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张掖路那些寺庙今何在?

兰州张掖路那些寺庙今何在?

张掖路城隍庙

兰州城到底有多少寺庙,现已无籍可考。据民间传说,有三观九寺八庙。但就佛寺而言,地方志记载的就有二三十座,其中以今城关区张掖路一带最为集中。佛寺以庄严寺、普照寺、嘉福寺、木塔寺最为宏达,尤为着名。庙有城隍庙、天齐庙、关帝庙、三圣庙,观有玄妙观等。

自古以来,张掖路就是金城最繁华的街道。这条街店铺林立,人烟稠密,十分热闹。张掖路有唐代最为著名的三大佛教寺院。东曰普照寺;中曰庄严寺;西曰嘉福寺,也叫木塔寺。这三座寺院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香火极盛,各有特色。

庄严寺

庄严寺,相传为隋末金城校尉、西秦霸王薛举的王府。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平定西秦,改薛举王府为庄严寺,后经历代重修,称为一所寺界辽阔、院貌巍峨、殿宇恢宏的佛刹。寺院的山门在侧。明永乐时,将山门改建为广福寺。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寺院仍占地五十多亩,可见寺院的规模之大。大雄殿的三尊佛像,高可达10米,塑工极佳,藏经楼的经卷达六千五百多卷,名僧悟明方丈每次开坛讲经,全省的僧人都要来听经受戒。该寺院钟鼓楼的声音,早晚震响,声音浑厚,传递甚远,人们闻钟声而作息。

整个建筑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及钟鼓楼、东西廊房、配殿、僧舍、跨院组成3个院落,加上花园共4组建筑。庄严寺素以三绝着称,故称“三绝寺”.一绝为“塑绝”.寺内大佛彩塑像个个比例匀称,表情生动传神,衣纹细褶流畅自如,有迎风飘逸之感;佛像身后的浮雕精美绝伦。这些彩塑均为上乘之作,可谓塑绝。二绝为“写绝”.门额“敕大庄严禅院”为六子竖匾,此匾额出自元代李浦光之手。李浦光早年为僧,俗姓李,后蓄发授官,封为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能诗善书,尤工大字,元朝宫廷中的匾额皆出其手。“敕大庄严禅院”字体雄浑遒劲,厚重沉着,酷似颜真卿真迹。此外,殿中还有兵部尚书彭泽正德年间所书“庄严正觉”、都察院佥都御史邹应龙所书“彼岸同登”等兰州名人匾额数个,为寺院增色不少,可谓“写绝”.中殿后壁观音画像,观音高鬓宝饰,丰颐宽额,眉如远山,凝神垂视,庄严慈悲,姿态端庄大方,颇具盛唐风韵。画中观音所持柳枝虽历史久远,但翠色如新,相传为吴道子所绘。中殿左右墙前部绘十八罗汉壁画,神态各异,表情生动;后半部为佛教故事壁画,栩栩如生,可谓“画绝”.

普照寺

普照寺(俗称大佛寺),唐太宗贞观时建,金代重修,改为普济院,明代肃王再修,清道光时陕甘总督杨遇春复修。山门在今武都路,北接张掖路,自南朝北按中轴线排列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东北部为观音堂,亦称槐柏禅院。山门选元人书匾,“敕赐大普照寺”,金刚殿内哼哈二将,天王殿里四大天王,皆极高大威猛,这是大佛寺得名的缘故。大雄殿悬清总督杨遇春撰书楹联:“苦海难航,有几人渡筏而登,只要六根早净;化城谁主,谓那个转轮不舍,且看三世如来。”点明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殿后壁彩绘千言千手佛,极为工致,可以看见的有11头,分3层,42臂手分持剑、钟、锣、金刚杵等法物,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手心长眼睛,以示息灾、降福、祈愿、成功的表征。为唐宋良匠所绘。法轮殿安装嘛呢法轮,高3丈许,八面六层,很像木塔,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计48尊。轮轴上通殿顶,下接地穴。开动机关,轮自会转动。轮底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造题记”.轮前明肃王题额“法轮恒轮”.藏经阁二层五楹,上层供奉彩绘三佛像,立于莲座上,各做手印,背有生光。阁内东西壁各镶木橱4个,橱内存放明万历太后所赐《大藏经》640部,即6346卷。寺西为鼓楼,寺东为大钟楼,建于砖砌高台上,悬“慈海鲸音”匾。匾系清乾隆七年(1741年)兰州道郭朝祚撰书。楼内悬挂大铁钟,高9尺,口宽6尺,重万斤。系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待鉴郭镐监铸。大钟楼近旁有小钟楼,悬挂青铜钟,钟身高7尺,口宽5尺,重5000斤。系明宣德五年(1430年)肃康王捐资击钟,以鼓应之,晚先击鼓,以钟应之。破晓、黄昏时,各连击三通,每通急、缓各18椎。三通计108声钟鸣,相传可消除人间108种烦恼。泰和铁钟雄浑深沉,青铜钟清越悠扬,成为兰州八景之一的“古刹晨钟”景观。抗战时期,普照寺被日机炸毁,泰和铁钟幸存,新中国成立后移至五泉公园梦醒亭。

嘉福寺

嘉福寺俗名木塔寺。据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高昌王麴文泰捐资命使者以他的名义创建。元世祖至元间续修,成为当时金城最为宽敞、壮观的名刹之一。木塔高约53米,带有印度佛寺的风格。宝塔木结构密檐13层,八面玲珑,悬梯可登,旋转而上。塔体愈往上愈小,13级以上为铁顶。铁顶高度及周长均为5尺,上铸“宝塔寺建于唐贞观九年”九字。铁顶之上为塔刹。宝塔高出城墙,与白塔山之白塔,一高一低,分列黄河南北两岸,遥相呼应,宝塔正面南为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宝塔正北为毗卢阁,藏有《大藏经》一部。塔内绘有千佛壁画。清康熙十年(1671年)至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木塔,但其规模已较旧塔小。可惜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塔又毁于火。唐贞观年间所铸铁顶堕地,碎为数十瓣,寺僧将其埋于塔基,现已不存。我们只能从《金城览胜图》中领略它的风采。

到宋、元时代,这条路上又建了城隍庙和玄妙观。

城隍庙

城隍庙简称隍庙,位于张掖路中段街北。庙内所供奉的城隍爷是汉朝大将纪信,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宋。现在的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就是原先的府城隍庙,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通省官绅捐资重建,后两年始成,原为忠烈侯坊”,是一座四进庭院式的古建筑群。牌楼由节园颜妃墓前的遗阡牌坊改建而成,二门顶部建有戏楼,楼前辟有花圃,门内建有享殿5间,左右为钟楼和鼓楼;享殿后面是正殿,左右长廊分列六属城隍及曹官祠、山神土地祠,在剩余的长廊空壁上绘有以纪信捐躯荥阳为内容的壁画_;最后是客堂,两侧附有眼光、痘疹二祠。在东西两边的长廊罩还嵌有许多碑记。城隍庙历史上屡遭火灾,重复修缮,是兰州道教活动的场所。

玄妙观

玄妙观建于宋朝,元、明、清时都曾修缮重建。前殿玉清官,后殿两层,上层为清明阁,内供玉皇大帝和玄武大帝;下层有木制八封轮,高三层,上刻九星二十八宿诸星及其他神。明肃王把玄妙观重修了一次,并改为东华观,是兰州地区正一道士活动的场所之一。

天齐庙

天齐庙也称东岳庙,明洪武初年创建,位于今张掖路64号、70号,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肃藩淳化王重建,并撰《重修东岳天齐庙记》碑碣。天齐庙为祭祀泰山神东岳天齐大帝而建,故名,占地142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过厅、大殿、后殿,东、西两侧为厢房。相传,唐代院内就有建筑,并栽植唐槐一棵,文成公主进藏途径兰州,曾在这棵槐树上拴马休憩。唐槐树径为5米多,树冠宽15米,高20多米,枝叶繁茂,绿阴婆娑。树干苍老盘曲,形似卧龙,树冠茂盛如盖,经千年而不衰,是庙内最奇特的景观。夏季逛张掖路的人多到这里来避暑乘凉,十分惬意。1996年,天齐庙移至徐家山公园。

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肃王在张掖路北面建肃王府,在王府的东花园(山字石)修建了凝熙观洞府、奎星阁、斗母官。

清时,肃王府变成了总督衙署,改朝房午门为辕门。历任总督、巡抚都捐俸银建寺修庙,对张掖路前朝所修之庙都进行整修、重修,有的还给各庙购置地产,选拔有名望的道长和高僧主持庙务。清时的署衙感到明时的肃王藩署太大,就在山字石修了关帝庙,在大众巷修了三圣庙。左宗棠在戎马倥偬之中,在节园(现兰州市委所在地)里修了一座忠烈祠。所有这些修在张掖路上的寺庙合起来超过了十座,每隔数百步最多于步,就有一座寺庙。

旧时张掖路为什么有众多的寺庙?主要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好,是金城的闹市区。从唐朝开始,接着是明、清的肃王、总督、巡抚各级官吏解囊赞助,兴建寺庙。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在重修洞天寺(山字石)石洞诸处暨创塑观音等像时,由一个诰封一品夫人康门侯氏率信女l3人脱钗环捐资修建。此事刻碑立在洞隅,现碑存于兰州市博物馆。在大官及其夫人们的倡导下,各级官吏、士绅也不甘落后,紧接着山陕会馆的商民纷纷起来,在山字石又修了一座规模比张掖路西北侧(现中山宾馆所在地)的新关帝庙要大几倍的新关帝窟。《皋兰县志续志·古迹·山字石》载:“乾隆四十年后……修三官阁、药王庙、关帝庙……”重楼叠阁,栋宇宽敞,金碧烂然,为一郡巨丽。“这证明商人们也乐意于修庙,以博取当地人民对他们的好感。到了清末兰州已有百座寺庙,差不多每条街每个村庄都有寺庙存在,庙在人的生活里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