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農業溫室大棚越來越少了?

平地起高樓3

作為一個南方農業工作者,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以山東壽光為例,剛開始發展日光溫室的時候,壽光走在了前列,把反季節蔬菜做的風聲水起,到了蔬菜上市的時候,成排的卡車往壽光走,就算運費高點也還是有利可圖,為什麼呢?

第一成規模種植,一卡車菜隨便就能裝滿,也就是說貨源不缺,需求量也大,可以賺錢。第二,種植水平高,壽光種出來的菜的確好,這個得承認,對於收購商也有利可圖。第三,其他地方日光溫室發展不如壽光,也就導致再遠的客商也去壽光。這就形成了你從壽光路過,看到的全部是日光溫室,密密麻麻,因為這東西比種小麥、花生、玉米賺錢。

網絡圖片

為什麼現在日光溫室越來越少呢?我這麼一說大家這麼一看,回答不好,見諒。第一,反季節蔬菜有利可圖,像雨後春筍一樣遍地開花,客商不再需要去壽光就可以就近收購到,在成本可以節省的情況下,若是你,你怎麼選擇?收購商減少,蔬菜銷售困難,減少一部分人。第二,連作障礙嚴重,日光溫室建好以後不是隨便就能換地方,這個需要成本,而且長年耕作,土壤肥力下降,大量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關鍵期間不能淋雨,種植難度增加,成本上升,利潤降低,種植戶減少。第三,人才大量流出這個要劃重點,在壽光種植過幾年大棚的人掌握了各種技術,比如怎麼種,怎麼克服連作障礙,怎麼獲得高品質,怎麼減少成本,大量技術人員從壽光輸送至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種植水平提高,去壽光收菜的人又有影響,種植戶也會減少。
網絡圖片


農科小孫說

北方棚農、有感頭條。我搞大棚,如今難退。沒閒沒假,終日勞累。撒肥散糞,髒身臭肺。颳風下雨,夜不能寐。整枝打杈、由上到下。繞秧鋤草,汗流夾背。化肥農藥,一直很貴。選錯品種,內心崩潰。市場差價,無言以對。腰痠腿麻,不能說累。勞傷身體,想醫自費。……這是種大棚人對自已的生活感言。

那麼為什麼北方大棚越來越少呢?答、、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

北方日光溫室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未,河北省參照永年改進型全人工操作的第一代日光溫室,做為農技推廣項目進行以點帶面鼓勵農民投資興建。時至今日北方多地又大面積發展了較先進各種類型的日光溫室,,設施農業從而更具有規模化、專業化。從單一村莊發展至專業區縣以壽光為代表的現代生產模式。

至於北方個別區域出現日光溫室越來越少的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加快導致城市擴張造成城市近郊土地減少的原因,。二是有農民在大棚更新換代投資較多又不願再投資,更重要是掙錢太少投資多用工多得不償失的原因,使農民不願再從'事此種掙錢模式,導致大部分沒有發展前景地區的農民改做其他行業。在個別農村荒廢的大棚隨處可見,之所以放棄關健是農民操心受累不掙錢,沒節沒假不得閒,冬暖式日光溫室生產蔬菜,冬季的大風、雪霧災害天氣頻發,農民賠本賺吆喝是常有的事,因此個別地區和種植結構不完備的地區,出現日光溫室大棚越來越少是在所難免的。

農民,農民是最務實的、真的傷不起、傷不起!

2017,棚農跨年度無奈的痠痛

源於田園!棚友感覺如何?


劉士志

1.科技發展,包括測土配方等技術,對土地自身條件可以人為干預調整,因此集中性不如以前;

2.物流發展:讓流通變得更容易,更多地方種植銷售便利,還有大型超市的佈局越來越下設,源頭採購更具優勢;

3.連作障礙:土地病蟲害越來越嚴重,成本越來越高;

4.出口需求減弱和外匯市場的波動:二十年前孃家就開始做蔬菜出口,整個膠東半島託貨到整個山東託貨,2015年俄羅斯匯率變化讓國內做出口的損失慘重,再就是國外也在加大科技改良種植;

5.人工成本加大:原本國內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個體勞動力獲取土地收益越來越低,不少農民拋棄土地,外出務工;

6.資本市場運作:信息的不對稱,讓很多從事多年的原始大棚產業人,進去相關產業運作,比如育苗育種、肥藥銷售、大棚薄膜銷售等等;

7.國家政策:土地流轉政策的利好和大農業政策的發展,已經不再是獨立家庭單打獨鬥,而是已“農場”和合作社方式出現,包括一些特別農業,觀光農業等發展。

8.反季蔬菜在山東已經三十多年了,已經過了跟風的時代,加上各種方式讓一部分土地脫離了農業用地,另外物價上漲嚴重,成本不好回收,很多人不願意“操心勞力”了。


精靈兔寶寶

現在北方的溫室大棚是越來越少,原因很多,從事農業這幾年也很有感觸,雖然現在供給沒問題,但也是一個隱患。



種植溫室大棚操心多,費體力,現在機械化程度稍好了點,但是很多操作還得人工來,給地施農家肥,種菜的時候間苗,沾花,採收,每天大棚放風等一系列的活等著你去做,可以說費心勞神。第二,有的人年齡大了,孩子不願意幹,也不想孩子幹,也就逐漸的放下了,或轉包,或種大田。



第三,是真的沒有效益,有的人是跟風種植,別人種什麼他種什麼,管理不到位,技術不科學,導致收成,長勢沒別人的好,別人能賣個好價格,他的只能乾著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四,隨著交通的越來越便利,在南方種植出來以後運到北方的價格低於在北方種植大棚的價格,那還不如直接從南方進貨,何必還在北方種。還有很多原因,不過農民種大棚真的不容易。


農之商道

北方農業溫室大棚越來越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由於常年無人耕種而廢棄。我認為造成北方農業溫室大棚越來越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種植農業溫室賺錢越來越難,這也是溫室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北方農業溫室主要生產反季節的蔬菜,剛開始時由於溫室數量較少,冬季蔬菜產量低,蔬菜價格很高,因此利潤也高。隨著農業溫室數量的增加和種植技術的提高,蔬菜產量越來越高,造成蔬菜價格降低。同時,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資價格一路上漲,進一步降低了種植溫室大棚的利潤。

其次,種植溫室大棚風險高。溫室大棚屬於相對密閉的環境,需要人為的進行調節光照、溫度和溼度等因素,來滿足作物的生長髮育需求。因此,溫室大棚種植需要種植者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否則難以獲得高產高效。近年來北方地區冬季霧霾嚴重,對溫室大棚生產影響很大,連續一週的陰霾天氣就可能造成溫室內的蔬菜絕收。

最後,溫室大棚種植很辛苦,年輕人不愛種地,很多都外出打工了。當老人由於身體原因不能種植的時候,溫室大棚也就荒廢了。


首都農業人

我覺得最主要原因是溫室大棚已成飽和狀態。近幾年由於政府扶持,溫室大棚如雨後春筍般撥地而起。反季節蔬菜大量入市,導至菜行連年下滑,一些高端品種出現白菜價,甚至有的地方出現滯消。由於人工、化肥等費用連年長漲,導至很多農業園區苦不堪言,最終關門破產。大棚農戶因為利潤一年不一年,讓他們失去種棚信心,紛紛棄棚另覓生計。這也是當下農業委員會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雁歸來21

很多北方農民通過做溫室大棚種植賺了不少收益,但也有好多人血本無歸,溫室大棚講究溫室平衡、光照肥料合理,但北方室外溫差大,很多簡易大棚在溫度較低的一二月都能把至於凍死,此外還有藥害~連茬障礙~肥害~旱害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讓很多農民放手了這項事業,從而轉向了打工之路,在外打工,搞點零售,或者乾點體力活~零雜活~都能掙到不錯的收益。好多人都有感想,創業千難萬難,不如打工掙錢,自己辛辛苦苦,老闆腰纏萬貫~朋友們都有什麼掙錢的好門路呢?



平凡人生路

據我瞭解,北方的農業溫室大棚並沒有減少。溫室大棚是否減少,最重要的指標要看北方反季節蔬菜的價格和產量。

像去年在甘肅,冬季的反季節番茄價格為一元左右,而上半年拱棚的番茄價格為兩元以上。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求大於供或者供大於求的緣故。由此可知,反季節蔬菜在全國的種植面積都在增加,相應的溫室大棚的數量也在增加。所以不存在北方農業溫室越來越少的情況。

因為反季節蔬菜種植品種差異化小的緣故,導致某種蔬菜價格下跌。所以北方農民在溫室大棚的種植上不斷引進新品種,比如北京的大棚草莓,西北有些地區種植的火龍果,金桔等等。


邦禾農業

你從哪聽的?我們這邊怎麼沒少,我看上面有的回答根本就是順著樹往上爬,根本不知道。因為最近經濟不景氣,別的行業有點難做,但最近幾年蔬菜價格還是比較不錯的,所以大部分投入蔬菜大棚,我們這邊蔬菜大棚是接近飽和,是不增長了不是越來越少了,去年我還聽他們說都去外省建大棚,外面再加上各地政府都有補貼,這根本就是不可能越來越少,是應該是越來越多,所以今年的菜價格有所下降。大棚造價很高,只能轉手不會推到,至少最近幾年不會減少。如果你還有疑問,你可以到谷歌衛星地圖上,嗯,你看一下青州北和壽光少嗎?如果沒有密集恐懼症可以看一下。


手機用戶5571818086

北方冬季寒冷,熱量不足,不利於農業生產;利用溫室的保溫效應,可改善熱量條件這也是北方流行溫室大棚農業生產。

可是近年來由於極端氣候頻發 加上前期投入極大 銷售物流的制約 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各種補貼,產出比比較不理想。這也抑制了當地農耕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