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的老師而學生的成績會不同?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網友一:

這個現象很正常,我國有句俗話: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樣的老師在同一個班級教幾十個學生,成績一定會不同,其原因有幾個方面:

1,不同學生的資質不同,這是先天性的。

2,不同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養育環境,形成的性格不同、偏向不同,所以對於同一個老 師所講同樣內容理解程度、吸收多少也不同;

3,不同學生的特質不同,習慣不同,學習態度、學習用心程度也不同。

以上三點中,只有第一點是所謂的先天決定的,第二點和第三點是後天可變量,在後天的學習中,這三點共同導致了同一個班級同一老師所教學生的成績的差異。

為什麼同樣的老師而學生的成績會不同?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網友二:

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某個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則會產生無窮的學習動力,不需要老師、家長的督促,他都會樂此不疲,效果自然不差。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從小就對某一學科有不懈的追求,也就是早立志。反過來,有些學生對所學內容沒有興趣,自然沒動力,只靠老師、家長督促管教,或用贊美、物質獎勵哄著學習,或為考試分數學習,這樣的學習不但感覺勞累辛苦,成績波動也大,不穩定。

當然興趣是培養的。從學生入學時,家長老師應側重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那比單純的看分數重要的多。

網友三:

成績好或差學習方法是關鍵。學習優異的學生都會摸索出來一套適合自己而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預習的方法,你是預先看一遍將要學習的內容,還是找出來你已經會的,還是找出來你有那些不會,以便上課時解決。再比如:作業的方法,你是滿足於完成作業任務,還是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還是有個專門的錯題本,經常拿出來鑽研、複習。這之間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為什麼同樣的老師而學生的成績會不同?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網友四:

一、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呈現的主動性與被動性的不同。熱愛學習的孩子,肯定是比較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孩子的興趣不高、認真不夠、自覺性差,什麼都要家長、老師督促,成績相對來說肯定是較差的。

二、教師在教學中有抱怨情緒。由於孩子在學習方面被動了,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教師不願意看見的現象,如紀律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生之間相互打鬧取笑、不按時完成作業等。孩子的這些表現如果經常化,容易使教師有抱怨情緒。

網友五:

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是主動學習,他們已經完成了從爸爸媽媽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變,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始終是被動學習,遲遲不肯從爸爸媽媽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而一個學生一旦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那麼他就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而是會放在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出現了只要父母不盯著就不寫作業,每天早上只要父母不叫,就不起床背英語聽磁帶,只要父母不在家就會一直玩遊戲看電視,每天滿腦子都是想怎樣鑽空子就能拿到手機玩一會遊戲或者看一會電視,這種被父母在後面推一下動一下,不推就不動的學習態度怎麼可能把學習搞上去呢?這就是同一個老師考出不同成績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同樣的老師而學生的成績會不同?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網友六:

學習這是過程是一個腦力勞動,受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影響。客觀方面就是教師,學習環境。這對於同一個教室的同班同學來講,基本上是一樣。但是主觀方面的問題,卻是千差萬別。每個人的知識積累,每個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每個人聽講時專注程度,以及,課後對所學科目的複習思考,鞏固等等,卻是千差萬別。

所以,同樣一個老師教的學生,成績不可能一模一樣。一百個學生就是一百個模樣。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偉大的教育學家孔老夫子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積極主張因材施教。他一生所教的弟子3000多人,真正陳敏的也只有72個人,而能有些成就,流傳後世的,也只有少數幾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