妙计“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地。

草人借箭的经典战例就是来自于此。

张巡守雍丘的时候,箭矢用光了,大家都很着急。

于是张巡做了几千个草人,给他们穿上黑衣服,半夜从城墙上吊下去,装作要出城偷袭。

然后故意被叛军发现,叛军白天刚刚攻城失败了,看见对方竟敢来偷袭,于是纷纷放箭,准备射杀对方。

结果张巡白白得箭十万支。这一段被罗贯中看中,放在三国里当做住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其实历史上草人借箭的故事还有后续。


第二天,安禄山叛军发现张巡又在城墙上放下来许多黑衣人。

叛军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昨天上当送了对方十万支箭,今天张巡竟敢还玩这一招?

于是叛军也不射箭,也不防备。结果,没想到这次出城的是张巡的五百精锐,直接杀到营寨,火烧营寨,五百人追着几万人十余里,才大胜而回。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