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購普洱熟茶?

普洱藏家

有關普洱茶的常識,無論是選茶還是品茶,似乎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關於茶,雖然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但只有把每一個點全部弄清楚,方可融會貫通。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茶人”。

▲品茶

各位茶友,大家好!我是國家高級評茶師 、“普洱教父”白水清嫡傳弟子、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湖北分會會長、“普洱藏家”創始人魯文鋒。

我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已經近20年了!現在我攜手“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及“中國普洱茶第一人”作者鄧時海先生,把多年研究普洱茶的心得,發表在薇/工/號:普洱藏家,與眾多茶友分享。

我創辦的普洱藏家茶館,線下做了10多年,如今已入駐互聯網,是掏·寶“普洱藏家”掌櫃,意在為天下茶友分享專業的普洱好茶!

1.熟茶的製作工藝

熟茶是以毛茶為基礎經過人工渥堆發酵製作而成的,雖然說起來就是一句話的事兒,但其實熟茶的製作工藝卻是在1970年代才被人工掌握的,而直到今日,優質熟茶的製作依然是一門真正的技術活。

▲製作工藝

通過人工發酵技術,可以使製成的普洱熟茶獲得與陳化多年的老生茶相媲美的口感滋味。

但要注意的是,熟茶和老生茶並不能劃等號,因為它們經歷的發酵過程不一樣,其內含物質的變化也明顯不同。

2.熟茶和其他茶葉的區別

常有人說熟茶就是紅茶吧,雖然兩者湯色和葉底的顏色有時會很接近,但兩者的香味和滋味都相去甚遠。

而從工藝上來說的話,在上一部分的介紹就能看出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酵過程,所以熟茶和紅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茶。

▲普洱熟茶湯色

在國標GB/T30766-2014的茶葉分類標準中,普洱熟茶被分類為黑茶,但黑茶和普洱茶的發酵過程還是有不同的。

黑茶從鮮葉到製成成品,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初揉之後直接渥堆發酵,發酵之後還會進行復揉,而且其發酵時間較短。

普洱熟茶則是在製成毛茶之後,再進行其人工發酵過程,發酵過程長達4-6周。通過茶湯顏色的比較,也可以分辨出兩種茶的區別。

3.熟茶的越陳越好

熟茶的誕生,就是以模擬生茶長期陳化之後的效果為目的的,所以熟茶已經是經過快速陳化之後的茶葉了。

▲普洱茶

但是在人工渥堆發酵的過程中,除了茶葉發酵的味道,還會產生一些不太好的味道,比如常說的堆味,甚至黴味。

這其中一部分是工藝原因,但也有一些是工藝無法避免的味道,所以剛渥堆出來的熟茶,是不適合直接做成產品出售的,基本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存放之後才能製成成品進行出售。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減弱甚至消除發酵時產生的異味,茶葉本身也會繼續自然發酵,使茶性更趨於平和穩定,進一步增進茶湯的滋味和口感。

而隨著年份的增長,自然發酵的不斷進行,熟茶還會發生更進一步的轉變。

▲普洱茶茶湯

其滋味也會從濃醇漸漸轉變為一種“無味至味”的感受,這個就有一點玄學的味道了,在你喝過這種真正有年份的熟茶之前是很難體會到的。

4.沖泡前的辨別

和生茶一樣,熟茶的餅面也以條索肥碩緊實,色澤,大小均勻為佳。幹茶顏色,芽頭是金黃色,其餘的葉梗都以紅褐色為主,如果色澤發黑,或者花雜,都是不好的。

▲普洱茶茶湯

但要從外觀直觀的判斷熟茶的好壞,除了餅面發黴,明顯的發黑,有異物之類的,基本看不出個好壞,所以大概看一下就好,熟茶主要還是靠喝來判斷。

外型上熟茶和生茶有一個最大的不同,生茶一般原料級別都較高,要求老葉片的比例要儘量低一些,一個是為了口感,一個是為了餅面的美觀,所以老葉片太多的生茶是不太好的。

▲普洱茶茶湯

但熟茶有時候會故意拼配一些老葉片甚至葉梗,比如灑面那張圖的餅面的背面,就有可見的粗老葉片和葉梗。

主要是為了提高茶湯的甜度,這時候老葉片的出現不一定代表茶葉不好,還是要靠最後的滋味來判斷,這就是熟茶拼配工藝的重要性。

5.熟茶的葉底

熟茶的葉底,可以看出一個茶葉的發酵程度,發酵程度越深,葉底的顏色也越深,正常發酵程度的熟茶,

葉底應該是紅褐色的,發酵程度低的會偏綠色,發酵過重的則會變為黑色,甚至出現碳化的情況。

▲普洱茶葉底

現在有一些產品就是專門以輕發酵來製作的,所以也不能說發酵度低就是不好,畢竟也是一種新的口感。

好壞還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但如果發酵過度,葉底明顯發黑甚至碳化,那就肯定是不好的了,誰願意喝一股碳味的茶。

熟茶的葉底以柔軟、肥嫩、有光澤為佳,如果有腐爛的情況,肯定是不好了,多半是發酵工藝的問題,沒救。

只做專業的普洱茶!好茶就在掏·寶“普洱藏家”!歡迎愛茶的茶友來“普洱藏家,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