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发现它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猫猫小格格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波是某种振动的传播,如水波、声波等。顾名思义,引力波就是“引力的波”。引力波超越了牛顿引力理论。

三百多年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而且这个引力是瞬时的,也就说,物体之间引力的传递不需要时间。牛顿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树上的苹果会落地。

然而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指出,任何信号的传递不可能超过光速,时间和空间成为整体,称为时空。

十年之后,爱因斯坦又将引力纳入相对论的框架,创立广义相对论,指出万有引力就是时空的弯曲,由此决定物质的运动。用索恩的导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的话说,“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之间的引力,需要时间来传递。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

引力源质量分布的改变,导致它对其他物体引力的改变,这种改变以光速传播开来,就是引力波。既然引力是时空弯曲,那么引力波也就是“时空的涟漪”,即时空弯曲情况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传播。引力波到达之处,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任何长度都会振荡,而且在互相垂直的任意两个方向上步调相反。因为牛顿力学中没有引力波,所以引力波的观测也就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LIGO探测到引力波,意义不仅在于直接验证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还在于开启了对强引力以及黑洞的直接观测,打开了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探测到引力波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因此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


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百年的现代物理学,今天终于做了一个了断!


现代物理学建立的标志当然是一百年前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随着量子力学以及基于量子力学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展,相关研究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获奖层出不尽,相信以后还会有。这些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志着量子力学走向了成熟,虽然今后还会发展,但是其正确性已经毋庸置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义相对论建立一百年来虽然已经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主要部分,而狭义相对论更是和量子力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的两个支柱,但是历史上不但爱因斯坦没有因为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对于丰富广义相对论而做出了很多贡献的物理学家们也无人因此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和量子力学以及相关的物理学研究的情况相比有天渊之别,这不能不说是物理学史和诺贝奖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对引力波的直接探测的历史起于上世纪70年代,今天的LIGO项目的创始人之一Rainer Weiss(雷纳·韦斯)那时候就开始发展激光干涉探测引力波的技术,随后和加州理工学院的Kip Thorne(基普·索恩)以及当时英国Glasgow大学后来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的Ronald Drever(罗纳德·德雷弗,今年3月份不幸因病去世)合作一起发起了LIGO实验)该实验是美国科学基金会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项目),历经30多年,终于获得了第一个正科学结果,也就是探测到了引力波!不但这个团队几十年来初心不变,而且资助机构也不离不弃,这绝对是科学史上的奇迹!


因此,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LIGO实验直接探测到并且发现了引力波,不但是众望所归,而是也对百年现代物理学做了一个了断!从今往后,扩展广义相对论理论并且发展和量子力学统一的量子引力理论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虽然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百年现代物理的发展做了一个了断,但是这对于引力波探测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却仅仅是一个开始!探测到引力波之前,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只是“看”,但是不能“听”!探测到了引力波,人类从此面对宇宙就不再是聋子了!


引力波将成为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宇宙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有力工具。利用进一步的更加高精度的观测,科学家有望回答黑洞到底是什么这个连爱因斯坦都非常困惑的”奇点“,能够提供检验有些量子引力理论所需要的观测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子星的内部主要是由中子还是夸克组成的。


除了继续利用LIGO这样的仪器探测引力波之外,空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如欧洲的LISA项目、中国的太极和天琴计划)将会“听到”完全不同类型的黑洞撞击并合所发出的引力波,这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成和演化都会非常重要。而探测宇宙大爆炸前期的暴胀过程所产生的宇宙原初引力波(比如利用中国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计划),将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起着不可替代的的作用。


此外,未来引力波天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就是所谓的“多信使”天文学,也就是不但要“听到”天体发出的美妙的引力波,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天体的倩影!在这个方面,中国在太空和地面的天文望远镜都将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我本人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慧眼HXMT天文卫星正在太空翱翔,时刻准备着“目睹”引力波发出的时候天体所发出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

张双南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 Thome),以表彰他们对LIGO探测装置的决定性贡献以及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大部分中国人最早听到“引力波”这个词应该是在去年春节期间(2016年2月11日)。LIGO(美国引力波观测站)当天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很多人虽然对引力波这个概念没有感觉,但对“首次”却很敏感。于是大家迅速被科普了这句话:“引力波的发现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

那么什么是引力波?它和广义相对论有什么关系?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次年他老人家首次预言了引力辐射(引力波)的存在:当有质量的物体在空间的分布发生一些特定的变化时,这种变化会引起时空的波动,并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引力波。因此引力波也叫时空的涟漪。

更加通俗的说法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如何理解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引力归咎为时空的弯曲。何谓时空弯曲?我们可以把时空形象地简化为一张蹦床。没有任何扰动时,蹦床(时空)是平坦的。如果上去一个人,蹦床(时空)就会发生弯曲。上去的人越胖,蹦床(时空)弯曲得越厉害。可是对于蹦床上的微小生物(类比于宇宙中的人类)来说,由于它们随着蹦床一起弯曲,而且这种弯曲实在是太微小了,所以他们(我们)根本无法感知这种弯曲。如果蹦床上的人跳起来,蹦床(时空)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如果还不明白的话,不妨想想把一个石头丢进水中时,水面的涟漪。

2015年9月14日LIGO首次观测到的引力波来自于13亿年前两个黑洞的合并。两个分别为36和29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合成为62个太阳质量黑洞,双黑洞并合最后时刻所辐射的引力波的峰值强度比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电磁辐射强度还要高十倍以上。不过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离地球实在是太遥远了,在LIGO长度为4公里的探测器上,引力波引起了0.000000000000000001米的变化。这种变化非常非常的小,相当于氢原子核的千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LIGO运行了那么多年直到它2015年升级改造,测量精度大幅提高后终于认出了引力波。

引力波在时空中大量存在,对于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引力波的研究目前也还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但是它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正如基普-索恩所说:“通过这项发现,我们人类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旅程:一场对于探索宇宙那弯曲的一面(从弯曲时空而产生的事物和现象)的旅程。黑洞的碰撞和引力波的观测正是这个旅程中第一个完美的范例。”

于此同时,我们不要忘了1887年,赫兹发现电磁波后,在他发表文章的结语处写道“我不认为我发现的无线电磁波会有任何实际用途”。当年被赫兹认为不会有任何实际用途的电磁波如今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引力波的发现之所以这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人类一直在寻找另一种光,一旦找到,意味着人类从此有了第六感,就像有了超能力,用一双天眼饱览神秘宇宙中无尽的奥妙。现在,我们,找到了!”


魏红祥博士

LIGO的引力波探测毫无悬念地摘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这个所谓的引力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来试着用完全针对非物理专业的语言解释一下。

首先,如果想通俗的理解引力波,我们需要先回溯一下引力的概念。 在现代物理学的历史中,人们对引力的理解总共有两次巨大的突破。一次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它认识到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可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吸引作用。这个吸引作用随着距离的平方逐渐衰减。天上的天体由于受到附近大质量天体的吸引而做着圆锥曲线运动。这个简单的模型将天体的运动规律收纳到了牛顿力学的框架中,在那个宗教盛行的年代把天与地的规律统一在一起。

但随着近代测量科学精度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到牛顿引力并不能对观察结果做到百分百准确的预言(比如对水星轨道的进动)。在上个世纪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带来了引力理论的第二次巨大突破。这个新的理论叫做广义相对论。在这个框架之下,质量(和能量)会直接扭曲掉周围的时空。天体在被扭曲的时空中其实做的是最接近直线的运动。但这样的直线运动在我们的直观感受中却会感觉好像是做曲线运动一样。(如果不好理解,请想象一条从北京飞到纽约的飞机航线,这条航线走的是球面上的一条“直线”,但如果我们把这条航线画在平面世界地图上的话,它确是曲线。)

这个广义相对论虽然可能离我们的直观更远一些。但它所能预言的实验精度却远超牛顿引力。而且它的数学更和谐,同时与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经典电磁学理论自洽。(牛顿体系却会与经典电磁学产生一些内在矛盾。)所以到现在广义相对论已经是物理学家公认的目前为止解释引力的最标准理论。

自然的,如果大质量天体可以扭曲时空。那么运动的大质量天体是不是可以动态的扭曲时空。从而使得时空就好像水面一样被不停搅动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这样的搅动我们就称为叫做引力波。它是由于大质量天体的运动导致的时空曲率的涨落。

实验上呢?以前一直是不行的。因为引力实在是太弱了。比电磁力弱了10的36次方倍!

但LIGO做到了,他们利用了长达数公里的激光干涉仪,测量两个中子星互相盘旋互相吞噬成黑洞这样的极度剧烈的天体运动,终于第一次得到了比较受公认的引力波观测结果。所以这个诺奖真是几乎毫无争议的。


低熵制造机

简单来说,引力波是由物体在空间中加速运动产生的时空涟漪。为了解引力波究竟是什么,我们先要了解引力的作用方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互相吸引力。然而,这样的描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非引力的本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其实是一种时空几何效应,由物体弯曲时空所产生的。只要物体具有质量,它就能够扭曲时空,并且时空的弯曲程度(或者说时空曲率)与物体的质量呈正相关。广义相对论对引力作用的描述已经得到了诸多实验的证实,其中包括水星近日点进动、星光偏转、引力时间膨胀效应等等。

引力波也是广义相对论的一大预言,但一直以来没有被直接探测到。广义相对论预言,当物体在空间中加速运动时,将引发时空曲率不断改变,从而产生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这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一块石头,水面将会泛起涟漪,并向四周传播。

事实上,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活动,比如走路或者开车,都能引发时空涟漪,产生引力波。然而,这种效应十分微弱,远在仪器所能探测的范围之外,就连行星在太空中围绕恒星运动也是如此。只有一些宇宙级别的大事件才能释放出可探测的引力波,比如两个黑洞发生碰撞。但这些事件一般较为罕见,并且如果距离很远,探测引力波的仪器还需要极高的灵敏度。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一直从未检测到引力波。

直到去年年初,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宣布,他们首次直接探测到由13亿光年之外的黑洞碰撞所产生的引力波。引力波的发现宣告广义相对论的几大预言均被证实,打开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大门,对于揭开宇宙的诸多未解之谜具有重大意义。在目前在世的物理学家中,有三位对引力波探测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的基普·索恩(《星际穿越》的剧本初稿作者以及科学顾问)和巴里·巴里什,所以这三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火星一号

引力波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

我们看见屏幕上的字和图是因为屏幕发出的到达了我们的眼睛,眼睛看到的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跟电荷(比如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对应的,当一个带电粒子改变运动状态的时候,就会发出电磁波。类似地,引力波是跟质量对应的,当一个有

质量的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时候,就会发出引力波

当你举起手机或者从椅子上站起来,这些动作都伴随着引力波,只不过因为引力波的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即使是我们人类当中质量比较大的人所发出的引力波,目前的探测仪器也无法测量出来。就好比地震仪是很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在其他国家进行的核试验,但是你在中国打个喷嚏,位于美国的地震仪不能定位出来,因为核弹爆炸的威力比打喷嚏可是大的多得多了。

同样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因为引力波很弱、很难测量就放弃,而是想办法找大质量大威力的东西去测,比如黑洞。

当两个黑洞互相绕着转圈的时候,它们的运动状态会一直改变,甚至会合二为一。黑洞的质量比太阳还大很多,所以当两个黑洞共舞并最终合二为一,会产生我们能测量到的引力波。

为了测量引力波,科学家们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修建了几公里大小的仪器,其中之一叫做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上图: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的LIGO观测台。下图: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的LIGO观测台。

LIGO通过两束激光(电磁波)互相干涉的方法测量黑洞合并产生时空涟漪(引力波),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新媒介。所以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雷纳·韦斯(上图左)、巴里·巴里什(中)和基普·索恩(右),以表彰他们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中所做的决定性贡献(“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上图:两个黑洞互相绕转产生引力波的示意图,下图:LIGO汉福德观测台探测到的由29个太阳质量和36个太阳质量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发射的能量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物质。目前只有如此威力巨大的事件才能被我们的仪器所探测到。

有人问引力波的发现和爱因斯坦的关系。如果把科学想象成一种语言,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大学和研究生时对科学这种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其中一门关键课程。如果一个熟读莎士比亚/李白的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是不是说明了莎士比亚/李白的卓越,说明英语/汉语是一种伟大的语言呢?现在,引力波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难道不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又一次胜利么?

关于引力波对人类的意义,请参考“引力波是什么东西?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中乔小海的回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375951276231885058/

宇宙浩瀚无垠,个人水平有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疏漏,请多指教。


乔小海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是目前地球上长度最长的地面引力波探测装置。除了LIGO,在欧洲还有Virgo,在日本还有KAGRA等规模小一些的地面引力波探测激光干涉仪,而且印度也将投资建设LIGO-India地面引力波探测激光干涉仪。

这些引力波探测器都将探测到引力波。

那么,引力波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时空的扭曲振动会产生引力波,正如一块钢板的振动会发出声音一样,时空的扭曲振动当然要发出“声音”——这就是引力波。

在LIGO的探测精度内,大概有四个过程可以探测到引力波,第一种情况是致密双星的合并过程中发出的引力波,比如1到100个太阳质量的致密天体(如中子星,黑洞)之间的合并过程就发出这个频段的引力波信号;第二种情况是中子星的自转,当一个中子星的质量分布不对称的时候,它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四极矩,这个时候也会辐射出这个频段的引力波;第三种情况就是burst过程,就是一些短期的爆发源,比如超新星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其引力波信号也很不规则,其频率也在LIGO引力波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第四种情况就在宇宙学方面,早期的宇宙大爆炸会有随机的引力波背景,这个极早期的涨落现在比较难探测,但也在LIGO引力波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

当然了,引力波的探测是很难的。所以才会得诺贝尔奖。

当然,要听到时空的声音是很难的,引力波是很难探测到的,有一个广义相对论专家叫 Bernard Schutz。他曾在北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发表感慨说:"我们花了几十亿美元找引力波,还是没找到,有时候我晚上睡觉想想,我怎么能和老婆睡自己床上呢?我他妈的应该睡监狱里啊。"

引力波给了我们一种探测宇宙的新手段,以前我们只能用电磁波,现在可以用引力波了。


潇轩

悟空问答的网友大家好。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 Thorne)三位科学家因为发起并领导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并在将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应用于宇宙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而受到表彰。

诺贝尔大会对于引力波的发现这样评价:“2015年9月14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在100年前预测了引力波,是由两个黑洞在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抵达美国Ligo天文台需要经历13亿光年。”

在宇宙诞生之初,还没有光的时候,就已经有引力波了,所以发现引力波,就可以研究宇宙最初期的物质形态。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这样描述引力波:“引力波以光速迅速扩散,充满整个宇宙。”他解释道,引力波产生于巨大的加速中,比如冰上运动员做单脚旋转,或者两个黑洞交替旋转时。不过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波是永远无法测量的。而借助于Ligo巨大的激光探测仪,它们能在引力波经过地球的时候,测出比原子核千分之一还小的微量变化。

Ligo作为引力波目前最为灵敏的观测项目,由全世界20多个国家超过1000名科研工作者共同完成,并且实现了人类半个世纪的目标——探测引力波。而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在领导引力波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功不可没。

不过可惜的是,引力波探测的先驱、Ligo创始人之一的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罗纳德-德雷福(Ronald W.P. Drever)今年3月在爱丁堡辞世,享年85岁,未能等到这一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德雷福设计并实现的Ligo干涉仪对于探测引力波所需的极度灵敏条件至关重要。

然而,发现引力波只是引力波天文学的开端,它为观察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更重要的是之后的物理学。目前发现的都是双黑洞合并的信号,还有比如双中子星、银河系内中子星的信号和其它未知的信号,以后的新发现都会为理解宇宙提供新的方法和证据。

这意味着,当引力波抵达地球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微弱的,但是对人类天体物理学的变革产生积极意义。引力波为人类观察宇宙中最为激烈的天文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并且考验着人类的认知极限。

正如Weiss教授在接到诺贝尔大会电话时所强调的:“引力波并不是三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一个千人团队才能完成的项目。我们为此努力了整整四十年!”

Weiss教授和已经辞世的Drever教授是Ligo团队中的关键核心人物,他们是Ligo的发起者。1964年,Weiss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时,Ligo只是他设计的广义相对论课程的一项课堂练习。1975年,Weiss教授认识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Thorne教授。

Thorne教授是著名的理论学家,研究重点是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侧重于相对论恒星、黑洞和引力波。30年来他一直在推崇Ligo项目,与Weiss教授和Drever教授密切合作,为探测引力波提出新的技术和思路。他还是好莱坞影片《星际穿越》的执行制片人和科学顾问。

Barish教授对于粒子物理学的大型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曾经担任Ligo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具体协调了Ligo项目的发展以及设备的建造和实施,使得Ligo成为了一个“大科学”项目。

目前,科学家通常用宇宙射线或者中微子等电磁辐射和粒子来探索宇宙,引力波作为探测时空本身的直接手段,为人们打开了观测看不见的世界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科学家能够捕捉到引力波并将其翻译成有效信息,带给人类更多惊喜的发现。


Teku特酷

百年前,爱因斯坦将引力波作为他的广义相对论的一部分。直到LIGO的检测,引力波一直是没有实验证实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测。因此,引力波的探测完全证明了一般的相对论的正确性。

但这不仅仅是关于这个理论。它为我们了解世界和宇宙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由于他们要远程旅行到达我们,所以引力波非常弱,但在另一边的硬币是波浪帮助我们观察比我们目前的技术更深刻的宇宙。我们的宇宙经历了大膨胀, 是由95%的黑暗能量和暗物质组成。掌握引力波探测,测量和分析,我们就将有更大的机会研究我们所认识的宇宙的形成和发展。

引力波探测本身也非常重要。这可以类比电磁波的发现。赫兹在1888年的实验结论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现在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已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未来,引力波可能有广泛的应用,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引力波研究刚刚开始,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掌握引力波探测。

但仅仅用引力波研究的重要性来说明其获得诺奖的必然性这可不够。重要的研究可多去了。取得进展的研究也多去了。引力波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之所以获得了诺奖,还因为如下原因:

1. 它是基础的方向性的研究,具有在科学上划时代的意义,将来会有无数研究奠基于今日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基础上。这正是诺奖的自然科学奖项要优先表彰的。

2. 很多重要的研究需要加以时日才能证明其重要性,比如这次获得化学奖的冷冻电镜。但引力波研究不同,从开始建造引力波探测设备起,全世界的学界就对此给予了很大关注,即使当时的中国(1970\\1980年代)还不具有如此实力,但在理论上也进行了跟进,因为大名鼎鼎的广义相对论已经早在多年前,在引力波探测的研究正式启动前,就为其研究奠定了合法性。

3. 引力波的探测,包括Ligo的建设和运行,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各种bug不停地被修正。虽然近来爆发了有关LIGO探测结果可靠性的争议,但在大方向上这一研究不会有错误。这也是诺奖委员会能放心大胆地把物理奖颁给在引力波探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因。


科学时评

引力波在天体物理学中是指时空因为某个事件所产生的涟漪,以波的形式从源向外传播,这就是引力波。引力波的产生是有质量转化的,比如消耗多少个太阳质量可形成多强的引力波。为什么发现引力波就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因为引力波在1916年就已经被预言出来,只不过过去没有人能够直接找到其证据,同时引力波也只符合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与经典的牛顿力学是不兼容的,因此如果发现引力波,就意味着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没有相对论更大,也间接证明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一个百年前的预言,直到今天才发现,更能体现其发现意义。2015年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之后,使用更多的探测器来探测同一引力波源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更详细的检验就成了一种趋势。LIGO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等都是引力波研究的前沿机构,还有意大利的处女座探测器等。LIGO实验室和处女座探测器合作探测是我们向引力波的宇宙迈进一步,处女座探测器强大的探测能力能够更好地定位引力波源,这无疑将导致未来令人兴奋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引力波的研究证明了世界科学团队和干涉科学的日益增长的能力。几十年来,引力波的存在仅仅是一种理论;到了世纪之交,所有试图探测引力波的尝试都一无所获,因此这次引力波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此伟大的里程碑事件,被选上诺贝尔奖也是必然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