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lierenhuichang

小麦赤霉病又称小麦干穗病、红头病,是一种危害小麦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一旦感染小麦赤霉病,在产量降低的同时,商品性也大大降低,价格便宜也难以出售。

时下,当地正值小麦孕穗阶段,就开始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了,看天气预报,下周依旧有数天的阴雨,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遇到这样的天气,不禁让农民朋友心头为之一紧。

因为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这样的阴雨天气又或者潮湿大雾的天气,最容易感染小麦赤霉病了。

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的刘大哥是位种植大户,前年的遭遇如今想起来内心里还隐隐作痛呢,那时也是这个阶段,遇到也是这样的气候,农资店老板建议他重点防治赤霉病,媳妇都把农药买回家了,他一看数千块钱的农药顿时就心疼了,因为以往这里发生赤霉病的概率比较小,他感觉小麦赤霉病应该是江淮地区那些稻麦轮作区种植户需要重视的,咱这地方能有多严重?

他还训媳妇,地里的小麦能卖多少钱,你一下子购买这么多农药,几亩小麦的产量没有了,赶紧的,把农药给我退回去。

媳妇虽然不乐意,但同样存在侥幸的心理,跑到镇子上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给农资店退回去了。

然而,来势汹汹的小麦赤霉病,可让刘大哥吃尽了苦头,他种了几百亩小麦,平均亩产量不到400斤,而且收获的麦粒上都是那种红头麦,根本没人愿意收购,商贩说,这样的小麦别说人吃了,就是猪吃了都容易发病。

今年又遇到了这样的天气,刘大哥昨天就跑到了农资店去购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产品,农资店老板说:“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等雨停了,小麦也开始抽穗了,得抓紧时间把第一遍药喷下去,一个星期以后再喷施第二遍,像这样的天气,必须防治第二遍。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产品有很多,极具性价比的就是戊唑醇+咪鲜胺的组合了,虽然氰烯菌酯也很好,但价格比较贵。
若想效果更好一点,也可以采用粉唑醇+咪鲜胺组合,每亩用250克/升粉唑醇20毫升+450克/升咪鲜胺20毫升,兑水60斤进行均匀喷雾,记住,只有喷施到位了,防治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小麦赤霉病的警报已经拉响,请种植户们购买防治产品时,去比较正规的农资店,在他们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尽量不要让损失再次发生。


佰秀农业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更多相关三农资讯。

什么是赤霉病,与根腐病、纹枯病最大的区别在哪?

小麦赤霉病在麦田最常见的就是造成小麦抽穗后死穗子,与纹枯病、根腐病不同的就是:赤霉病只造成麦穗死,叶和麦秆不会死掉。

纹枯病、根腐病不仅只是造成麦穗死,而是小麦整株全部死掉,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可以发生,北方比较轻,南方相对北方来说,要严重的多。

在这特别注意的是赤霉病造成的死麦穗是有毒的,对人畜都会产生危害,不能食用。有些农民比较会过日子,觉得扔了可惜就带回家给家畜吃,最后害的自己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赤霉病对小麦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一直到穗期都会有发生,苗期可造成小麦枯死、死根的症状。但苗期一般发病的几率很小,因为湿度和温度的原因,病菌都会在秸秆上越冬,其主要发生期就是在小麦齐穗扬花期,会造成麦穗枯死。

苗期发病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这些病通过拌种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为了预防苗期发生赤霉病,可以再播种前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拌种预防。

赤霉病的来源是什么?

赤霉病病菌主要是在上季农作物的秸秆上残留的,还有就是收割机的跨区域操作传播、施药未腐熟的带有该病菌的农家肥。

赤霉病是怎样传播的?

起初赤霉病病菌在上季秸秆上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等到温度升温至二十度以上,小麦进入孕穗期,这个时候如果麦田墒情好,秸秆上的病菌就开始发育成长,这段时间就可以看出秸秆上有明显的黑点儿。

尤其是遇到阴雨或大雾天气,成熟的病菌就会借助雨水通过花侵入小麦穗,侵染后会陆续十天后出现死穗,麦穗上会布满该病菌,等收割后,病菌就会留在地里秸秆上为害下季农作物。

赤霉病最佳防治期再小麦哪个阶段,用什么药剂效果比较好?

齐穗到开完花是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要想防治它,必须在侵入小麦前喷药预防。为了防止雨水过大,耽误了施药最佳时期,要特别注意看齐穗至扬花期的天气,如果预报有雨或大雾天气,可在雨前用药预防。

每亩用50%咪酰胺五十克或50%多菌灵一百克,这段时间施药还可以加入烯唑醇等三唑杀菌剂,这样同时可预防后期小麦锈病的发生。

如果错过了施药最佳时期,也可以施用以上药剂阻止病菌继续地侵入,赤霉病最重要的就是预防为主。


稻麦巴巴

一旦地里有死穗了,什么药也治不了。


就半工半农

今年小麦赤霉病警报——频频拉响!

▲赤霉病

早春高温干旱、暮春多雨雾霾,容易诱发小麦赤霉病的爆发流行。今年以来春季高温干旱,小麦生育期提前,抗病性有所削弱。4月下旬至5月恰逢小麦齐穗、扬花,自然降水量或较往年偏多,导致田间湿度过大、结露时间偏长。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阶段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

一旦错过,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预防时期

再一次提醒!!!预防时期!!!

药剂预防适期——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

▶江汉和江淮——4月中下旬。

▶黄淮和华北南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西北大部——5月上中旬。

症状特点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小麦赤霉病在湿度大时,会生出粉红色霉状物,这是鉴定此病的重要依据

穗腐

▲小麦扬花期发病

▲小麦乳熟期发病

小麦扬花时,最开始在小穗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小穗枯黄。后期,小穗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再后来扩展到穗轴,病部枯褐,形成枯白穗

由于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2.36/公斤,保持2016年水平不变。

但能不能卖到粮储部门的2.36元/公斤,还要看小麦的品质是否达标。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降低赤霉毒素是关键。

另外,小麦病粒超过3%(往年为4%),严禁收购入库,较往年标准提高1个百分点。

推荐药剂

己唑醇·氰烯菌酯,甲基托部津,烯唑醇,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多菌灵,氰烯菌酯等,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丰收邦

赤霉病是小麦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东北麦区、淮河麦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近几年来,还有蔓延的趋势。防治的方法,无外乎三种:一是选良种,同时做好消毒;二是改善小麦生长环境;三是进行药剂防治。

赤霉病又称麦穗枯,这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从小麦出苗期一直到抽穗灌浆,都有可能感染此病害,按感染不同的位置和时节,又可将之分为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几种。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发病最重的时期,穗腐的发生主要在此阶段,病害发生时先在穗上出现褐色的斑点,呈水渍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麦穗,呈密集的蓝黑色颗粒状。这种病害,不仅仅发生在小麦上,在大麦、玉米、水稻等作物上也有发生。病害发生情况与空气湿度、土壤水分条件、肥力条件等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麦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而又排水条件不好时,容易感染此病害;或者是肥力过大、植株过密、内部通风透光条件不畅,也会诱发赤霉病的发生。

防治赤霉病,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因地制宜,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良种,并进行浸种消毒;二是合理密植,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并适时适量施肥;三是进行药剂防治。除了用药剂拌种之外,药剂防治的重中之重在于扬花期,要严防死守。建议使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每隔7d防治一次。当然,还有甲霉灵等药剂也能起到类似的防治的效果,农民朋友还需咨询当地的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用好药。


水土博士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种植冬小麦的朋友,你家的小麦现在处于哪个生长期呢?估计有些处于拔节期,有些早的,处于扬花期,而本篇文章,小帮手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处于扬花期的小麦,以河南来说,今天下午我收到了一条信息,说的是后天开始,河南大部分地区开始一轮降雨模式。

如果把小麦扬花期和降雨这两个常见混合在一块,会想到什么?反正我第一想到的是小麦赤霉病,在此期间,小麦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小麦赤霉病会快速扩散(特别是抗病性较弱的品种),发病严重,不及时预防和防治,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

有朋友会问了,既然后天有雨,我明天去打预防小麦赤霉病的药,是否可行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提前施药,保证施药后的12小时内,没有出现降雨,否则会影响药效。

另外,如果雨前打了预防小麦赤霉病的药,过了雨后,假如还是发现有患病的麦株,还能打第二遍吗?这个也是可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打了药,但是没多久就下雨了,药效发挥作用不大,等雨过后,尽快喷打第二遍,另一种情况,雨前打的药剂,也起了作用,但是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病严重,这时候也可以打第二遍,如果发病特别严重的,中间隔5-7天,再打第三遍或者更多(根据病情决定)。

其实,小麦扬花初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时期,市面上的防治药剂也有很多,比如氰烯·戊唑醇、 戊唑·咪鲜胺、 咪 戊唑·百菌清、 甲硫·戊唑醇、 戊唑·多菌灵等,价格也不是很贵,记得要及时防治。

关于小麦赤霉病的提醒,小帮手就先说这么多,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下面评论中留言,大家一起来学习交流。


农民的小帮手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会爆发流行。防治办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拌种处理(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秋季深耕灭茬,并喷洒杀菌药剂+新高脂膜800倍液处理土壤,不仅减少菌源,还能减少越冬虫源。灌足底墒,施足底肥,特别是氮、磷、钾肥合理匹配,增施有机肥,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并适当提早播期,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抽穗扬花以减轻病害发生。

3、保穗壮穗:根据小麦生长态势和病害发病特点,要适时喷施保护药剂预防。要在孕穗期喷施壮穗灵,强化整个穗期的生长生理机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当小麦齐穗至盛花期,抢晴喷药1-2次。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0公斤喷雾,可有效灭治赤霉病。

4、适时抢收。小麦成熟,及时抢收、抢脱粒、抢晒、抢归仓,避免小麦后期遇雨,病害在麦堆内蔓延。


爱农帮

很多地方提起来小麦的病害,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小麦的赤霉病。因为小麦的赤霉病是全国小麦非常重要的一种病害,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对小麦的产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发生赤霉病的小麦不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对小麦的商品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病菌的代谢物还含有毒素,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小麦的赤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部位在小麦的穗部,在小麦开花期的时候,会出现水渍状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的扩散到小麦的全穗。在气候潮湿的时候,感染病害的部位会出现像煤屑形状的黑色的颗粒。

如果在小麦的抽穗和扬花期雨水比较多,土壤和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会经常性的发生小麦的赤霉病,如果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就会大量的爆发小麦的赤霉病,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会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温度低的时候小麦赤霉病发生也很少。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如果做好各项的预防工作,就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在小麦的施肥的同时,可以添加一些有机肥,这样能够很好的改善土壤的环境,使小麦的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这样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齐穗之后,可以使用吡唑醚菌酯加上苯醚甲环唑来喷雾,因为吡唑醚菌酯除了是很好的保护性杀菌剂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营养调节作用。防治小麦小麦赤霉病的同时,也对小麦的产量有一定的帮助。

一般整个生长期可以喷雾2次,这样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会更好。


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

什么是赤霉病

赤霉病俗尘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由多种镰刀菌生长繁殖造成,主要引起小麦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能受到病毒感染,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赤霉病发病的条件

1、病毒菌源具有数量条件。在小麦从幼苗到抽穗生长期间,如果镰刀菌源数量基数大,赤霉病的蔓延将具有先天条件。

2、病毒菌源具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镰刀菌在湿润、潮湿,气温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的进行繁殖。因此如果在小麦抽穗期间,雨水大、空气湿度大,气温又较为适宜镰刀菌的繁殖,那么赤霉病将有非常大的可能蔓延。

3、人工防控不及时。如果存在镰刀菌病毒源潜在数量巨大,又恰逢适宜病毒繁殖生长的天气条件,但人工防控不及时,那么赤霉病将大量蔓延。

镰刀菌的来源

镰刀菌能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农残中腐生越冬。在第二年春天,当气温在7摄氏度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时,病毒形成子囊壳。当气温高于12摄氏度时,病毒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时恰逢小麦扬花期间,借助风雨进行传播。因此小麦杨花期间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小麦扬花期防控要点

最佳时期:小麦初花期。

最佳方法:见花就打。如遇镰刀菌适宜气候,则在首次施药后间隔5至7天再打一次,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同时应严格按照生育进程,扬花一块用药一块,确保适期用药。

最佳药剂:氰烯菌酯悬浮剂。稍差药剂戊唑醇,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生长,最好搭配多菌灵、咪鲜胺等使用。同时严格依据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药种、药剂与药量使用。

镰刀菌的预防准备

1、选用优种小麦。因地制宜的选用具经过实践检验,具有良好口碑的小麦品种。

2、做好土地农残处理。对农田中的秸秆进行妥善处理。

3、做好农田开沟排水。在阴雨天气能及时将雨水进行排出。

总之,要应对好小麦赤霉病,既要做好过冬农残的处理,又要做好小麦扬花期的防控,以及气候的应对。


博格杂货铺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在小麦抽穗、开花授粉时期的降雨、大雾天气是赤霉病大发生的主导因素,以我的防治经验,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适时喷药防治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小麦齐穗至开花结束,如遇降雨,大雾天气出现,以天气预报为参考,降雨或雾前及雨雾过后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以我的实战方法,选用戊唑醇每亩20毫升十甲基托布津100克兑两喷雾器水喷药防治,以齐穗和扬花初期最为重要!密植田和易感品种应适药2~3次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