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敵,曾經的東巴(孟加拉國)怎麼和印度沒有衝突啊?

汪175403556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矛盾源於印巴分治——這是英國人在撤出南亞次大陸之前的最後一大傑作: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將原英屬印度劃分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然而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的獨立建國之路卻並不平坦,這在相當程度上和英國當初的殖民政策有關:英國入侵印度時印度內部存在很多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土邦,英國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國直轄地區稱為英屬印度,而在直轄地區之外英國仍認可土邦王公相對獨立的權利。根據印巴分治的決議:這些土邦有權自主選擇加入巴基斯坦或是印度,然而在某些土邦這一分治決議卻遭遇了尷尬——以至今印巴之間仍在爭議的克什米爾問題為例:克什米爾絕大多數公民信奉伊斯蘭教,然而當時統治克什米爾的王公卻是印度教徒,於是就倒向了印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此後兩國之間還曾多次交鋒。然而正如題主所說曾經的東巴基斯坦後來獨立成為孟加拉國並隨即退出了印巴之間的衝突,這又是為什麼呢?

上圖是印巴分治地圖,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巴基斯坦的領土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而在兩者之間隔著印度的龐大國土。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位於西部,東巴基斯坦實際上成為了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即使在信息諮詢已相當發達的今天擁有飛地的國家也屈指可數,在上個世紀的南亞地區以巴基斯坦的國力想要控制這樣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其實並不容易,與此同時印度也不會放棄巴基斯坦這個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軟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據於宗教信仰,而忽略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幾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東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語為孟加拉語。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為加強對遠離本土的東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這裡強制推行烏爾都語,以試圖徹底同化東巴基斯坦地區,然而這引起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牴觸。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始終偏重於西部本土,而對東部飛地則顯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雙方的恩怨日積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以及東部人民認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綜合在一起使東巴基斯坦對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強。

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並在4月於印度加爾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隨後東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動亂和難民潮。印度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打擊巴基斯坦的大好機會,於是出兵當時的東巴基斯坦,隨後戰爭又擴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終釀成第三次印巴戰爭。當年12月16日印軍攻佔東巴首府達卡,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從此東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既然孟加拉國的獨立是在印度的幫助下實現的,而孟加拉國之所以選擇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又是源於同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矛盾,那麼獨立後的孟加拉國退出印巴之間的衝突對峙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儘管如此,也並不是說孟加拉國和印度之間就完全沒有任何衝突。儘管孟加拉國的獨立是在印度的幫助下實現的,但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孟加拉國從獨立之日起就對印度試圖控制自己的盤算極為排斥,費盡千辛萬苦才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的孟加拉國自然不願又被印度所控制。與此同時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同樣存在領土爭端:印度在孟加拉國有飛地,孟加拉國在印度也有飛地——兩國互相共有飛地198塊。孟加拉國第一大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有兩大支流:其一為發源於中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其二為發源於印度的恆河,印度掌握著這兩大流域的上游,孟加拉國則指責印度的水利設施影響了位於下游的孟加拉國的用水。不過這樣的爭執都是孟加拉國和印度之間的局部利益之爭,孟加拉國從沒想過要介入印巴爭端中,而孟加拉國和印度的爭執相比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之爭簡直不值一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孟加拉國與印度是沒有大的衝突,但是也曾存在矛盾。兩國之間就存在著飛地問題也存在過爭吵,印度和孟加拉國互相共有飛地198塊,印度在孟加拉國有飛地,孟加拉國在印度也有飛地。2015年兩國進行了162塊飛地的領土交換,使得這一問題得到了基本的解決。兩國的飛地問題,可謂歷史遺留問題,存在了近300年。這些飛地的總面積不過才50平方公里,兩國曾為此問題有過爭吵,但是同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爭端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克什米爾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位於帕米爾高原的中心位置,從這裡可以俯視西南的巴基斯坦的核心地帶印度河平原,也可以俯看印度的核心地帶恆河平原,可謂是戰略制高點,所以印巴兩國對此問題誰都不會輕易讓步,在關乎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有時道理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儘管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佔總人口的近80%。印度與孟加拉國根本不會為了總面積才50平方公里的飛地而大動干戈。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原本是一個國家,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由西巴基斯坦(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國)組成,當相隔近2000多公里。在1947年和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進行了兩次戰爭,其實由於東巴基斯坦的存在,巴基斯坦其實是可以左右開弓的,印度對此估計也是如坐針氈。但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終於使相距約2000公里的東、西巴基斯坦內部矛盾變得不可調和。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併成立了臨時政府,印度則以戰爭手段支持孟加拉國的獨立,同年11月,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軍隊大舉進攻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12月,達卡(孟加拉國首都)被攻陷,巴基斯坦在東巴基斯坦的駐軍投降,1972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對於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可謂“勞苦功高”,為此兩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很蜜月。

另外從民族與語言上,孟加拉國與印度也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孟加拉國的主體民族孟加拉族是古代從中亞和南俄草原地區遷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的後裔,而佔印度人口近半的印度斯坦族也是古代從中亞和南俄草原地區遷入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的後裔,孟加拉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東部語支,與印地語一樣,是梵語的派生語。要論關係,其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在歷史上都是有著很深的關係的。7世紀起,阿拉伯人的入侵給南亞次大陸帶來了伊斯蘭教,從13世紀起,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為主的軍事貴族集團建立的德里蘇丹國統治了印度北部大部分的地區,並把伊斯蘭教立為國教,後來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又建立了強大的莫臥兒帝國。這樣伊斯蘭教在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恆河三角洲的大部(孟加拉國)完成了宗教替代(其實12世紀之前,相當多的孟加拉族是信仰佛教的),伊斯蘭教成為了這兩塊地方當地的主要宗教,然而作為本土的印度教文明依然在恆河平原和南印度被頑強地保存了下來,這也是後來印巴分治的的一個歷史原因吧。

1947年,印巴分治時,由於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的穆斯林不佔絕對多數,這兩個省被分割,對於當時的孟加拉省,留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後來就成了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穆斯林佔多數的就成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與印度並不存在像印巴之間克什米爾那樣大的爭端,孟加拉國幾乎三面被印度包圍,而印度的東北部是沒有出海口的,印度東北部的進出口貿易還要仰仗孟加拉國的出海口。並且印度本土與東北部的唯一連接處最窄處僅寬20公里的西里古裡走廊和孟加拉國挨著。同時印度本身就問題多多,西邊又有巴基斯坦,對於這個人口有1.6億的穆斯林大國也沒有吞併的可能,即使有心也無力。所以實在也找不到兩國發生大的衝突的理由。


十三叔看歷史

曾經也是衝突很厲害的,現在基本解決了,但是深層次的矛盾還是有,以後爆發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下面按照歷史順序,詳細解說。

第一,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是南亞次大陸紛爭的根源,其中的克什米爾問題導致印巴三次戰爭。幸運的是,甘地和赫魯尼在蒙巴頓方案出臺前,上下奔走,終於將加爾各答留在印度版圖。我們知道孟加拉國基本全國就在恆河三角洲,但恆河三角洲的精華是加爾各答!從臥莫兒王朝加爾各答就是可以連接恆河平原的最好港口,一直也是恆河三角洲最富庶的地方。因此,印度在孟加拉國方向的野心不如在克什米爾大。

第二,印度的軟肋,西里古裡走廊。由於印巴分治方案,印度的東北部於印度主題分離,只有一個最窄處僅有20公里的西里古裡走廊相連,這導致印度東北部有一定分裂傾向。印度未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吞併了錫金國。順便說一句近日咱國在洞朗地區修路印度為啥那麼打反應,因為洞朗地區就挨著西里古裡走廊和已經被吞併的錫金國,這路一旦修成,對印度的威懾太大了。同時,印度其實一直想吞併不丹和尼泊爾,原因都是西里古裡走廊。而西里古裡走廊南面全是孟加拉國,如果說印度對孟加拉國沒有想法,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第三,三次印巴戰爭。三次印巴戰爭的主戰場都在巴基斯坦這邊,但孟加拉國方向也動用了武力,並於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迫使孟加拉國獨立,說孟加拉國喜歡印度是不可能的,只是由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過於封閉,孟加拉國的經濟活動必須依靠印度。

第四,政治和解。印度畢竟主要矛盾在巴基斯坦這邊,因此,從第三次印巴戰爭打成政治目的後,對孟加拉國採取和解態度,意圖穩固後方,將主要精力對抗巴基斯坦。到2015年6月6日,印度和孟加拉國簽署了領土交換協議,交換了200多塊飛地,釐清了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基本解決了所有檯面上的矛盾。

所以,總體而言,印度的主要戰略進攻方向是巴基斯坦方向,對孟加拉國採取安撫策略,但是孟加拉國也絕不是盟友。孟加拉國當然也很害怕印度的文化同化,據說,為此使勁增加人口,放中國一箇中等大小省的面積上面養了1.5個億!那些網上常見的印度人爬火車 ,扒汽車的圖片大量都是孟加拉國的(就咱們看,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就是不同信仰的一個種族,所以咱們從圖片分不清誰是誰),那裡的人口密度比印度大的多!


夜渚月明

引發國家間衝突的一般有三類重要原因:

1、經濟因素導致的衝突,因貿易不平衡、自然資源分配不均、市場開放等因素導致一方對另一方不滿,積聚成國與國衝突

2、文化衝突,也可以說屬於意識形態衝突。這方面情況非常複雜,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差異等引發的衝突

3、領土主權衝突,這方面的衝突往往是硬的衝突,衝突雙方你死我活,很難讓步,往往要通過熱戰解決

印巴衝突主要由文化衝突,具體說是宗教信仰衝突,和領土主權衝突構成。而印度與孟加拉基本上就是文化層面,即宗教信仰衝突。

關於文化衝突,其實質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上層統治集團間的衝突,可以被激化,也可以被淡化。個人認為文化衝突基本上是被統治集團互相利用以達成自己其他目的的,對於底層群眾,沒有文化解讀權,為這方面的衝突,也就只能被上層建築挑撥賣命。

我們現在知道,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歷二戰並美國的擠壓後,其日不落帝國光輝難以維護,其皇冠明珠印度次大陸的甘地又領導了不合作運動。起初,甘地代表的印度教在所有印度次大陸各派別反抗組織中實力最強,因此次大陸上各種意識形態代表組織,如印度共產黨、伊斯蘭教組織等,全部統一戰線到甘地陣營。但關於印度獨立的鬥爭路線,其實各方是有差異的。甘地內心並不急於獨立,只是試圖通過“非暴力不合作”來打擊英國殖民統治者,同時凝聚印度各族群,而伊斯蘭等組織認為應該儘快武力將殖民者清理出去。當甘地組織的抵抗運動逐步發展到接近爆發點時,甘地突然宣佈停止抗議,這相當於出賣了盟友,伊斯蘭抵抗組織和甘地基本決裂,印度內部解放組織之間的路線矛盾直接暴露。到1947年,英國人不勝其煩拋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時,英屬印度被按宗教信仰地域一分為二,成立了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而巴基斯坦又被分割為西巴(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東巴(現在的孟加拉),地理上完全割裂。東巴地區其實在歷史上多次獨立建國,其範圍還包括印巴分治方案中割讓給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由於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西巴,東巴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如西巴,到1971年初,東巴策動獨立,巴基斯坦中央派軍隊鎮壓,很快平息分裂運動。遺憾鬧獨立的頭目逃離去了印度,並在印度的支持下得以繼續發展。同年7月,印度突然發動對巴基斯坦襲擊,印巴爆發第三次全面戰爭,結果是巴基斯坦戰敗,被迫與印度簽下同意東巴獨立的協議。

從印巴發生的武裝衝突看,宗教問題不是關鍵,早期為了從英國人殖民統治中獨立,不同宗教組織和意識形態組織在且上層代表機構主導下還緊密合作過。而東巴與印度的宗教信仰差異,在統治集團刻意的淡化下不會爆發為國家間衝突。

再看領土主權問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中,關於克什米爾地區是個懸案,因為純粹以蒙巴頓方案,克什米爾按照人口宗教信仰計算,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該地區地方統治者多信仰印度教,他們的話語權強於普通信教群眾,在印度鼓搗下采取的投票中,盡然同意歸屬印度,於是印巴雙方對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爭執不休,演變為領土爭議,觸發多次印巴全面戰爭。加上印度霸權插手導致的東巴獨立,印巴之間的矛盾已經完全脫離了文化衝突的可控範圍,而且每次都是巴基斯坦吃了大虧,巴基斯坦焉能不恨死印度?

再看東巴,即現在的孟加拉,他們在印巴分治方案中邊界是明確的,而不同信教群眾在分治後也早以難民流動的方式大多數歸屬了自己的信仰之地。更為關鍵的是,東巴當年的分離主義人士是靠著印度的支持才活下來,靠著印度的武力才建立了自己的孟加拉國,焉能在上層建築煽動對印仇恨?既沒有領土主權問題,又不願煽動意識形態衝突,自然相安無事了。

個人看法,專業人士多多指正


沒名字不也挺好

這個問題要講清楚,需要理解這幾點:第一,內部矛盾。在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領土被分割成兩塊,而以西巴基斯坦為主體。無論經濟中心還是政治中心,都在西邊。因此,在很多政策上,還有發展上。就明顯向西邊傾斜。這短時間還好,時間長了,遠在2000公里外的東巴基斯坦受不了了。反正天高皇帝遠,你也管不了我,於是就要獨立了。



第二,印度幫助了孟加拉。而在1971年,東巴基斯坦發生獨立運動,本來憑藉巴基斯坦的駐軍完全可以控制局勢,維護統一。而這些反對派,獨立人士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但是,此時印度出手了,其立刻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直接打入東巴基斯坦,將當地駐軍打散,最後不得不投降。於是印度人幫助東巴基斯坦獨立成了孟加拉,因此孟加拉一直有感恩之心,就像古代的股肱之臣一樣,兩國關係一直不錯。



第三,民族成分。而孟加拉跟印度關係很好的另一個原因是民族成分。孟加拉人和印度斯坦人,都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後裔,從民族成分上更接近,而且也都是雅利安系語言所以對於孟加拉來說,與千里之外的同一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相比。印度還更親近。





歷史真相背後

孟加拉和印度也有衝突,你不知道罷了。印度獨立以後,周邊都鄰居被印度懟了個遍。(1)其中,錫金被印度吞併了,(2)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殖民地被印度武力奪回了。(3)印度與孟加拉對阿考拉地區的歸屬有爭議,2001年和2005年發生過激烈的邊境衝突。(4)2015年,印度還與尼泊爾爆發邊境衝突,並切斷了尼泊爾的燃油供給。印度在尼泊爾。(5)印度在不丹駐紮有軍隊,不丹的外交受印度指導,就是說,不丹和哪國斷交、建交印度說的算。(6)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三次克什米爾戰爭,並且幾乎年年有邊境對峙或衝突。(7)印度與緬甸在那加山區有領土爭議,2010年印度和緬甸還發生軍事衝突,那加山區的居民居然要像緬甸和印度交兩次稅(8)印度與中國在1962年爆發戰爭,並且三年五年就發生軍事對峙。你看吧,印度獨立後就8個陸上相鄰的國家、地區,被印度懟個遍,其中葡萄牙人喪失殖民地,錫金亡國,不丹喪失主權,尼泊爾被印度掐中經濟命脈,孟加拉長期處於下風,買緬甸軍閥問題突出無力顧及印度。巴基斯坦與印度互有勝負但喪失孟加拉,中國在1962年成建制的殲滅、俘虜印度軍隊,取得戰術勝利,但戰略上印度牢牢控制藏南。所以印度是侵略性極強的國家,並且鮮有敗績,不可小覷。


醉雪長亭

總體來說,根據皮尤中心Pew Center在2014年的一項調查,70%到80%的孟加拉人對印度懷有好感。

孟加拉人一般沒有反印度和反印度政府情緒。

第一,孟加拉通過對巴基斯坦的強大解放戰爭獲得了1971年的獨立。解放戰爭期間,印度幫助孟加拉以不同的方式在收留了數一百萬計的孟加拉難民,並且印度給孟加拉國以武器和外交政策上的支持。此外,印度積極參與這場戰爭,在當時的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蘇聯是印度的朋友,其也通過在聯合國提供否決權,派遣核潛艇和軍艦對抗美國第七艦隊和英國軍艦,支持孟加拉的解放戰爭,這都是印度為孟加拉獨立做做出的貢獻。

第二點是文化因素;孟加拉國和印度之間的種種相似之處, 基本上印度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特里普拉邦,孟加拉語是其中之一;有孟加拉和印度這些省份之間良好的關係和溝通。此外,孟加拉國的印度教宗教人士促進了宗教交流和與印度的關係。此外,孟加拉三面與印度接壤。孟加拉國邊境地區生活的人容易去印度。孟加拉人喜歡去印度歷史的地方,像Tazmohal,和其他穆斯林的宗教場所。此外,印度電影業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孟加拉語和印地語,泰米爾語電影在孟加拉年輕人很受歡迎,印度電視劇,戲劇,也是孟加拉最受歡迎的。所以,孟加拉人和印度文化非常接近。

第三,貿易也成為與印度有好感的強有力支持。孟加拉國的邊境居民基本上依賴於印度的貿易。印度離孟加拉很近,孟加拉人喜歡與印度貿易,因為它也對我們的商人有利。

四,孟加拉國學生喜歡去印度學習,因為他們很容易承擔費用。而印度也對孟加拉國籍的學生設立一些獎學金。


本來世界觀

南亞除了印度外,還有兩個人口過億的國家,一個是巴基斯坦,一個是孟加拉國,這兩個國家從1947年開始屬於同一個國家,孟加拉國被稱為東巴基斯坦,直到1971年脫離了巴基斯坦獨立,改名孟加拉國,而這一切都是印度挑起的。

印巴兩國曾爆發了三次戰爭:1947年第一次、1965年第二次、1971年第三次。圖為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炮兵在查看繳獲的印度野戰炮。

二戰後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而當時英國治理下的印度和中國不一樣,它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是由各大小邦組合成的,所以大多數印度人來說而沒有大印度統一的認同,他們只認同自己的邦和宗教信仰,這裡的宗教就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而這兩派信仰和生活習慣嚴重不同,誰也看不慣誰,幾百年來兩派的衝突一直沒斷過。

印巴對峙天天都在上演。

比如印度教來說牛是他們的神物,不吃牛肉,而伊斯蘭教呢,他們主要吃牛肉,所以經常殺牛,所以巴基斯坦獨立運動的領袖就說過:印度只是個畫著的國家,我要吃牛肉,而印度教的人跟我握手後都要去洗手。於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教形成一個國家叫印度,伊斯蘭教形成的地區屬於西巴基斯坦,信仰穆斯林的孟加拉歸屬巴基斯坦,稱東巴基斯坦。

如今的孟加拉國有三多,人多、蚊子多、雨水多。圖為孟加拉一個火車站站臺。

獨立以後的巴基斯坦也不穩定,因為政治軍事中心全在西巴,而處處劣勢的東巴民眾滿,於是掀起了自治的旗號,以新興資產階級為代表人物的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為領袖,這其中和印度的關係也暗流湧動,到了1971年3月開始掀起了獨立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起義軍遭到了西巴的軍隊鎮壓,打敗後的西巴逃往印度,而後再捲土重來,敗了再次逃亡印度,而且印度處處提供援助,於是在同年12月西巴空襲了印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穆吉布·拉赫曼,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理,可4年後軍事政變,他成為了這個新生政權的殉難者。

悲劇的是這次印巴戰爭由於印度提前準備,西巴戰敗投降,印度也見好就收,無力再支配東巴起義事宜的西巴只能眼看著孟加拉國獨立,而支持孟加拉獨立的印度只是想分裂巴基斯坦,削弱巴基斯坦,但是本就信仰穆斯林的孟加拉如果歸了印度,那每次握了手都要去洗手,豈不是很麻煩。另外孟加拉國獨立時,巴基斯坦政府釋放了拉赫曼,而近年來印度政府和孟加拉友好的互換了多塊邊境領土,總的來說,這三個國是互相牽掣、防備的關係。


圖文繪歷史

印度幫助孟加拉建國,孟加拉感激;孟加拉與印度民族關係近;但是不能說沒怨言,近年來有反對印度對孟加拉霸權傾向。

話說當年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中間隔著個印度,期中西巴基斯坦主導者整個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大權。隨著時間推移,東西部矛盾越來越深。而1947、1956兩次印巴戰爭中也讓印度認識到腹背受敵的戰略危局,遂生肢解之心。巴基斯坦內部的矛盾終於不可調和,1971年東巴宣佈獨立,印度趁勢攻入東巴,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最終,以巴基斯坦軍隊投降,東巴在印度幫助下成立獨立的孟加拉國而告終。這種建國之助,不論外界怎麼不看好,內部怎麼有不同意見,肯定在孟加拉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孟加拉國與印度西孟加拉等邦民族相同,都是孟加拉族,生活習慣大致相同,都講孟加拉語。所以在印巴分治之前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印巴分治也並沒有完全隔斷民族上的認同。在孟加拉獨立之後,自然對印度,尤其對親緣民族之間有著某種親近感。

同時,不得不提,印度出兵東巴基斯坦,道義居於其次,肢解巴基斯坦,控制孟加拉,進而維護其南亞霸主地位是最主要的。在扶助孟加拉獨立後,印度也向孟加拉派駐各種“顧問”,同時在孟的政黨中扶持“親印”人士,力圖將孟加拉納入其戰略軌道。隨著時間推移,孟加拉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不少人已經對印度的影響表示不滿。但是目前,印度依然對孟加拉局勢有著不小的影響。


北玄武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死敵,歷史上曾經爆發了三次戰爭,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次印巴戰爭。而戰爭起因都是因為印度推行地區霸權,以及和巴基斯坦存在領土糾紛。


孟加拉國是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產物

第三次印巴戰爭起因是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內政,藉助於東巴爆發的反政府叛亂,印度趁機出兵干涉,在短期內就控制了東巴。完成了肢解巴基斯坦,而且印度還不罷休,對付完東巴後,調轉頭對付西巴基斯坦。

而且巴基斯坦一度無法抵抗,最後在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譴責下,印度才撤兵。所以孟加拉國的成立離不開印度,但是卻是印度為了對付巴基斯坦的產物,由於存在宗教上的差異,孟加拉國對印度也沒有多大好感,只是也沒出現多大矛盾。

孟加拉國經濟上高度依賴印度

孟加拉國建國後,由於國內缺乏必要工業能力,所以在一些商品上依賴於從印度進口,像汽油。孟加拉國沒有煉油工業,只能從印度進口,而且印度還為孟加拉國提供電力。因為基礎設施的落後,孟加拉國的發展高度依賴於印度。

所以雖然歷史上曾有過領土糾紛,但是最後孟加拉國都選擇了退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