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中哪些词来源于满语?

竞技盒子

对,东北是满族人的老家。

东北方言里面不可能没有满语的。

东北都是清朝时期山东人闯关东过来的汉族人。

清朝前期满族人入关做皇帝,不允许汉族人去开发东北。东北属于龙兴之地,满族人怕破坏了龙脉。也是想给自己留个后路。禁止汉族人去东北的。

俄罗斯,当时叫沙俄,东北人直接称之为,老毛子。打过来了。其实俄罗斯打过来是有原因的。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了两百多年。现在推翻蒙古人自己当家了。

俄罗斯人打蒙古人就一路追了过来,蒙古人当然想着蒙古高原自己的老家。所以一路往东方跑。俄罗斯就一路往东方追。实际上俄罗斯现在国家这么大的领土都是继承了蒙古人的家底。


想当初成吉思汗一路西征。一直打到欧洲去。蒙古人从中国一直到中亚,西亚,东欧,大大小小建立了几十个蒙古国家。虽然中国元朝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可是欧洲的蒙古人统治哪里差不多三百年呢!

可以说俄罗斯人打到东方,都是蒙古人给引过来的。

当时东北满族人都去北京当皇帝享福去了。本来满族人也就是几十万人。都走了一大半。东北几乎没有多少人了。俄罗斯人打过来了。应该走过来的。因为西伯利亚,东北,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根本没有人,所以俄罗斯人,走到哪里就占领到哪里,根本没有打什么仗就直接占领了。

那么俄罗斯人,到了东北,满族人不干了。毕竟东北是自己的老家丫。不能够丢了。所以康熙大帝亲自带兵打败了老毛子。其实老毛子也没有多少人,一打就败了。

可是清兵一走,老毛子又回来了。咋办呢!没办法,康熙大帝只能够签到尼布楚条约。和老毛子划定了边界。其实当时如果像现在这样人多,西伯利亚都是中国的。就是没有人。要了也守不住。



所以,从那个时期,满族人开始允许汉族人移民,东北和外蒙古了。

清朝时期汉族人移民有两个路线,就是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

山东人,当年闹旱灾蝗虫,几年颗粒无收,温溢横行,饿殍遍野。闯关东也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山东人是两个大饼一根葱,背着柄担闯关东。

走西口则是山西人去外蒙古做生意,当时出来很多晋商,乔家大院都知道吧!就是那个时期的山西人。山西人一般都是做生意。当然也有留在外蒙古的。所以,外蒙古现在好多人都有山西人的血缘。

山东人到了东北几代人还是讲山东话的。

后来慢慢的和满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其实东北话的发音的的确确的满语发音。满语和蒙古语说话都是字正腔圆。和山东话区别非常大的。

我就是东北人,记得小时候听到过有几个老人家说话就是山东人的味道。

东北话虽然是汉语,但是东北方言里面有很多满语和蒙古语。这些语言和汉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姚远专号

歪个楼,讲讲为啥东北人讲满语。


虽然被语言学家根据发音不同被划分了三大片8小片,但东北话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1_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_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_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_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

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虽然东北话很好玩也很有特点,不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方言,它跟北京话、普通话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学者,把东北官话跟北京官话归到一类。


不仅如此,如今的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


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

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东北话的形成说起。


明朝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朱元璋时期,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明中期(1542-1578)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


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也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


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


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


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虽然两次大移民使汉语取代了满语,不过东北方言和地名还是保留了很多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元素。


在东北,捉迷藏被说成是“藏猫”,这里的猫就来自满语,是树丛的意思。


● 清代鸿远堂刻本《满汉字书经》


吉林(这里指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在满语中有沿的意思,乌拉指江,吉林因在松花江边上得名。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这一地名来自达斡尔语,有边疆、天然牧场之意。



出品丨视知TV

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电影、男装、宠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为你解释世界。

视知TV

作为东北人,三拍君接触过一些研究满语的学者和朋友,下面就是我对满语了解和认识的一个总结。

十年前,据统计,中国会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到100人,能从事满语书面语译成汉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书面语的不到20人。

有人认为满语这种落满历史灰尘的东西已无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必要。

一些方言“马马虎虎”、“磨蹭”,以及如“嗯呐”(是)、“哈喇”(食物变味了)、“勒特”(邋遢)等,则是满汉大融合在语言上的表现。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里别有韵味的语言,就夹杂了大量的满语以及当时满人讲汉话的习惯。

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作为清朝的“国语”,当年许多条约、条文和秘密档案都用满语保存。

清朝政府为保密起见,机密文件多用满文,特别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甚巨,相信里面一定会隐藏着秘密。

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卷(册),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4.38万卷,重达60余吨。众多的珍贵史料,因为满语人才的缺乏而成为难以破译的天书。

黑龙江三家子虽只是嫩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在国内外满通古斯学界却享有盛名,被誉为满语“活化石”村落。

三家子村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西南,距齐齐哈尔市40余公里。全村1071口人,65%以上是满族,因居住着计、孟、陶三大姓而得名。

据学者考证,三姓居民均为水师后裔,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吉林省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驻守边疆而来此定居,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

早年,由于村里全是满族人,三家子村居民只会满语不懂汉语。后来虽有极少数汉族、达斡尔族人移入和通婚,但移入的其他民族人也随着村民说满语。

1961年夏,内蒙古大学一调查组调查发现,村里老年人的满语都说得很好,中年人满汉两种语言都会。时隔25年后,当年的老年人相继故去,当年的中年人现在也已成了老年人,他们虽然还会说满语,但说得好的已不普遍了。

这时的中年人绝大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就困难了,只能说些日常生活用语,少年人都不会说满语,个别少年人能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

2006年,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陶春和、孟淑静和赵凤兰3人,能听懂并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5人。而这些满语掌握程度较好的人中,绝大多数在50至70岁之间,最大的已80多岁。

为什么三家子能较好地保存满语呢?“聚居、交通不便、受蒙汉各族的影响较少”是主要原因:

第一,三家子是满族集中居住的屯落,与杂居屯落不同,具备保持使用满语的条件。

第二,以前很少与其他民族结婚。

第三,交通不便,很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在清代满族当兵是唯一出路,满语是军队用语。是否讲满语、能否听懂满语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大事。

衣服沾了脏东西干掉后留下的渍痕,东北话叫“河愣”,满语原意是“水的波纹”。慢慢悠悠耽误事情的“磨蹭”满语原意“迟钝”。东北话里说个不停的“穷嘞嘞”,满语原意“议论谈论”。把有皱纹的东西抚平东北话叫“吗撒”,满语原意“舒展”....“不吸墨别”,是满语的“我爱你。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满族文化遗留的产物。

在北京故宫,许多刻在大殿匾额上的满文抬头可见;常见的点心萨其马也是满族食品。

很多人喜爱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于清代。“炒”据称就是音译,在满语中有煮、熬之意。

还有现在依然高贵的宫廷服饰和宫廷膳食,都是受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正如专家所说,满族文化和满语是与汉族文化和汉语融合后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东北话中的这些地名是满语:

除了地名,这些名词也是:

一些满语动词:

一些满语形容词:

满语助词:


二言三拍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居地,因而在现在的东北和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满语词汇,只是大家伙儿没意识到罢了。所以,东北话和北京话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我听过的最有影响的满语词汇是“萨其马”,这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点心。不过中国南方人说的“萨其马”都跟北京话里的音儿差得太远,而普通话里的“萨其马”和北京话的差距则体现在轻声上(北京话里多轻声也是来自满语)。南方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跟新闻联播里说的一样,很规矩的将三个字说出来。

而北京话里把“萨”的音加重,“其”和“马”都是轻声。现代汉语里的满语词汇消失的很多,如清史小说里面的满语词汇很多都不用了。“军机章京”,“笔帖式”,“达拉密”,“戈什哈”等都已消失,但有些确留下来不单成为东北话和北京话,而且是现代汉语里的标准词汇,如“耷拉”。     

比如北京话的这样一句:“这小蜜挺棒, 牌儿亮啊,哪儿拍来的?人长的帅,喜欢你的女孩儿就是多。” “小蜜”自然是来自英文的miss,但“挺”,“牌儿亮和“拍”“帅”都是满语词汇的音译。     

还有普通话里的“马马虎虎”来自满语的“lalahuhu。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北京话里也有“磨蹭”),是来自满语的“moji或moduo”。      满语里的“cahu”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和北京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比如“你在这瞎咋呼什麽?”。     

东北人和北京人管腋下叫做gazhiwo,开玩笑时挠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音译。  

   

北京人或赵本山当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汉语里的“巴不得”也是来自满语,只不过稍微变化一下。     

汉语里的央告,央求里的央也是满语,历史上没这麽用的,多用乞求或请求,央来自满语里的“yangge.     

汉语里的邋蹋来自满语的“lete”,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穿军装和大盖帽,出去玩身上弄的很脏,我妈就说我像lete兵。       

“这人办事干净,利索,麻利”中的“利索”和“麻利”来自满语中的“lali”.     

汉语里“裤裆”一词来自满语,也就是东北话的“kabudang”,中国明朝以前的黄色小说里说那个地方都是用“胯下之物”,裤裆的叫法是后来才流行的。   

  

东北或北京形容人家穷时,说“穷的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那个人脾气可真是个色(gesai),不好打交道”,这里的个色也是来自满语,意思是特殊。     

东北和北京话的打有一种叫法为kei,比如“再不滚蛋我可要kei你了”,kei就是满语打的意思。     

“这人说话怎麽这麽罗嗦”里的罗嗦也是来自满语,与shaodao或絮叨一样。     

“几天不喝酒,我就浑身别扭”,“别扭”来自满语的“ganiu。其在满语中是特殊的意思。现在把日本韩国文化粉丝叫做哈日,哈韩,这个用法很多见。北京话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你可别老让我哈着你”,“你看看,你看看,他见到领导就知道点头哈腰”。这个哈字也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 “hadaba.  

   

XXX润肤露细心喝护您的健康”,护字沾汉语的边,可这“喝”是从哪来的?古汉语并无此用法,原来是满语“hekur”,那是照顾,看管的意思。  

北京人管做生意叫“倒腾”(东北话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爷”。“倒”这个字在这里不是汉语里的本意,应是满语里表示“挪来挪去”的“taodem”。     

东北有一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儿的游戏,叫“galeha”,当然也是满语。 以上是挑了几个影响比较大的词儿,东北话和北京话里的满语词汇还有很多。他们也没有进到普通话的范围内,比如说食物变质后的气味在北京叫做”hala味儿”,白衬衫领子上的黑色痕迹叫做“elin,那是满语里波纹的意思



      说得出来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有一种解决叫咋整,

      有一种浪费叫霍霍,

      有一种重复叫磨叽,

      有一种状况叫毛楞,

      有一种面貌叫磕碜,

      有一种讨厌叫咯应,

      有一种观察叫撒漠,

      有一种掩护叫打狼,

      有一种为人叫得瑟,

      有一种软弱叫尿迹,

      有一种疑问叫噶哈,

      有一种习惯叫埋汰,

      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有一种速度叫麻溜,

      有一种愤怒叫急眼,

      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有一种厉害叫尿性,

      有一种傻叫得儿呵,

      有一种心情叫憋屈,

      有一种数量叫老鼻子,

      有一种创伤叫秃噜皮,

      有一种吃态叫可劲造,

      有一种性别叫二椅子,

      有一种关系叫钢钢地,

      有一种独处叫卖呆儿,

      有一种范围叫整个浪,

      有一种顽皮叫欠儿登,

      有一种能力叫吭呲瘪肚,

      有一种休闲叫无极六兽,

      有一种故意叫净引儿地,

      有一种感叹叫哎呦我去,

      有一种设施叫马路牙子,

      有一种工程叫半拉可机,

      有一种频率叫做晃常儿,

      有一种失败叫突鲁反仗。

      有一种骨头叫波罗儿盖,

      有一种心态叫杨了二正,

      有一个地方叫俺们那旮瘩。

      有一种美,叫带劲;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有一种反复,叫吐了反仗;

      有一种发火,叫急眼;

      有一种直爽,叫敞亮;

      有一种痒,叫刺挠;

      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有一种讨厌,叫各应;

      有一种丑,叫磕碜;

      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有些口头语成了北京土话


      Moon月牙儿

      稀罕:满语,满意、喜欢。"这件衣服你稀罕不?"

        秃噜:满语,喻为没有履行践约。"这事儿八成要秃噜啦…

        牌儿亮:满语,漂亮、美丽。"那姑娘谁家的?牌儿亮啊:"

        活络:满语,话不真。“他这个人办事不牢,竟说些活络话”

        拉忽:满语,遇事疏忽。“你这个人办事真拉忽”。

        巴结:满语,趋炎附势、极力奉承。“他最能巴结当官的”

        抹擦:满语,向外舒展。“洗完衣服,抹擦抹擦就平整了”

        央告:满语,说情、求情。“说了一车好话,央告了半天,还是不答应。”

        乌涂:满语,水不凉不热。"这盆水是乌涂的。"

        咕咚:满语,象声词。"这小子真壮实,走路咕咚咕咚的。"

        撇:满语,看、瞧。"用眼一撇,我就瞧出来了。"

        喂呀嗬:满语,惊叹赞赏。"喂呀嗬:几年没见,这孩子长成大人了……"

        褶子:满语,事情办糟了。"这事褶子了吧?看你怎么交待。"

        喝咧:满语,无规则地哼唱。"你别喝咧啦,怪难听的。"

        东北话口语中的满语词汇很多,本文仅举部分例子。


      笑侃江湖

      满语,顾名思义是满族人的语言,而满族当年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人数少,直到明朝中后期,满族才借鉴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创立了满族文字。所以满语满文其实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语言文字。

      明末满人入关,真正的满族人并不多,大概十来万吧。入关后由于汉语言汉文化的强大,越来越多的满人开始说汉语,进而导致满人都不会说满语了。乾隆皇帝一生作诗上万首,这里不说质量单说数量,在写诗界真是毫无争议的名列前茅。为什么这里说写诗界而不说诗人呢?如果你读了乾隆的诗就会明白了。

      清朝前期的皇帝都以写汉诗为荣,可想满族语言文字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毕竟一个人数极少的游牧民族,没有地理和时间上的积累,能创立出文字已经很不错了。

      到了清后期,基本上连皇帝都不会说满语了,末代皇帝溥仪就完全不会说满语,看不懂满文。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其实只想告诉大家,满族人虽然在华夏建立了国家,但是其语言文字对中华的影响微乎其微,你想想啊,连满族人皇帝都不会说满语了,民间情况就更糟糕了。

      不过呢,毕竟满语满文存在了几百年的时间,一些满语词汇也融入到了汉语之中,只不过这数量十分稀少罢了。


      我读的书多不会骗你的

      作为老记,东北三省都去过。感觉最正宗最好听的东北话还是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话。以前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糸(现中国传媒大学)也是以招收哈尔滨人为主要对象。细考,黑河话既是满清祖宗地,又是雍正皇帝推行普通话的样本,就当下普通话而言自然正宗许多。

      至于今天的东北话包含的满语词汇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凡是普通话没涉列的词汇都应该是满语词汇。如使用频率最高的:嗯啦,埋汰,稀罕,糊弄等。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汉满民族融合的必然。所以,伟人毛泽东说:“中华民族是融合的民族。”


      严家庆

      东北话基本都是满族的满语演变而来,少数有日俄的影响,要举例子就太多了。东北很多地名都是满语的叫法过来的。

      衣服沾了脏东西干掉后留下的渍痕,东北话叫“河愣”,满语原意是“水的波纹”。慢慢悠悠耽误事情的“磨蹭”满语原意“迟钝”。东北话里说个不停的“穷嘞嘞”,满语原意“议论谈论”。把有皱纹的东西抚平东北话叫“吗撒”,满语原意“舒展”....“不吸墨别”,是满语的“我爱你。


      西子雨时

      这个我不知道,但东北话还是蛮好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