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

微塵微視界

多年前在廣東河源和平縣,遇到一個酷愛傳統文化的老人家,他告訴我他在各地尋找宗親的故事,他們這一支陳姓在四川那邊還有一支,是清朝初年去四川的,他通過保留下來的舊族譜瞭解到這一情況,就通過網絡聯繫那邊,本來也就是試試,想著未必能夠聯繫到,沒想到那邊真的有人回應,於是在三百多年之後,同一宗族的兩支又建立了聯繫。他還因此去過一趟四川。

七八年前,我去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城所在地河婆鎮,揭西在廣東屬於貧困縣,縣城的建設也不怎麼樣,但多少還有個城市的樣子,大概也有二三十萬人不止。有一天在街上閒逛,看到江邊新起了很大一個祠堂,金碧輝煌的,因為好奇,就進去看看。門內幾個老人家在喝茶聊天,看到我們這些陌生人進去,也很熱情招呼我們喝茶。只有一兩個老人會說普通話,就擔任聊天的翻譯。時間久了,我已經忘了這個祠堂的老人們姓什麼,但記得非常清晰的是,他們說,已經聯絡到國內乃至國外幾乎所有宗親,祠堂的牆上還有很多新貼上去的照片,都一一註明是哪裡的宗親以及姓名。可以想見,一個宗族要合族建那麼漂亮的祠堂,是需要很多錢的,其間聯繫各地宗親也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他們都做到了。

在廣東工作了二十多年,幾乎走遍了廣東每一個城市,尤其喜歡去鄉村,無論是潮汕人、廣府人還是客家人,見到的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祠堂,有舊的,有新的,人們熱衷於修祠堂、編寫族譜,可以說已經成為風氣。全國其他地方,南方鄉村,特別是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更是盛行。

何以會如此?其實道理不難理解,人類生活大都是以群的形式,古代社會組織不發達,人們大多都依賴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宗族生活,在其中獲得系統的物質和精神支持,防止可能發生的危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宗族這樣的組織成了封建社會的代名詞,1978年以後,市場經濟漸漸發展起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謀生,缺乏一整套的支持系統,單打獨鬥,是非常艱難的。於是,家族又重新成為人們覺得可以信賴和依靠的社會群體,否則這一塊的支持是缺失的。

無論怎樣講,這是現代社會這個轉型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


考貳拉

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我覺得農村人還能想到尋根修祠堂、族譜,是追根尋祖,不忘本的一種表現,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過年祭祖,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上墳拜土,五服之內的同族(有些家族超過五服也一起動),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全體到場,有族裡的管事人負責調度,真是從容有度,家族內每個人都平等對待,讓每個族人有面兒,重要場合不丟醜。

阿兮也是農村出來的,雖然離開老家農村有三十年,可村裡有什麼紅白喜事,還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趕。農村有句老話兒:幫人就是幫己。農村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等他老家沒了,自己揹出去!”屋芭開門的人家,死了真會沒人抬。

農村的祠堂,現在還有的沒幾個了。至於族譜,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舊被當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為幫清朝時闖關東去東北的後裔找尋老家,才發現有好多村莊,族譜只顯示幾代,還是有心人默寫出來的。被毀損的族譜,再也無人能說清,同族人各支的關係了。宗族宗親,是血脈相連的一種凝結,這也是鄉村團結傳承的重要因素。

當然,也有冒著被批鬥的危險,捨命藏出族譜的。那年去招遠北欒家河村(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見到他們全村欒姓的大族譜,有三、四百年曆史。據說當年紅衛兵讓燒燬,村會計搞了個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險把老族譜藏了出來。

因怕被發現,老族譜(不是書本的,是過年掛的族譜,很寬,很大的一幅)藏在陰暗處,也稍有破損。這些都成為歷史文化的物證。

八年前,阿兮為另一個外鄉人找到老家,續上族譜,認祖歸宗,靠的也是人家村裡傳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譜。

膠東這邊,近年來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樹下認親,靠的也是族譜的記載。知道自己的來處,才算活得明白。無敬畏,對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來處,只剩歸途。當悟到的時候再後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隨筆

如今的人衣食充足了,不搞點名堂出來玩玩就覺得沒存在感,只要有其他人開了先例,後面的就學著樣跟,不跟就覺得沒面子,抬不起頭。
這十多年農村搞得最熱鬧的是修祠堂,特別是南方的農村,追根源重新編制族譜,一浪高過一浪,有些還比拼那個姓氏的祠堂漂亮和豪華。



尋根問祖是好現象,但互相炫耀互相比拼就有點過了,漂亮祠堂的姓氏炫耀自己家族能人多,官多,老闆多,一年一度的聚會更是一次比一次隆重。



那麼開支問題就是大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集資,先集建祠堂的,後集吃喝的,這樣的錢不出不成,不出便會被排斥,富人不是事,窮人就有點麻煩了。





這樣的事小搞沒問題,但大搞就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很多人負擔不起,聚喝時也有吵架和打鬥的事發生過,全是酒後惹的禍。
某歷史專家說過姓氏只是人的一個記號,純的姓氏不會超過20代人,追蹤遠了發現原來自己不是這個姓。我無事查了一下自己家族近十代人,居然變了兩個姓氏,上八代是李姓,上六代隨母去嫁改了王姓,上四代被賣掉到農村變成吳姓,但真正的是李姓,很尷尬的是不能去李氏祠堂。


愚人也會笑

祠堂、族譜,在很多人看來,這屬於封建迷信,甚至在一段時間裡,要破除這些封建迷信。但是,在老農看來,尋根修祠堂、做族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白鹿原之所以能夠在戰亂年代還能夠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家族觀念的強化。在電視劇中,家族裡發生大事小情,家族成員都會到祖堂裡開會,共同商量做出最後決定。

近些年來,在各個農村地區,很多農民都在修祠堂、做族譜。就拿老農所在的村莊中來說,前幾年,村中的幾大家族都相繼做了族譜。老農也很有幸能夠參加這個活動。當然,老農我當然不是信奉封建迷信,而是老農認為這種活動在家族中的實際影響特別好,比如團結族人,族人之間溝通聯繫,共同商量發展事情都有促進作用。這些,在城市裡是沒有的,很多城裡人甚至都羨慕農民們。

稱他們農閒時可以互相之間串門聊天,各家有需要幫忙的時候,鄰里之間都會來幫忙。就比如拿某個家庭結婚辦喜事來說,要擱到城裡人,他們需要花錢請各類人來幫忙,打掃衛生、做菜等等,都需要花錢。但是農民們就不會這樣,往往沒到你去請別人來幫忙,鄰居們就會主動上門來幫著你忙活了。

而這些,老農認為都是這種家族精神在維繫著大家之間的感情。所以,老農我認為,修祠堂,做族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農人話農事

程子有修語以厚風俗之說,朱子有不修譜為不孝之戒。古往今來,先賢智者莫不是敬祖尊親之楷模。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九五九年回韶山給先祖掃墓時說,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人生受之於父母,祖宗還是要敬的。忠孝有道天地老,人間無價血緣親。人生大義,莫過於忠孝。慎終追遠,不忘祖德,緬懷先賢,奉行孝道是為人之要義。

如今,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國家大力提倡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祠堂、宗譜作為民間宗族人文之標誌,填補了社會正史人文風情之空白,理所當然要受到尊崇和繼承。敬祖述宗,昭穆明序,乃人類人倫美德。

國不修史,無以繼往續將來;家不續譜,怎麼能承先裕後昆?數典溯源,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季,使同姓族氏中派行有尊有幼,尊卑有別,昭穆有序,人倫不亂。此乃修譜之大義。至於宗祠、祖堂乃先祖靈魂牌位之所棲,更是理當修繕保護!

正如漢代班固所言,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思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故紀世類別,使生相愛,死相哀。孫中山先生說,依我看來,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關係,先有家族,再推到家族,然後才是國家。《族譜》記述中華民族內宗族的團結,擴充到民族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具有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綜上所述,當今做宗祠、修宗譜是民間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大事,但要依法遵規進行才是。


荷處聽雨

農村尋根修祠堂,寫族譜,這是近十幾年來發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劉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幾位學識淵博的老前輩發動起來,也修過劉氏祠堂與族譜,我還記得當時收取了,每個人口20元的普查修訂費,北斗七星當時家中人口共6個,出資了120元,當然,如果你不參與修訂族譜,他們也不免為其難,不強迫你出資是吧,只是族譜上也沒有你的份兒了。


大家別看一本小小的族譜,其實它錯宗複雜,尋根問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調查研究,查閱歷史資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還記得我劉氏家族發源於江西,也知道近幾代人的關係,我還經常口中念念族譜,以免忘記了,近十代族譜排例從上至下,也就是"徹,起,中,幫,仲,松,娟,尚,國,龍",北斗七星自己屬"仲"字派,也就是說,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該叫佬佬的叫佬佬,該叫爺爺的就叫爺爺了,至於小輩們就叫他們名字了。

修譜,修建祠堂在現在法治中國社會來說,意義不是非常的大,因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約束,不會受到你家族戒律的傳統禁錮了。

北斗七星認為,修譜它最多的意義在於促進家族團結,社會和諧,能使你知道家族的發源歷史,認清同宗同族血親,用現代醫學來說,可以避免近親結婚,對子孫後代負責,至於修建祠堂只能說是一種文化傳承了,在現代社會,宗族祠堂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權開庭審判他人的權力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修祠堂、族譜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盛行的,從歷史老看,一般都是與社會的富庶程度有關,修家譜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發達的地方,修譜建祠也越多。中國屬於農耕社會,處處講究家族脈絡和傳承,而且外延後不會亂了綱常,所以也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

其實農村修祠堂、族譜還是很有必要的,從世界範圍來看,家族是最穩定的經濟形式,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家族企業所創造的GDP佔全球總量的80%。世界五百強有三成是家族企業,同時,任何一個非家族企業內部都是家族合作式的形式存在的。其次,家族也利於地區的穩定,在宗族氛圍濃厚的地區,黑社會這樣的社團組織幾乎不存在。還有就是,修祠堂、族譜也具是尋根留本,清源備查,承前啟後,血肉聯繫,共同發展的目的。

修祠堂、族譜也有其社會價值,能夠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說點比較現實的,賣草鞋的劉備也是通過族譜找出了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家譜也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追蹤,窮人能找回一點自信,富人能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據,祖宗蔭庇是後代福氣,修族譜就是為了明確誰在護佑你,尋找一種寄託。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合適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不合適了。修祠堂、族譜也是一樣,很多地方出現幾種怪現象,一是利用修祠堂、族譜大肆收取費用,而且不給錢就不建譜,這完全違背了老祖宗當初修祠建譜的初心;二是有形無實,很多地方祠堂有了,族譜有了,可是沒有任何規矩和約束,以前怎樣,現在還是怎樣,那麼修祠堂、族譜就完全沒有意義。三是過分利用家族和宗祠的力量,現在是法制社會,任何事都不能違背法律做事情,不要以為法不責眾。


鄉親鄉畔

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

首先先表明我的觀點,我個人認為不僅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可以這樣說在曾經的農業社會修祠堂、族譜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雖然農業社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修祠堂、族譜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是一點優點都沒有的,特別是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以來,物質生活極度發展,但精神文明建設還遠遠落後於物質發展的速度,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上精神需要是無法迴避的,修祠堂、修族譜恰恰補上了某些環節,我說一說這樣做的一些好處:


第一:落葉歸根,讓每一個人更有歸屬感

中國有句古話叫落葉歸根,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喜歡出去闖蕩一番,去建功立業,去尋找我要到哪裡去的終極答案,但是漂泊在外,人漸漸累了,看多了城市的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內心卻越來越缺乏歸屬感,許多人又開始懷念曾經鄉村的恬靜和自然,這時候許多人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興趣就漸漸提升了起來,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其實都希望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因此修族譜恰恰補上了這一環,通過修族譜清晰地瞭解你這個家族血脈傳承的脈絡,一方面有了歸屬感,另一方面越發感覺歷史的厚重和自己肩上的責任。

第二:抱團取暖,讓每一個人更有安全感

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抱團取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這樣幾種,第一種利益及法律層面的關係,例如公司的事業夥伴,第二種情感文化層面的關係,例如儒家文化、華夏文明的繼承者,第三種就是血脈關係,例如同宗同族的宗親,通過這樣幾種紐帶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相同的紐帶比不同紐帶的人之間自然感覺親切一些,通過這種紐帶讓兩個原本並不熟知的人產生相互信任,在這三種關係中其實只有血脈關係是天生的是從根上跟著每一個人的,農村宗族修族譜也是為了溯源這些血脈,搞清楚相應的變遷歷史,其次修祠堂也是為了給家族成員提供一個認祖歸宗的場合,給家族成員提供一個供奉先祖緬懷歷史的場合,給家族成員提供一個血濃於水繼續延續情感的場合,許多人都有抱團取暖的需要,這樣才不孤單,更有安全感。


心安理得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得到很大進步和提高。同時國家提倡人民有信仰自由,包括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我國各門各姓的有志有才之土便開始發起了修建祠堂、編纂族譜的行動中來!

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有著悠悠五千年輝煌歷史的圖騰!又曰:水有源、樹有根,國有國史,家有家譜。為了弄清楚我們每個人,每個家族的繁衍遷徙、來龍去脈,就必須修訂一部本族之譜以供後世子孫參考繼承!


三悟其身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農業一點通,看最熱評論

農村的風俗,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在農村很多地方都有修祠堂的習慣,但是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對祠堂,族譜越來越陌生了,因為陌生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對老一輩的做法越來越不理解,覺得修族譜,修祠堂離自己很遠沒有必要修了。

其實中國人是一個尋根的民族,中國有祭祖的習慣,而當一個人發達了,我們都會說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所以不管你覺得修祠堂,族譜重不重要,也許你覺得不重要,說不定你的孫子覺得重要,但是你這裡沒有把自己的族譜修好,就無從追溯了,所以修族譜不單單是你個人的是,還在以代代傳承的記憶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