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银枪美少年罗成,真的死在临沂陷泥河吗?

管冬悦

单雄信和罗成,秦琼,程咬金都是好兄弟,原来四人都是瓦岗军的将领,后来瓦岗军失败。众兄弟各投明主,单雄信因为和李世民有家仇(李世民的父亲曾误杀单雄信的哥哥)单雄信没有投奔李世民,而是投奔了王世充。并做了王世充的乘龙快婿了。



(罗成)

话说罗成和秦琼,程咬金,辗转投奔来了单雄信,单雄信很高兴的迎接了三人,还为三人建立了“三贤庄”。单雄信对三人,尤其是对罗成赤诚相待。本想让三人留下来,帮助自己和王世充。但是,过了不久,三人都投奔了秦王李世民了。

单雄信当然很生气,在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候,单雄信兵败被俘,罗成假惺惺的为单雄信喝践行酒,单雄信看不起罗成忘恩负义,大骂罗成不得好死,骂他早晚被万箭穿心。结果罗成之死还真应验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罗成是隋唐演义中的人物, 他在隋唐十八杰中列第七位好汉,十六杰列第八条好汉,在《隋唐演义》中,罗成是秦琼的表弟,罗成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是燕王罗艺,罗成精通枪法,胯下闪电白龙驹、手中五钩神飞枪,是一个冷面银枪的美少年。



(罗成)

罗成投唐以后,李世民很器重他,这引起太子李建成的不满,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谋要害死罗成,李建成命令罗成马不停蹄,衣不解带,不让他吃饭,在又饥饿又困乏的情况下,必须抓住刘黑闼,结果罗成误中刘黑闼军团的埋伏。

(罗成)白马银枪一马当先,耳边只听朴通一声,战马陷入淤泥河内,两边芦苇内埋伏着三千弓箭手,一声梆子响,箭如雨下,罗成上护其身,下护其马,冷不防左肩中了一箭,手中枪的银枪脱手而出,紧接着乱箭齐发。可怜一个美少年罗成,竟被万箭射死在淤泥河内,身上的箭就像刺猬一般。这就是说唐演义描述的情节。



(罗成)

其实这些都是演义上说的,真实历史上并没有罗成这个人,倒是有个和他相似的人物——罗士信。《新唐书》说,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十四岁即在齐郡通守张须佗部下领兵打仗,英勇非常。后归李密,又事王世充,后投唐高祖李渊,屡建战功,封郯国公。武德五年,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守洛水城。刘黑闼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军无援,城破。罗士信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由此可见,罗成的原型就是罗士信。


秉烛读春秋

首先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罗成不可能死在临沂,我不知道回答死在临沂的依据在哪,下面我们具体说明一下。


罗成是隋唐类小说中的主角之一,少年得志,大隋第七条好汉,以骁勇、孤傲和狠毒著称。在讨伐刘黑闼的战争中,一个人几乎将刘黑闼部下大将杀绝,最终中了苏定方的计,被射死在淤泥河中。

纵观天下,当时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相继阵亡,罗成俨然已经是天下第一,所以即便是殷王和齐王相害,但是他的死与自己艺高人胆大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到底罗成死在哪里呢?临沂确实有条类似的淤泥河,但是那种河全国多的是,何况隋朝到现在地表也是会出现变化的,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罗成死亡地点的可能性。

首先历史上并无罗成,他的大部分事迹是源自隋末骁将罗士信,历史上的罗士信也是在与刘黑闼的战争中阵亡,当时死在洺水城(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所以从历史的角度不可能死在临沂。

那么一定有人说我们说的小说,你说什么历史?其实也一样,因为小说也是讨伐刘黑闼,刘黑闼的地盘在河北,怎么可能打到山东去?所以尽管小说没有明确罗成的死亡地点,但是绝对不可能死在临沂。

据说全国有七十多座罗成坟,为了一个虚构人物建这么多坟,可见罗成的人气之高,为不枉作者为了他黑化了唐初名将苏定方。


烛影斧声

首先,美少年罗成历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的。罗成是小说演义里虚构的人物,不过他的原型应该是罗士信。

现在只说下演义里的。罗成和秦琼都是死在自己的誓言下。

罗成和秦琼是表兄弟。双方武艺都不错。那时刚好秦琼摊上事,被发配到罗成父亲那里。就这样,秦琼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姑父和表弟罗成。

罗成家是罗家枪,秦琼家是秦家锏。于是罗成和秦琼觉得互教武艺。就是罗成教秦琼罗家枪,秦琼教罗成秦家锏。

不过他们在教之前,都说不能留一手,于是都发誓,不过他们发的誓言都以为是钝誓。

罗成说我要留一手,以后就被万箭穿心而死。秦琼说,我要留一手,毕竟吐血而亡。

就这样,两人互相教着,可是罗成在教到秦琼罗家枪最后一招回马枪的时候,看到表哥如此厉害,要是回马枪在教给他,那以后自己就没有出头之日。所以最后一招没有教秦琼。

同样,秦琼教罗成最后一招,杀手锏的时候,看到表弟罗成武艺高强,早上在把自己的武功学完,以后自己还能出头吗?将是永远盖住自己,于是自己也没教罗成杀手锏。

后来,正如他们的誓言所说,罗成被万剑穿心而死,而秦琼也是跟尉迟恭夺帅吐血而亡。

当然这都是小说演义里的。非正史所出。


中孚鉴

罗成是虚构的人物,翻开五代人写的旧唐书和北宋欧阳修写的新唐书,都没有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史书上罗艺道是有点像,只是隋唐演义太有名,所以我们民间倒相信有这个永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