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股權投資神祕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揭開股權融資的神秘面紗,聊聊募投管退的那些事兒。

股權投資分為四個階段,募投管退,分別是基金募集、投資、管理和退出。

01

募集—投資人的錢從哪裡來?

企業需要錢就會去融資,而投資人需要錢則需要募資。業界經常戲稱投資人為“金主爸爸”,其實金主爸爸背後亦有金主爸爸。第一個金主爸爸是指GP,背後的金主爸爸就是LP。那什麼是GP和LP?

GP,普通合夥人,你可以理解為是投資公司的內部人員,換句話說那些進行投資決策及公司內部管理的人。而LP,有限合夥人,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出資人。

很多時候,一個項目需要投資上千萬乃至數個億的資金,同時,大多數投資公司,旗下同時又多個不同領域的項目。而投資公司的GP們並沒有這麼多的錢,或者他們為了分攤風險而不願意將大額資金投資在一個項目上。而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他們有很多很多的現金,卻沒有好的投資方法。

於是乎,LP就此誕生了。LP們會經過一系列手續,把自己的錢交給GP去打理,而GP們則拿著這些錢去投資項目,從中獲取利潤,雙方再對這個利潤進行分成。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LP)出錢,我(GP)出力”的情況。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那麼,我國目前基金募投情況如何呢?——用水深火熱形容不為過。

一方面,國內創投形勢利好。

都說目前是資本寒冬,創業者都在抱怨僧多粥少,融不到錢。事實是這樣嗎?不盡然。這個市場上飄著萬億的股權投資基金。我們可以來看幾個數據,清科統計,17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新募集3574支基金,已募集完成基金規模達近1.8萬億元人民幣。

投資方面,17年私募股權投資共發生投資案例數量10,144起,投資金額合計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機構們出手還是很大方的。所以說不是說僧多粥少,而是說這些粥已經準備好了,只是更向特定的僧集中了。

資本集中化成為17年創投市場最典型的特徵之一,其表現為:平均融資額上升,資本向後輪次聚集以及行業與項目的集中,使得時間窗口進一步縮小,泡沫擠出效應明顯。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另一方面,創投形勢利好的B面是募資難全面爆發,行業面臨洗牌。

對於創業者來說,能否融到下一輪的錢決定生死;而對VC/PE來說,能否募到新基金,也決定著生死。但眼下,情況似乎變得越來越糟糕。

投資行業也有不正之風。一方面,不少VC也曾遭遇LP的“流氓盡調”,另一方面,LP也曾遇到過不少不靠譜的GP,這些年下來被騙怕了,再也不是那個“人傻錢多”的接盤俠了。現在的他們判斷項目慎之又慎,打款緩之又緩,讓人又愛又恨。而2017年出臺的“資管新規”,使銀行自身募資變得困難,進而引發創投行業的連鎖反應。

“募資難”背後的現實是,VC/PE行業正在上演一場悄然無聲的生死淘汰賽。

創投行業洗牌會越來越嚴重,業內一定會出現“一九現象”,即百分之十的人掙了行業內百分之九十的錢。而洗牌的過程也是行業資源集中的過程,越來越多的資源向優質機構集中,也包括LP資源。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有選擇餘地的話,一定要選擇好那“10%”。

02

投資——百裡挑一的海選

拿到100個項目,到立項階段就過濾80%,只有20%能立項。立項以後20%又會過濾其中50%,剩下的50%能夠進入項目的盡職調查,調查以後進入到談判環節又會過濾50%,一般100個項目能過投決會的僅1個,基本上很多基金都是這樣篩項目的,只是各家基金的比例會不一樣。而有投資人反映,現在項目立項前VC甚至設置了Pre-DD talk,即盡職調查前談話,使得項目篩選的基數都100擴展到1000...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那VC們到底是如何賺錢的呢?講個有趣的段子你就懂了。兒子問在基金公司上班的爸爸:“錢全部是人家的,你是怎麼賺錢的?”爸爸說道:“你把冰箱裡的肉拿出來。”兒子照做。爸爸又說道你:“把肉放回冰箱。”兒子照做。爸爸問道:“你手上有什麼?”兒子答道:“手上有油!”

在基金管理過程中,買手因為完成“買”這一動作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管理費),如果買得好賣得好,還能獲得一定的分紅(Carry)。一般來講,管理公司現在都要求每年收2%的管理費,但這個管理費不是固定的,有些收3%,有些收1%,有些甚至不收。有些家族基金也會和你要求40%的提成,但是不交管理費,這是根據各個基金不同情況去商議的。而關於投資的收益分配,即扣除本金後的利潤,目前主流的是投資人拿80%的收益,管理公司拿20%。

在此解釋下基金週期的問題:LP在實踐中出於風險籌劃等因素的考慮,資金一般都是分期付款的。那麼對於VC來說,基金的投資也是分期進行的,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舉個例子:

假設某VC旗下有一支基金,分3期投資,我們分別稱之基金Ⅰ,基金Ⅱ和基金Ⅲ,每一期的金額是5億,每期基金期限是6年,合計15億人民幣的基金規模。每期基金都會投特定領域的項目,比如基金Ⅰ去投資教育行業,基金Ⅱ投資物流行業,基金Ⅲ投資人工智能。那前三年,基金Ⅰ就會出動去尋找教育行業的優質標的進行投資。到了第4年,開啟基金Ⅱ,去投資物流行業。第7年,基金Ⅲ才開啟。

也許你會問,明明有6年的投資期限,為何不直接先把一期基金投完再開啟下一期呢?因為每一期基金都要為前期已經投資的企業預留繼續跟投的基金,新項目用新的基金投,老項目隸屬於哪隻基金就用預留的錢跟投。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基金是有期限的,最終都是要講求退出的。在實踐中,15億基金分三期投是大概情況,一般就是前兩年投完80%的左右,否則無法實現退出。

創業者瞭解基金的週期有什麼好處呢?用來判斷這支基金是否彈藥充足,是否還有投資你的可能性。但這些信息,我們無法從桌面研究中獲取,只能直接問合夥人,基金什麼時間成立的,規模多少,目前投資情況如何?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03

管理——機構的增值與賦能

投資完了,GP就得對投出去的錢負責,他參與進被投資公司的管理中。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找方向和找人,美國之所以創業環境好,是因為有很多天使投資人,他們在投資之後會進入董事會,會手把手地教創業者制定戰略、管理公司、以及為公司嫁接資源,作為“創業者”背後的“聯合創業者”共同參與創業。

但總體來說,絕大多數投資人是一個投前很強勢,投後很弱勢的群體。尤其像VC這樣的財務投資者,在投後其實很難參與進創業公司的日常事務。

投後管理的主要形式體現為增值服務和賦能,主要體現在:為被投資公司嫁接各種外部資源,對商業模式提供建議,提供可靠的融資渠道和後續融資保障,協助規範企業財務、內控與公司治理以及提供發展戰略的建議等。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與大家分享個小故事:鼎暉資本投資南孚電池:鼎暉資本執行總裁焦震在投資南孚電池前,拜訪南孚50餘次,其中4個月內10次到南孚總部福建南平,最終打動了南孚老闆。此外,焦震還對接金霸王、引入摩根斯坦利。這些動作最終促成南孚與鼎暉的合作。焦震說“投資傳統企業,投資人一定要有乙方心態”。

04

退出

股權投資最終是要講究退出的,退出了才能實現盈利。說到底投資就是一個賺取買賣差價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

從專業術語來講,退出是指所投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將股權轉化為資本形式而獲得利潤或降低損失的過程,目前,主要的退出方式有上市(IPO/新三板做市)、兼收併購、股份回購和清算四種,各有利弊。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揭開股權投資神秘面紗-“募投管退”|創業融資必修課(3)

大多數機構的願望是通過IPO實現退出,回報率是最高的。清科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案例數量達到3,409筆,其中IPO退出案例數量1,069筆,佔比達到31.4%。

而隨著行業資源整合進程加快,行業集中度日益提升,併購的時代已經來臨,將成為未來主要的退出方式。

這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或許也是一個好的歸宿吧~

《創業融資必修課》是菁財資本針對創業者所開設的公開分享課程,目前已完成三期課程的錄製,每週將更新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