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一、用筆

“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特點應為臨習最先貼近的藝術要素,此帖用筆之美,可用一字概括,即“活”。在其從容自然的書寫過程中,彷彿一切無礙,暢達自如,勁挺與柔韌合一,頓挫與輕提相銜,兼之筆勢往來之中,駕輕就熟,可謂活力十足,神機無限。

1.大膽落筆

觀全篇,在每字落筆處,形成了明顯的個性符號,即往往不是虛入,而是重按而行,形成一種大膽落筆之勢,如此,不僅有成竹在胸之意,更明顯地為用筆輕重變化先行準備了一個變化起點,由重至輕,從而使用筆非常豐富。

起筆重按,在歷代書家中亦有類似者,如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以及南宋張即之楷書等。一種似有意而覺無意的起筆,實則涵泳書家的匠心。此帖中起筆較重,或體現在點,或體現在撇等,如“上、宇、立、移、我、宜、知、焉、天、地、沉、虞、化、起”等字(圖1)往往因為是首筆而易忽視其大膽之處,不可不察。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

2.一波三折

“S”形運筆是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一個典型特徵。而在此帖之中,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整體體現出一種柔韌之美。應該說,如長橫、撇、捺等筆畫,大致與唐楷書寫法則一致,而其小豎尤其是左豎,波浪形尤為明顯,在“根”字中(圖2)達到弧線擺動之極致。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2)

固然,其只是在部分字中出現,但因其獨特,故印象深刻。臨習時,不可徒書其形,應結合其他筆畫的自然銜接為根本,此類字還有“鬼、不、因、陽、有、陰、亡、神”等(圖3),可一併體會。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3)

3.輕重對比

從楷書的自然書寫法則來說,輕重的對比應當避免過大,而影響其書寫性,然此帖的輕重處理卻並無突兀之感,在起筆或收筆處,重按而入,或重按後輕提,並未妨礙書寫過程中的流暢與貫通,如“化、之、無、勝、象、發”等字(圖4)。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4)

在相同筆畫的書寫中,亦從輕重方面形成對比,如字中含有的類似“口、曰”等,左右輕重明顯有別。除筆畫之間的對比有輕重之外,該帖還存在字中不同部件的輕重對比,如此形成的類似塊面對比,亦為唐楷中少有,如“者、合、奇、可、倍、聖”等字(圖5),此類字中的封閉框,都以較重筆畫出現,對比強烈而見出匠心。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5)

4.往來如答

氣脈貫通往往成為衡量行草書藝術水準的重要因素,但在楷書中,亦不可忽視。因為任何書寫過程,都是書者精、氣、神全面貫注的筆墨呈現,包括篆、隸書體,都存在由書寫的順序而帶來的氣脈是否暢通等藝術要素,這也是書法成為一門與音樂相通的時間性藝術的重要特徵。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6)

觀此帖,看似獨立的筆畫之間,其通過乘勢而入、順勢而出,在字裡行間,如人之言語往來、問答之間無有所礙。這在所有的入筆與收筆之中明顯可以看出,如“於、心、火”等字(圖6),發揮點的短小與靈動之特點,見出前呼後應、左顧右盼之勢,在“物、知、莫、機”等字中(圖7),則明顯近似行書之法,頓使全篇充滿生機與動勢。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7)

5.多含隸意

隸書是楷書成熟的重要吸收與變化之源,結合漢字發展歷程來說,楷書中愈多含隸意,則字法愈古。

因隸書之便捷與書寫速度提升等因素,也促成了章草的生成,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古意與流動,都可以作為楷法之源而被補充吸收,這在此帖中亦可找尋到相關信息,以“勝”字為例(圖8),其右部寫法就含有隸書或曰章草遺韻。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8)

另外,該帖的捺畫,都具有輕入重按輕提的漸變過程,亦為此帖增添些許飄逸之氣,如“象、根、取、於”等字(圖9),應當說,如此亦使全篇有了更豐富的輕重變化。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9)

6.八面乘勢

生動的氣韻,與筆勢關聯度很大,該帖在筆勢往來中,看似縈帶自然,卻蘊含著非常豐富而又別緻的起收之勢。可以想見,書者揮運之時,筆鋒順勢而為,不止八面了。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0)

如中篇的“萬”字(圖10),在上部的兩點收筆之際,不是左下收起在右下頓筆書寫橫畫,而是先接近下行再反向左上輕鬆入筆寫橫,頓使該字靈動,也凸顯了自家藝術性符號,其他字如“道”亦如此(圖11)。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1)

當然,起筆是以技法到位的收筆為過渡前提,帖中收筆處也可看出,絲毫不簡易書之,甚至帶出明顯的迴環動作,如中篇的“天”字(圖12),等等。總之,宋代米芾有“八面出鋒”,《陰符經》亦可稱得上八面乘勢了。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2)

二、結構

結字是字之骨架,骨架立,則神采生,該帖總體呈現方正大氣之概、寬綽通透之容。通過虛實相生、高低錯落的藝術處理,或重心移動,或強化橫勢,或在松與緊的對比中,構建此帖筆畫間架之美。

1.重心下移

楷書結構雖無定法,但字之中心往往居於中間偏上位置,啟功論證的“黃金分割律”在書法結字中的妙用,正同此理。比如“天”字,在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橫畫的位置位於字高度的三分之一處,使該類字挺拔舒展,而在大字《陰符經》中,該字橫畫的位置明顯偏下,從而使字的重心下移,在略增拙樸之意的同時,重心更趨穩定,二者如果巧作比較,前者可喻為亭亭玉立,那麼後者就可喻為“騎馬蹲樁”了,在字中的表現基本以橫畫下移、豎與斜鉤等出頭較長、豎鉤變短等形式,如“行、靜、手”(圖1)。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

2.中宮寬綽

蘇東坡雲:“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以此來論大字書寫之法,頗有見地,並被歷代書家重視。一般來說,大字寬綽有餘似乎不是難事,或者說大字之寬綽並非審美與創作之上乘,而觀《陰符經》,通篇大字卻不盡然,反而因其寬綽的中宮,帶來一種雍容大氣之態,在點畫飛動之中,舒朗的空間使筆畫近似暢通無阻,落落大方。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2)

此類字與《雁塔聖教序》有著諸多相同之處。在點畫處理上,一是中間筆畫或起或收,一律輕按輕提,如“物、修、樂”(圖2),二是左右部件有意拉開距離,如“遂、違”(圖3)。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3)

3.橫勢突出

橫勢突出,除了重心下移與此相關之外,還可明顯觀察到該帖所有橫畫左右極力伸展,尤其部分字中末筆是橫者,用筆厚重且伸展,有穩託重心之勢,如“至、生、盡”等字(圖4)。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4)

而非居字下者,或居上端如“書、不、所、而”(圖5),或居中部如“安、莫、善、無”(圖6),都向左右舒展成為主筆。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5)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6)

當然,橫勢突出,以橫畫作為主要載體,同時,撇、捺、豎彎鉤也在不同字中發揮著同等重要作用,如“文、地”等字(圖7)。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7)

4.虛實相生

凡字中筆畫,相連處為實,斷處為虛,按照一般規律,凡兩豎中間的橫,如“月、聖”(圖8),左連右空,即左實右虛為多,而此帖對於此類空間安排,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或者出於無意,出現多種形式。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8)

或左實右虛,如“潰、道、自、昌”(圖9);或左虛右實,如“謂、者、聖、郎”(圖10);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9)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0)

或左右虛而中間實,如“良、身、晝、理”(圖11);或左右皆實,如“有、神、其、取”(圖12),等等。出現了多種不同虛實變化,一派天機。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1)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2)

5.高低錯落

楷書的動勢,除來自於行書筆意之外,不同部件之間高低位置的錯落,亦造成了一種險勢帶來的動感,或左低右高,如“化”(圖13);或左高右低,如“動、故、卦、施”(圖14),綜合看以左高右低為多。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3)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4)

在左右位置協調處理中,還可明顯看出相互穿插之法,如“觀”(圖15)之右部撇伸向左部之下,既能使兩部分更加緊湊,又見錯落之際的穿插之美,此類字還有“機、物”(圖16),等等,可謂“恢恢乎遊刃其間也”。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5)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6)

6.外緊內松

該帖寬綽大方的結字之美,亦通過一些外緊內松的字來體現,松和緊是一組對比之下的辯證關係,也就是說,所謂的松是通過對比緊而得出的審美感受,沒有松,也就不會感覺到緊,反之亦然。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7)

在該帖中,空間鬆緊是通過筆畫之間的間隔大小來感受,而外緊內松,也就是通過字邊緣筆畫的緊來對比字內筆畫的松,如“夜”字(圖17)上點與橫相接,空間便在橫下形成較大範圍,在基本保持字形的前提下,則見出外緊內松的特點,不主故常,而又妥帖大方,此類字還包含“寶蓋頭”之類字以及“變、宜”等(圖18)。

寫好大字《陰符經》,就這麼簡單!

(圖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