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八大怪的來歷?

半啦月牙

老婆帕帕頭上戴,

家家房子蓋半邊,

板凳不坐蹲起來,

麵條寬得像褲帶,

鍋盔大得賽鍋蓋,

油潑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戲吼起來,

姑娘嫁人不對外。

陝西八大怪指的是關中八大怪,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獨特的傳統民風民俗。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關中八大怪”有時被稱作“陝西八大怪”,但這是不完全合理的。實際上“陝西八大怪”中的風俗僅出現在關中一帶,在陝西的大部分地區並非如此。陝西省地理緯度跨度極大,從北至南存在陝北(黃土高原為主)、關中(渭河平原為主)、陝南(以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為主)三大自然條件、文化差異巨大的區域。以關中一地的風俗概括整個陝西,存在以點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為“關中八大怪”以去除歧義。

雖然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咱們還是要任性的說道說道。

第一怪:板凳不做蹲起來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關中人把蹲叫圪蹴(gē jiu),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

典故一:《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典故二: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後,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於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第二怪:房子蓋半邊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因為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關中一帶的中老年婦女都喜歡頭上頂一幅大手帕。手帕前邊的兩隻角打成兩個“結兒”用髮夾別住,後面的兩隻角任其飄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陽直射頭頂,同時也起到了防塵的效果。

第五怪:麵條像褲袋

關中的麵條特別寬,好似腰帶一般,人稱“褲帶面”。正宗關中人做的面比現在城市裡通常所吃的“褲帶面”更為誇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一根面 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與硬幣差不多,似足“褲帶”,一根麵條有時足夠一頓飯。面煮熟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 很光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鍋盔是一種形如鍋蓋的發麵餅,草帽大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吃時切開,可一連吃好幾天,而且炎夏半月不變味,隆冬百日不變質。相傳,女媧在驪山“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死後被尊為“驪山老母”。為了緬懷這位造福人類的女神,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女媧生日這天,人們都要烙餅紀念。餅烙熟後,先向房上扔一 張,叫做“補天”;再往地上扔一張,叫做“補地”。既是補天補地之餅,當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油潑辣子是關中人家的看家菜,不論是拌麵夾餅,還是啜粥吃饃,都少不了它。故有“無辣不下飯,無辣不成席”之說。人們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愛吃辣子,殊不知關中人把辣子視命根子。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裡唱戲指唱“秦腔”,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說:“唱秦腔,一是舞臺 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觀眾也連聲叫“好”,當地 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嫽咋咧(好極了)。


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褲帶面

【一怪----麵條像腰帶】關中地區的麵食花樣繁多,大多數麵條比較粗較寬,其實比腰帶要略細些。關中豪爽,愛吃寬面,厚面,所以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一根麵條可當一頓飯,吃的快,又耐飽,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自然有力氣。

【二怪----房子半邊蓋】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用木頭多用土的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現在農村都蓋預製板的房子,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也有人說是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是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三則關中地方農民閒時比較愛“串門子”(即鄰居常走動諞閒話),為了不至於鄰居看到自己的物品,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三怪----姑娘不對外】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在加之嫁娶講究的是“知根知底”,舊俗認為自己的女兒嫁到外面會受欺負,而外面的媳婦娶到家裡又怕丟失,所以一般情況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會在縣內,或鄉村一級的範圍內結婚,這也和當時的娃娃親有關係。

【四怪----帕帕頭上戴】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夏天戴手帕,為了方便農耕作業,冬天戴手帕主要為了保暖,農村地區的婦女舊時會有帶頭巾的習慣。   

【五怪——油潑辣子一道菜】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陝西很家戶都門前也會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舊時農忙時候,人們忙著收割吃饃加辣子省時又充飢,還能驅寒呢。

【六怪----鍋盔像鍋蓋】由於關中人喜歡用秸稈燒火做飯,而秸稈的火恰到好處,比較“文”,且不容易將鍋裡的食品燒糊,而且喜歡一大家子在一起燒飯吃,避免浪費,從而用的鍋基本口徑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鍋盔自然就和鍋蓋一樣大了。   

【七怪——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其實是陝西人豪邁熱情,聲音渾厚,人多一起時候聲音多洪亮。在陝西農民農作或者放牧時,隔山頭碰見了,總要拉一拉話,打發一下無聊的時光,要是不認識,唱秦腔,民歌也是一個可以認識交流的方法,故而山頭回響著渾厚的聲音。


延安春夏秋


秦一農夫


“陝西八大怪”,來自一方水土的生活底蘊。

在山的那一邊求學期間,有同學嘲笑我:“你們關中人太庸俗,熟人一見面,問候語不是您好,而是吃了沒有?這也太沒文化了!”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句暖心的問候語,源自“民國十八年年饉”那場千古一遇的大饑荒,你們不明白,只能說明你們孤陋寡聞,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