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顿战争,日耳曼——斯拉夫大PK

公元1410年,一场改变中欧地缘政治格局的战争拉开了序幕。这场由波兰-立陶宛联盟发起的,针对条顿骑士团的战争,也被称之为“条顿战争”。不过要说战争的始作甬者就是波兰/立陶宛人,也的确有失公允。因为德意志骑士们也非常清楚,两国形成联盟之后将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威胁。所以双方都在战争之前,做足了准备。由此所对决出的结果,也可以说真实反映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条顿战争,日耳曼——斯拉夫大PK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对决也很有点日耳曼——斯拉夫大PK的意味。条顿骑士所能招募到的志愿者、雇佣军,主要源自德意志、法兰西,甚至英格兰、瑞士等日耳曼系天主教国家;而波兰/立陶宛人则主要从分裂后的东斯拉夫人(罗斯等国)、波希米亚的捷克人(西斯拉夫人),甚至游牧民族(鞑靼人)那里雇佣外援。当然最终谁能获胜,还是要看双方自身的实力,因为打仗就是打钱,不管是自己的军队还是雇佣军都是要花钱的。

  波兰人的战争目标,锁定为维斯瓦三角洲为中心的“西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100年前,在条顿骑士夺得了这片土地之后,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迁移至维斯瓦三角洲,并依河修筑了一座著名城堡——马林堡(Marienburg,今波兰马尔堡)。攻下马林堡的话,不仅意味着拿回“西普鲁士”,更能给条顿骑士以致命打击。不过最终的决战并不是发生在马林堡,而是在今天波兰北部,东西普鲁士相接的格伦瓦德(Grunwald)。这是因为条顿骑士也想通过一场野战解决问题,所以在波兰/立陶宛大军西进时主动前往迎击(对上述地点位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谷歌或者必应地图先行定位)。

条顿战争,日耳曼——斯拉夫大PK

格伦瓦德战役

  格伦瓦德战役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是因为双方投入的兵力总计有6万(条顿方面稍少5000)。虽然在动辄以数十万计的中国战争看来,这点兵力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在以重装职业军人为主的欧洲中世纪战场,这样的规模还是很少见的。由此可见,双方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来,以期望一战而解决问题。就以往类似决战来看,总有一方会彻底的悲剧。

  格伦瓦德战役的最终结局,被很多人形容为“条顿悲歌”。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也猜到了,条顿骑士们赌输了国运。2.7万兵力条顿骑士中,有85%阵亡或者被俘(并损失了几乎所有的指挥官),可以算得上是全军覆没了。然而乘胜追击的波兰/立陶宛人,也没能一战而攻陷马林堡,彻底征服普鲁士。经过一个世纪的经营,马林堡已经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城堡了。在这片低平的土地上,一座依河而建、防御力强的城堡,军事和地缘政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条顿战争,日耳曼——斯拉夫大PK

条顿骑士

  就像君士坦丁堡依海峡而建的位置,以及它那坚固的城防体系,曾经多少次的挽救拜占庭帝国命运一样。马林堡和其它几座坚固的城堡,使条顿骑士避免了一战而灭国的命运。鉴于波兰/立陶宛联军中大量外国雇佣军的背景,对手也不希望此时把战争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军费压力大)。最终在答应交付巨额战争赔款后,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人签订了停战协议。只是谁都知道,对于还没有达成心愿的波兰人来说,“条顿悲歌”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时间看起来对获胜方的波兰/立陶宛人来说更为有利。要知道,条顿骑士虽然将原属波兰控制的东波美拉尼亚变成了“西普鲁士”,但就控制力来说却比不上从普鲁士人手中夺来的“东普鲁士”。这是因为“西普鲁士”的主要居民为西斯拉夫人,同时也存在很成熟的本地贵族阶层。条顿骑士在维斯瓦河三角洲的扩张,以及随之涌入的德志意移民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利益,使得他们与德国人的矛盾愈发尖锐。事实上,在德国人介入之前,整个波美拉尼亚地区的波兰化进程本来也尚未完成。换句话说,那些拥有海洋贸易之利的波美拉尼亚诸部(也属西斯拉夫人),还没有想好是否要成为内陆属性的波兰王国的一部分。

  然而被条顿骑士和波兰人夹在当中的“西普鲁士人”,终究还是明白现实已经没有可能谋求完全的独立。在波兰/立陶宛联盟发动战争时,维斯瓦三角洲的“西普鲁士人”也应声组织了自己联盟,宣布效忠波兰,以图借势摆脱德国人的控制。尽管战争以条顿骑士团的妥协,并保有西普鲁士而结束,但“西普鲁士”在地缘政治上摆脱条顿骑士团控制的种子已经剥下。在双方的和约中,甚至明文约定了如果条顿骑士团不履行赔款等义务,西普鲁士人就有权力进行军事反抗。

  简单点说,格伦瓦德战役虽然没有为波兰人夺回维斯瓦河三角洲的控制权,却已经为条顿骑士团的衰弱埋下了种子。要知道,条顿骑士为赎回被俘骑士和结束战争,所需交付的战争赔款可是一笔巨款(相当于英格兰十年的财政收入)。而波兰人的做法,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放”迦太基人一马的罗马。当迦太基人辛苦的通过50年,履行完战争赔款义务后,罗马人很快便通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把这次下完了蛋的母鸡给宰杀了。

  由于要支付战争赔款(必须加重税收),条顿骑士们与本地居民尤其是西普鲁士境内斯拉夫人的矛盾愈来愈激烈。公元1454年,后者所组成的“普鲁士联盟”与波兰王国结盟,再一次针对条顿骑士团发起了战争。比起40多年前所依靠的那些雇佣军,这股来自普鲁士内部、为自身利益而战的力量,显然要更靠谱的多(当然,这次依然会有雇佣军)。这也使得战争陷入了长达13年的拉锯状态,并因此而被称之为“十三年战争”(公元1454-1466年)。

  与上次对决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战争并非是发生在两个联盟中,而是波兰和条顿骑士之间的PK。一方面立陶宛人在格伦瓦德战役结束后,通过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施压,从条顿骑士团手中已经拿到了一个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今立陶宛帕兰加)。加上在白俄罗斯方向,要应对崛起的莫斯科公国,因此对参与这场战争基本没有兴趣。至于本该给条顿骑士团以支援的宝剑骑士团,也以利沃尼亚也自身难保为由,拒绝给予条顿骑士以支援。加上西普鲁士人的“起义”以及财政危机,内忧外患的条顿骑士们已经完全没有胜算了(尽管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抛开影响“条顿战争:本身的那些直接因素不谈,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条顿骑士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整个波罗的海沿海都已经基督化的情况下,以扩大基督徒版图为己任的“骑士团” 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显然已经没有了法理上的依据。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条顿骑士团也好、圣剑骑士团也罢,越来越难从西欧招募拥有崇高理想的志愿者了。当然,你也可以依靠雇佣军一类的外援,来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前提是你要有钱。只是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条顿骑士来说,能用来买忠诚的钱是越来越少了。事实上,马林堡最后被波兰人所攻破,就是因为波兰人有钱给对手欠薪已久的雇佣军“发工资“(使其主动撤走)。

  唯一有可能帮助条顿骑士避免灭国命运的,可能只有教廷了。然而成功让立陶宛进入天主教世界的功绩,足以让波兰人在教廷方面得到更多的加分。更何况教廷也实在想不出理由,为什么要在一场天主教廷的内部争斗中,去偏向条顿骑士。在这种情况下,条顿骑士和他们的信仰被历史所淘汰,几乎是必然的。

  虽然波兰人占据了优势,但要想完全消灭军事能力上佳,又在普鲁士经营了两百多年的条顿骑士团,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波兰人的设想,是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逼迫条顿骑士团离开普鲁士,南下德涅斯特河中游(乌克兰靠近摩尔多瓦西北边境的波多利亚地区),去针对南俄草原的鞑靼人开展“圣战”。基于骑士团的定位,以及大势已去的局面,条顿骑士团很难有理由拒绝这个要求。只是骑士们也很清楚,波兰人当然不在乎的是条顿骑士们有没有地方圣战,他们指出方向的原因,只在于将这尊自己“请”进来的神送走。为此,条顿骑士团并没有简单的拒绝波兰人的提议,而是希望在保留普鲁士的前提下,派军南下圣战。很明显,这并不能让波兰人满意。

  这场前后纠结了半个世纪的“条顿战争”,最终还是以一种政治上的妥协而宣告结束。就地缘政治层面来说,双方的方案包含两个方向:一是条顿骑士的团的“西普鲁士”,重新变成波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定位为自治省);而继承保有“东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则成为波兰王国的臣属附庸。以结果来说,波兰人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即定目标。

  尽管失去了西普鲁士,并且被迫成为波兰王国的藩属,但条顿骑士们还是艰难的在波兰-立陶宛联盟的包围下,保住了自己的根基之地。这也为日后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德意志的统一、东扩埋下的伏笔。而从地理层面来看,条顿骑士们选择的是一块拥有漫长海岸线,并且能够通过海路与母国连通的“活地”,是他们能够在此顽强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德国人当初留在特兰希瓦尼亚高原,或是接受波兰人的建立跑到乌克兰去圣战,还有没有可能东山再起?

  既然波罗的海对条顿骑士团起了那么大的支撑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很有必要以这片海为中心,解读一下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在地中海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以威尼斯、热那亚为代表的海上共和国,一直在东方骑士团国的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波罗的海,又有没有类似的商业之手在幕后捉弄一切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汉萨同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