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历三秦,为什么最喜欢终南山并在此隐居?为偶遇一位公主?

文|周渝

开元十八年(730),李白西入秦海,到长安谋事业,然而事与愿违,遗憾而归。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再次应诏入京,这回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召见于金銮殿,但在度过三年翰林岁月后,再次悻悻离开。如今还有种新观点,认为天宝十二年(754),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前来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尽管他和小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最终报国无门,失望而归。当然,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史料支撑,尚处未定论阶段。李白一生走过无数地方,长安城无论是二入三入,这里都绝对算得上是李白生命中荣耀之巅与伤心之地。都城岁月里,他时居庙堂之高,时处江湖之远,遍游三秦奇景。

李白游历三秦,为什么最喜欢终南山并在此隐居?为偶遇一位公主?

王维《终南别业》诗意图,傅益瑶绘

在三秦群岭中,最受李白青睐的,非终南山莫属。终南山在长安以西,位于秦岭山脉中段,这里对于李白有双重意义。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言,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此皆有所修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若从政治理想的角度来说,历代都不乏隐居于终南山的高人被请出山后,创造了经天纬地之业的故事。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成为一代名相;汉初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也将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当作隐居之所。到了唐代,终南更是文人墨客的胜地,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也曾在终南山寓居,并留有五律名篇《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李白是什么时候来到终南山的?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考证,开元十八年(730),30岁的李白抵达长安后不久便迁居终南山,第二年秋天也是从终南山返回长安后才离京的,也就是说李白初次进京的一年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终南山度过的。要知道李白初次入长安是为谋求在政治上的发展而来,之所以不住帝都住进深山,必然是事出有因。

李白游历三秦,为什么最喜欢终南山并在此隐居?为偶遇一位公主?

李白到长安后,本来打算通过许辅乾的关系联系上当朝丞相张说,结果正赶上张说病重无法见李白,便吩咐次子张垍代为接待(又一说是张说病故后,李白到终南山拜访正在丁忧的张垍)。张垍此人虽有些文墨,但为人狭隘高傲,对李白根本看不上眼,只是碍于许辅乾的面子才勉强接了这差事。对于李白的请求,他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但为了糊弄这个愣头青,竟然假意给他指了条所谓的“明路”。

张垍告诉李白,当今皇上有位妹妹玉真公主,因信奉道教,皇帝除了在城中为她修建了一座玉真观之外,还在终南山特地为其建造了一座玉真别馆。这位玉真公主李白倒是早有耳闻,她信奉道教不算什么奇事,李唐宗室奉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终南山楼观道士岐晖还赞助过李渊起义,故李渊建立唐朝后,对终南山特予青睐,终南山与皇家有着特殊的关系。更让李白有好感的是这位玉真公主还擅长诗文,与当时的文坛名士时有来往,常雅集文人墨客谈论老庄之道。算起来她和李白还是有不少共通之处,若二人有幸相识,没准她就成了李白的贵人。

张垍说,这位玉真公主因不喜城里嘈杂的环境,故而常年居住在终南山的别馆。他建议李白与其在长安浑浑度日,倒不如去终南山更为实际一些。李白听了张垍的建议,当即离开长安,沿渭水一路西行,亲赴终南去偶遇玉真公主。

李白游历三秦,为什么最喜欢终南山并在此隐居?为偶遇一位公主?

《望终南山寄紫庐隐者》诗意图,现代,戴敦邦。

终南山不似华山那般险峻,玉真公主的别馆就建立在靠西的小山上。李白到了这里后才发现,原来别馆荒废已久,玉真公主只在别馆修建的头两年居住过几次,此后就再没来过,就算是避暑,也是到华山、嵩山等地,李白这才明白被人忽悠了。当然,这段小故事不见诸正史记载,只在民间流传,当时张垍的确无意帮忙,使李白希望落空,但不帮忙还恶意欺骗李白,似乎也不太符合常理,可能是老百姓愤慨张垍不对李白施予援手而衍生出的段子,听听便好。李白寓居终南山是事实,只是他是否遇见玉真公主则又是个谜。有种说法是李白在终南山结识了玉真公主,并且因此受到公主推荐,后来才被玄宗传召。此说法时间跨度太大。主流观点还是更倾向于李白在终南并未遇见玉真,尽管未能如愿,他还是为这位行踪飘忽不定的公主题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终南亦非捷径,但这首《玉真仙人词》为日后李白与玉真公主结识种下了善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